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那些未来无法找到教职的生化环材博士,出路在哪里?

2023/6/28 11:41:08  阅读:73 发布者:

生化环材,传说中的“四大天坑”。

以现在国内培养的博士,博士后,加上海归。按照现有的高校岗位数量,每年很难接受如此海量的高学历人才,其中很多人的研究方向与产业界脱节甚远,也很难在工业界找到合适的职位,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呢?

针对这一问题,不少网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看法:

来源:知乎

@Wayne韦恩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点陷入误区,“很多人的研究方向与产业界脱节甚远”确实不假,但“也很难在工业届找到合适的职位”就未必是正确的推断了。

关键问题在于:

1. 在工业界找工作不一定强求博士课题提供完全对口的研究经验。

2. 博士毕业的出路,在高校教职之外还有很多不错的选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个人的第一份工作跟读博期间的课题毫无关系,一个是纯粹的基础研究,一个是针对化工产品的应用研究,连材料体系都不相关。

找工作的时候自己也曾有一些担心,以自己的课题背景,会有公司感兴趣吗?后来发现,这个担心不能说全无道理,的确有一些公司非常看重即插即用的可能性,但更被看重的,是这个博士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专业上的硬实力,也包括自身具备的软实力,比如沟通、情绪成熟度、自驱力等。

也许会有人说,你这是在国外的例子。没错,国内公司招聘确实更看重新人的匹配度,也就是即插即用的可能性,但并不绝对。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明白,这种匹配度也许能支撑一个新人较快地度过适应期,但后续能走多远多高,靠的还是个人能力。自己也跟国内的一些公司有过接触,他们招聘博士也越来越注重考察能力,而不局限于博士期间做的是什么。曾经有一个初创公司,找了一个方向对口的海归博士做技术总监,后来发现此人没啥能力,绝对的尸位素餐。

另一方面,身处国内,博士毕业的去处其实还挺多,博士期间具体做什么,其实对这之中的不少选择几乎没有影响。

这其中的道理也不难想明白,毕竟高校科研的定位要么是基础研究,要么是未来十年才可能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跟公司的需求有一个时间差。

现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么卷,每年国内培养的博士和海归博士还要挤破头往里去。即便进去了,也被内卷逼迫得动作走形,要么为生计所迫,要么反过来压榨学生,要么一心钻研关系。学术界的马太效应如此严重,能有多少人还保持当初纯粹追求科研的初心?

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出来的能力,如果能用于做好非科研领域的事情,对于个人和这个领域都是双赢。

博士的职业生涯绝不等同于学术生涯,读博不意味着将来把自己锁死在科研工作这一个方向上。博士课题和研究经历属于外在的证明,更关键的是培养出自己内在的能力,注意保持能力持续向上的生长。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个人觉得做什么工作的自由度应该还是比较大的。

@暴躁泰迪熊

本人坐标北美波士顿,可能是生化环材(加上工程)领域全世界最大的蛊场,卷得不能再红海了,但这里的博士、博士后依然有出路。北美毕业博士和教职比例十年前基本就是10:1了,即十个新博士最后大概只有一个能拿到终身教职,但博士博后依然能生存,关键在于美国的自然科学产业化程度极高、资本力量极强、产学研不同环节流动性极大。远有Dana-FarberBradnerNovartis挖过去当波士顿分部老大,近有Broad InstituteRegevGenentech挖过去当头儿。大佬的世界暂且不论,普通博士生除了教职的出路也不少:

1. 当博后。波士顿高校极多,找博后不是难事,多年博后熬成千老以后可以转scientist职位或者学校core facilityfaculty,也算是比较稳定的饭碗。

2. 工业界。大药厂数量繁多,小企业多如牛毛,每年吸收大量的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千奇百怪,总有一款适合你。

3. 咨询公司。不管是MBB还是boutique firm,招博士的力度都是非常猛烈,客户也是现成的这几百上千家药企和生物企业。每年哈佛MIT的毕业生都有不少佼佼者进入咨询行业。

4. 风投行业。波士顿和三番大概是全美自然科学领域资本最集中的地方,几千亿美元数量级的资本随时在空中游荡。各个专注life scienceVC firm里有大量的精英博士毕业生分析投资对象。

5. 投行。没错,投行不光是金融行业的后花园,也不仅仅是数学物理精英的备胎,生化环材博士也有不少在里面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front office的人也许不多,equity research却像是量身定制的职位,理由与风投一样,大小投行也有很多life science投资并购业务。

6. 创业。正是由于资本及其密集,波士顿博士生成立初创公司的数量非常多,主要高校都有创业大赛,都有投资者赞助,一旦你的项目入围就是真金白银投资,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毕业就当董事长CEO不是梦。

7. 半转行。IT是时代红利行业不假,但波士顿很多IT企业都是做生物医药业务,生化环材博士只要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磨练几手编程技术,毕业后不管是data scientist职位还是搞生物AI相关,大把职位可供选择。

