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推进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3/6/28 14:37:51  阅读:32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张雷生(1975-),男,河南开封人,博士,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涉及教育行政管理、教育领导力、国别与区域比较教育、跨文化交际和认知等领域。

袁红爽,王璐琪: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文章来源: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1(05),17-21+61

DOI:10.13794/j.cnki.shjee.2022.0067

 要:

在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中,保障取得政策预期效果的要点主要包括遵循学科建设内在规律更新学科建设理念,平衡和妥善处理学科建设与评估的关系,强化学科建设的反哺与造血以及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和学科调整,注重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彰显中国特色和实际需求的学科建设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学科评估

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于年初正式对外公布,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已经正式拉开了帷幕。学科建设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学校管理实践层面的热门话题。关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以及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客观上却存在“高校学科建设的泛化和异化,学科评估结果被当作学科建设成效”等诸多根深蒂固的悖论。这些看似不合理、不符合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悖论反倒呈现出新的变异趋势,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之际,值得我们警惕和警醒。在扎实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今天,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和发力点,有效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01

始终秉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价值遵循的学科建设理念

增强质量意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数量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结构布局和层次、教育公平正义、区域均衡发展等多方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具体到操作层面而言,这些要求都要落实到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认识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环节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结构布局、学科梯队、学科队伍、学科平台以及学科治理规章制度体系等。

具体而言,就是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通过学科建设这个抓手来实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外延、标准、工作措施等多方面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上去,让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各种红头文件里、领导讲话中和大会发言中走出来,走向高校学科建设一线,走进学科内部治理实际,走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科研中。包括高校在内的教育系统要认真理解和认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坐标,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政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情和学校校情以及学生学情实际,开发设计和模拟测算出学科建设重要指标体系中包括在校生数量规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综合社会效益、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和品牌、学生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口碑、学科的产出和创新创造能力等因素在内的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方程式与对应的函数关系。自觉将高校的学科专业实际、学科队伍状况、学科经费和生源质量及结构等因素纳入高质量学科建设发展格局的内生变量中。深入研究学科建设自身和所在区域的内循环,学科队伍和梯队的教师、学科新生力量和后备梯队的硕博士研究生、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用人单位等教育资源体系的国内中循环,以及学科培养的人才能够跻身富有影响力的代表性国际组织机构、参与国际事务治理的机会和能力、扮演的角色和影响等国际大循环。研究具体的学科建设与学院、学校、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外交以及用人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关联交互以及相互影响等,最终科学求取高校学科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02

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估的关系,破除学科建设中的悖论

相信随着新一轮建设名单的公布,各高校将迎来新一轮学科布局与优化高潮。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切实摆脱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将学科评估结果和学科排名等同于学科建设成效,将进入ESI排名前列的学科看作一流学科,不尊重甚至人为破坏学科生态系统规律,人为地把学科分成优势与弱势学科,学科调整与学科布局优化简单粗暴,根据校领导学科出身背景,甚至领导个人喜好新增与撤销相关学科等学科建设悖论。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估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理念,处理好学科水平与学校实力、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国内评价与国际评价、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急需学科与一般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理工学科和交叉创新学科的关系。相信随着新一轮建设名单的公布,各高校将迎来新一轮学科布局与优化高潮,建议加快转变学科建设理念,从重规模数量扩张回归到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来。学科建设与学科布局既要以学科水平为基础,还要综合考虑学校整体学科生态体系,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1]在优化学科布局的过程中,高校应全面分析不同学科发展态势,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着眼于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

学科建设与学科布局既要以学科水平为基础,还要综合考虑学校整体学科生态体系,优先支持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1]在优化学科布局的过程中,高校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学位点“砍掉完事”,而应全面分析不同学科发展态势,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着眼于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充分尊重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充分认识和考虑学科间的相互有机联系与支撑,不断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撤并的科学决策机制,力戒学科布局和调整的“主观化”“行政化”和“官僚化”,远离个人拍脑袋式的“长官意志”。

建议教育部等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广泛利用好多种公众媒体和资讯平台,组织专业人员用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解读好新一轮建设名单出台的初衷,帮助和正确引导高校和社会公众真正淡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身份标签,正确看待在新一轮建设名单中的入选和落选。衷心希望各高校摒除杂念,既埋头拉车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又要抬头看路,明确学科建设发展思路,拓宽学科建设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社会媒体尤其需要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淡化和冷处理入围名单目录的报道,还高校和学科一个安静发展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要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常识普及,避免将“双一流”名单与经费、招生、排名等挂钩,误导社会公众,过度消费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和希冀。

简而言之,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不应再走传统意义上“资源依赖”的路径,而应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有效赋能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强调“双一流”建设的反哺功能,也要强调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学科的学科辐射、引领和反哺作用。客观来讲,目前实施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是当年“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最好例证。因此,高校的优势学科在获得专项经费资助和政策倾斜照顾的同时,更应激活自身的造血细胞,不断迸发出学科建设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学校和学院层面上也应对这些学科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助推这些优势学科激发出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从而带动整体学科系统的优质发展,进而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03

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反哺和造血及学科建设的服务功能

在部署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时,教育部强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要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释放出了政策导向。

事实上,很多高校在进入第一轮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后,一直持续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想持续保持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的位置。这一点,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官网近期的相关报道上可以得到充分印证。目前,几乎国内每所大学都将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视为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每个省份都把“双一流”建设视为教育战线的头等大事。在建设实践中,各高校都在积极围绕“双一流”开展学科布局调整优化,争取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目标,关键在于做好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以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成果卓著、贡献突出为目标,实现一流声誉的内涵建设,在学科布局上强化特色、巩固优势、夯实基础、培育增长,实现学科分类建设与评价。

