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韩庆祥 王学智: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2023/6/28 16:59:15  阅读:90 发布者:

2023年第3

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王学智 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从习近平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七年多。前几年学术界对这一重大命题还不大理解,很少探究,也谈不上从学理上给予深入阐述。从2021年开始,我国理论界才真正从学理上对此展开探讨,也能就其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发表看法,达成某些基本共识。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存在诸多模糊认识,给不出明确的理解和阐释。本文以大历史观为解释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框架,试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谈些看法。

一、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确定为具有历史转折和标识意义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这是有文献依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三个意味着”,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到新时代中国的根本标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与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第一个“意味着”,其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讲实现强起来的“叙事”;第二个“意味着”的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是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转移到21世纪中国的“叙事”;第三个“意味着”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走向世界且具有世界意义的“叙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蕴含一条规律,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就转移到哪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源与中心重镇也随之转移到新时代中国。

二、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新要求,也是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新境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反映着21世纪的时代特征,具有21世纪的时代性主题,是与“两个大局”交织、“两制并存”格局直接相关。“两个大局”,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制并存”,是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并存。“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两制并存”格局相互较量,使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的变革期,导致整个世界“不稳定不确定”,也面临系统性的风险挑战。“动荡、变革和重构”,构成21世纪的“时代特征”。21世纪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的中国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不断发展的优势更好地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提升到21世纪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新阶段新境界,也致力于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境界,二者都直面新时代,回答“时代之问”,共同指向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新境界,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三、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两个“主义”、两种“理论形态”,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需要彼此相互理解。二者的联系是都立足“当代中国”,都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达;二者的区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时空、功能上相对不同的表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新时代中国,更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是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世界向度,且以天下情怀观察、把握、引领时代而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维度新走向新境界,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大历史观全面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而开启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向度。这个世界向度,主要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表达且向21世纪的时代和世界飞跃的提升:既是在历史时间维度上面向未来,聚焦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进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所创立的科学思想体系;又是在历史空间上放眼世界,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世界化,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走向、世界意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四、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坚持和与时俱进发展的关系。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方法论、方向、理想、原则、道路,具有本源意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本国具体实际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要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了成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具有连续性,都是马克思主义“家族”的,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价值追求、方法原则、理想信念;将三者割裂和依次替代,看作三个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它是对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21世纪时代和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新阶段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引领力。在不同时代破解不同时代性主题,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呈现方式。把三者完全划等号,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结合具体实际而与时俱进的发展,那就容易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同样也是错误的。

五、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国外学者对现代化、全球化实践的深刻反思和理论提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超越,对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具有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主要提出者,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建构者和诠释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为解释21世纪的世界提供了思想理论,为21世纪世界政党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正是这样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主导和引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又是世界上具有长远视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使命担当的政党,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融入并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领导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改变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四个之问”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四个之问”具有内在本质联系。“四个之问”,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是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质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世界之问”是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为积极解决“世界向何处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其实质是为世界谋大同;“人民之问”是如何使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其实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时代之问”是如何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新的创新理论,进而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谋生机。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谋生机,正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迫切需要解答的时代性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其中所讲的“历史意义”就是基于大历史观,放在历史长远和整个世界来讲的,这种“历史意义”,是聚焦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来讲的。其实质,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七、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石。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立足点,把道路问题看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根本问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由之路,它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从来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范式,它超越西方式那种“主客二分”“主统治客”的传统文明范式,致力于建构“主主平等普惠”这样一种新的文明范式。显然,它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根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格局中,中国为解决“世界向何处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提供的相处之道,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在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它就是为“两制并存”格局中如何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供的科学理论。

八、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掌握解释21世纪世界话语权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为解释21的世纪世界并掌握理论话语权所贡献的科学理论体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解释优势,是一种解释体系。第一,新时代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策源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以系统应对系统,以整体应对整体。面对百年变局、动荡变革和不确定的世界,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需要集体力量、人民力量,需要团结合作、携手克难,需要个体服从整体和大局。从哲学上讲,它既需要“我”的个性与主体性,更需要“人类”与“群体”的协同性与主体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主体性”和“群体协同性”,注重系统整体,注重依靠人类力量、集体力量与团结合作力量,尤其是人民力量,注重个体服从整体和大局,注重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掌握历史主动。它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大势和规律,破解当今世界根本矛盾和人类重大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注重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体系,能为百年变局中动荡变革及其不确定的世界提供解释逻辑。

九、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哲学范式变革的关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哲学基础、哲学范式,是“主主平等普惠”。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力求超越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整个社会的“资本至上”逻辑,致力于建构一个人类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其哲学理念、范式,就是都作为“主体”的“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人平等”发展的哲学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哲学基础或深层逻辑,就是以“主主平等普惠”为哲学范式。它摒弃“主客二分”的哲学范式,注重并强调主体之间的、主体平等性的“普惠”性。比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意味着人人都是平等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主体,在享受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上具有平等性和普惠性。

十、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其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进理论创新所提出的一个标志性论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新维度新走向,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定义并引领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走向,也定义并引领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它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在:它以“民本逻辑”超越了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以找到正确的“中国道路”来解决如何全面治理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了“两制并存”格局中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以及“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间”。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