对比中国市场,之所以现在国内如此唱衰生化环材还是因为盘子不够大,产业链不够成熟,但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超一线城市势头很猛,学校-企业-医院-资本的循环正在慢慢成熟。生化环材博士的出路,还是在大城市,在资本最有活力的地方。在读博士师弟师妹们,不要一天埋头做实验,多看看新闻,关注一下资本市场在生化环材领域的动向,针对性地点亮自己的技能树,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个人的悲哀。

@ice

这个问题推送给我很久了,下面的大量回答都是建议转行、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等方向。回答的人大部分是在读或博士毕业三年以内。想我这样毕业快十年,早就放弃教职方向的老人,很少很少。

我的专业是生化,从博士毕业到现在,做过科研助理,博后,CRO服务,也卖试剂、做生产研发,还因为生娃,当了一年半全职妈妈。目前在初创公司,处于啥都管的状态。

首先我想说的是,博士对于生物专业来说,只是起点,在整个领域里面需要深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作为公司招人来说,fresh PhD只能当做可以培养的人,而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员工。目前国内新药、试剂、检测、包括仪器行业都极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其中大部分的要求,fresh PhD还远远达不到,但都是可学习可培训的。PhD学位代表了学习能力和扛压能力。

很多学生会觉得生物方向找工作好难。其实从公司招人的角度来说,招到合适的人,也很难。特别是小公司,恐怕知乎er都看不上。以我多年混迹小公司的经营来说,小公司更适合我,我自己从中学习了很多,我也收获了更多的机会。

从待遇来说,整体行业待遇逐年提高,收入和付出成正比,机会是给愿意在行业里深耕的人的。从具体数字来说,博士毕业十年后,往上有财务自由的,有年薪百万以上的,,也有三五十万,过日子也够了。总体来说,起码没有过得很惨的。

另外,在学生阶段由于接触的圈子有限,很容易产生职业焦虑。我以前也这样。但当我开始混工业界,混小公司以后,我发现我怎么都能混口饭吃,而且经常还混的不错。其实大可不必对未来太焦虑。最近几年生物医药领域在不断快速增长,行业非常缺人。全产业链里面,从投资、市场、BD、专利,早期研发、检测、生产、临床对接、CRO管理、药理毒理、动物、项目管理、申报等等。真说起来,没有一个地方不缺人,而且特别缺有经验的懂专业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希望大家能深入到行业内部,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

@Sulfate Radical

环境博士,魔都top4,手动狗头。

看到这么多看空四大天坑的,想了想我们组的博士,目前毕业了十来个,竟然全在企业,民企国企私企外企的都有。大家文章都还算凑合,基本人手一两篇一区。

然后我们宿舍四个博士,也全是在企业。

生存状况也没那么不堪,至少在上海还过的下去。

不过也看情况,我老婆组的环境博士,基本全在高校和研究院。不过人家是国内top3,再次手动狗头。

@多巴胺

这个跟结婚选对象一个样,出路很简单:

有房有车人又好看的找不到,那就退一步找有房没车人好看的;

有房没车人好看的找不到,那就退一步找没房没车人好看的;

再不济就继续退,三根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根腿的人满大街都是。

同理,双一流/一线城市/正副高不好找或者找不到,那就降低标准。在降低到大专/西部十八线/无职称的组合之前,各位博后总归是能找到一个坑的。可能不会满意,但总不会饿死。

找不到工作的博后博士,跟大龄剩男剩女差不多,都是不肯降低标准要求。

@君山

我仿佛又回到了数月之前,男朋友纠结要不要读博的时候的情景。

其人紧张地,欲言又止地告诉我他现在专业比较坑,读博周期又长,将来不确定。不行的话现在赶紧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事业编,准备结婚的话,可以………

我就歪着头,问“你到底想不想读呢?你想读就读,不想读下去就工作。按你的意思来,不用考虑我。”

又是一番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说了一大通其实想读博,但担心未来不确定,担心耽误我,担心我等不起从而失去我……

把我都气笑了,我说你会因为压力太大直接跳楼吗?你会因为找不到工作饿死街头吗?如果不会,其他的多大点事!

当然玩笑归玩笑,后来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最终敲定了读博以及如果混不下去的好几套备选方案,达成共识。

我辈为人,都只有一次,都是毫无经验地去面对一生的所有风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使选择所有人眼中最稳妥,最有前景的工作,仍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摊上了个人,依旧是一生。

如果天坑里待不下去,想改行,尽早向着要改的方向努力,如果想坚持,那就坚持下去,何必瞻前顾后,自误华年。

我想这一生,能够某个时期,心无旁骛在某个领域弄出点小玩意儿,已经足够有趣,足够对得起这几年时光。有这担心将来出路的功夫还不如想着好好提升研究水平勇攀高峰呢!说不定就不用担心出路了!