为了优化学科布局,近期各高校纷纷撤销了一批博士硕士学位点,或者发布学科建设预警,这可谓最好的示例。客观反映出高校的学科建设正在逐渐回归学科建设理性化,从“重学科规模数量扩张”逐渐回归到“重学科内涵建设和竞争力提升”。从高校学科建设的生态系统构建角度来看,目前包括清华大学文科学科建设思路在内的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深刻反映出当前国内高校学科建设正逐渐回归理性,正在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追求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转换,是在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郑重承诺。因此,结合清华大学等众多高校关于学科建设与调整的媒体报道,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政策重点极有可能大幅淡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标签。未来的建设方向将更看重一流学科对大学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淡化身份、聚焦学科发展水平和质量。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需要时间和工作的积累,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和奉献,而学科调整与撤销则是瞬间的事情,因此,在优化学科布局的过程中,高校绝不能“快刀斩乱麻”似的拍脑袋决策,简单粗暴地将学位点“砍掉撤并”,而应全面分析不同学科发展态势,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着眼于学科建设生态体系,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充分认识和考虑学科间的相互有机联系与支撑。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力戒学科布局和调整的简单化、主观化、行政化、随意化和人为化。在今后对“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时,建议要进一步面向国家、时代的需要,面向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处理好学科水平与学校实力、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国内评价与国际评价、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急需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既要以学科水平为基础,还要综合考虑学校整体学科生态体系,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给予优先支持,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2]

04

坚持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赋能教育强国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翻开中外高等教育史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毫无例外都会选择符合本国国情以及时代要求的个性化、特色化办学道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的就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一教育根本矛盾。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增强高等教育积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建设和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殷切期许,以高质量的学科建设为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强大的高等教育一定与强大的经济社会实力互生共长,互为支撑,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有一个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其提供人力、智力和知识资源的支撑。“四为服务”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愿景与奋斗目标。因此,高校学科建设要时刻关注和积极主动回应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期许与关切,强化“四为服务”意识,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的教育自觉,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新期许,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服务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而不断努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高校要牢牢地树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意识,从国家建设、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社会各项治理、倡导新发展理念等方面积极努力,朝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实际贡献。扎实立足中国大地的根基,确保高校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切实发挥好社会功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赋能和助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全方位迈进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站在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节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必须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着眼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展前瞻性研究;要思考在服务国家建设进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针对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推出能够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着眼于开展创新性研究,为推动世界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理论、中国智慧。[3]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也没有经验模式可以照搬移植甚至嫁接,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与发展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实际需求,探寻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规律,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和挑战做出科学的研判与前瞻性的应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价值遵循,坚持用发展改革的方法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

05

加快构建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统一的学科建设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要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结合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加快修改和完善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考核与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尽快构建和修改完善包括过程评价、发展评价、增值评价以及定量定性结合评价在内的与学科评价治理体系相关的制度,并且在学科建设实践和实际过程中,推进这些制度和文件落地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既要开放包容和接纳国际通行标准,更应充分考虑国情和校情、教情和学情实际。建议加快构建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动态监测体系,构建包括申报、评价、反馈、改进在内的一体化网络技术平台。采取批判借鉴的眼光,组织专业人士遴选和开发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又符合国际上通行规则的评价和遴选指标体系。将动态调整机制用好用实,用健全的制度和良好运营的机制来消除学科建设目录增减动态调整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在确保评选过程公开、透明的同时,保证评选指标体系和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规范性,提升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现代化、信息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把握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要从关注学科数量、规模、门类等量化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更加关注学科影响力、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学科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科的造血和反哺能力等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围绕大学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关键着力点,树立鲜明的学科间建设成效导向,用好学科评估考核这个“指挥棒”,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及加强与世界一流院校联盟、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机构开展校际间、学科间、学科梯队以及学科队伍间的深度合作,搭建更多面向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外院校交流平台,借助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的甄别遴选和推荐联系,服务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更好更稳地“走出去”与“引进来”,协助国内高校“找准、找对、找好合作办学院校”,放权赋能,鼓励甚至推动国内一流高校强化同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数据和科研成果友好开放获取等实质性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优质学科资源深层次共享、共生,学科内部治理制度经验互鉴共赢。

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借助自身拥有的丰富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合作,克服中外合作办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本位主义,下大气力解决教育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把精力放在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上来。从学生交流交换到教师交流互访互派,从课程共享共建到学分互认,再到科研国际合作,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高校要准确把握共性和个性、特色和创新的辩证关系,适应人才和学生身心发展和需求多样化的基本特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多样化改革,鼓励各办学单位发挥优势特色,实现特色发展。把发展重点放在一级学科方向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按照教育规律设置一级学科,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设置本科培养大类专业;重中之重是做好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支持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构建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建立并完善长期稳定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4]

参考文献:

[1] 张雷生.扎实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5):1.ZHANG Leisheng. Solidly Promote the New 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J].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Higher Education Forum),2022(5):1.

[2] 周光礼.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学科:“双一流”高校的愿景与挑战[J].现代大学教育,2019(3):1-10.ZHOU Guangli. Building Universities with WorldClass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 China: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2019(3):1-10.

[3] 靳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33-35.JIN Nuo. InheritingRed Gene,Build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2021(1):33-35.

[4] 赵长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2-04-11(09).ZHAO Changlu.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N]. Peoples Daily,2022-04-11(09).

来源:高教研究前沿

转自:“学术桥Acabridg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