即使将来退出,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去不了好的高校去次一点的可以吗?去专科可以吗?去不了北上广去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可以吗?选调生公务员可以吗?企业可以吗?中小学可以吗?退一万步,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能把一个大好青年活活饿死的地儿吗?

@Lemon Dumplings

我只是天坑硕士,就我身边的情况来看,大多没意向找教职或不够强找不到教职的博士博后,第一选择多为走人才引进这条路去当公务员。讲真,不用去挤省考这些独木桥,其实蛮香的。

然后是研究所(电、核这些),当然进去是属于最低阶层或者是做一些大家都可以做的工作比如仪器设备管理等等,因为这些研究所并不需要搞材料研究,大多数时候即使有需要的一些材料,也是直接买国外的。

最后就是私企了,干老本行的话薪资一般是略低于CS本科生水平。也有转行的,自学编程,玩有限元、考cpa等等转去当码农或者做模拟仿真设计或者当会计或者去投行这些也有,待遇还有工作环境比干老本行要好不少。但转行的前提比较苛刻,一是你的方向容易出文章让你有足够资本毕业,二是得有一张厚脸皮再加一个有人性的老板。

还有,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有些不妥,好像天坑博士博士后除了教职再无任何去处,只能被社会淘汰一样。大陆的硕士确实非常水,但是博士要读出来其实并不容易。能拿到一个博士学位,最起码能说明你的智力水平没问题、你有独立开展某个领域研究课题的能力、你的科研思维、逻辑能力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这些人都找不到“出路”(即其他各行各业都被比这群人更强的人占满了),那么我们也不用天天嚷嚷着什么复兴的口号了。

所谓没有出路,不过是自己迈不过这道坎,太在意别人的偏见而让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罢了,喜欢这行就继续干下去,不喜欢这行就积极自救。正如高赞所说的,不要让时代的悲剧变成个人的悲剧。

@德华

据我个人经验,总体来说,现在国内国外好一点的高校卷得飞起,很难有机会进得去,除非发了CNS或傍上大树,多数没有关系的博士还是做博士后或特聘研究员,找机会拿到长职或傍上大树,企业待遇更好,不怎么卷,但不稳定,优胜劣态,必须要有硬实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有机会留下,据说研究所也是不错的选择,了解不多。但不管怎么样,读个好学校的博士或出个国总是有用的,不存在找不到工作或待遇差的情况,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改变阶层唯一的通道。我一个从某top50海外高校毕业的博士师兄在他毕业时说了一句名言:这辈子再也没有人可以用学历来卡我了。

@解离的真实

出路确实不不存在,或者存在的出路算不上出路。比如家里蹲,开网店,做点小生意,这种事情高中生也能做,而且,生化环材的博士并不会做的更好。

欧美生化环材未获得教职的博士可以做千年老博后,简称千老。可惜国内是做不到的,因为国内的在读博士实在是太便宜,而且新毕业的博士源源不绝,可以不停提供诸如特聘副研究员之类的岗位以新鲜血液。

另外,生物和环境的找个大专院校应该相对容易一些,留意农林类的老大专,这两年这类大专在招人,因为发展职业教育,能把握这个时间窗口就好好把握吧,这类大专的收入倒不低,而且现在还给编制。

@Kobe

深夜睡不着想解答一波,说下我的看法,首先说答案:目前看来是没有出路,除非国家愿意接盘买单,或者是突然工业届出现了重大突破,或者诸如像这两年疫情的重大事件影响(我室友是学生物的,这两年疫情对某些学生物学科利好,特别是搞检测这一块公司都发家了,我室友也说比往常好找工作)。

我是2020届国内TOP4化学专业毕业博士,当时手里面有一篇一区和一篇二区文章。题主运气还不错当时找到了浙江,安徽,上海普通一本的教职了。但是当时只能给讲师,后面想继续刷点文章,看看能不能直接给副高,现在两年博后过去了,文章没有刷出top一区,当前找教职发现基本上连地方二本都很难进了。两年前,2JACS去个普通211还能给副高,现在这种只能去地方普通高校可能会给副高或者正高待遇,但是还是讲师。基本上一二线高校不招人了,除非是海外优青。如果还想刷文章的话,年龄就会要考虑了,超过35岁基本上高校不会考虑你的,文章再好都没用(我有同学,年龄超了,文章2AM水平找不到教职),除非愿意继续下沉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有人会说谁谁找到啥了,没有文章都行,其实这说的一点也没错,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某些学校正缺你的那个方向,或者你有大腿可以抱。目前,这就是市场行情。

等我出来找企业,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太多竞争力,只能去做合成,药企这种公司,但是本人不是专门做有机合成的,所以这方面也没有太多竞争力,药企只愿意给我提供硕士的岗位。基本上企业招人都要非常对口才行,我也想往芯片,新能源方向去转,甚至都想去当码农,奈何目前还得从头开始学,基本上在面试到最后一两轮就被淘汰了。所以说去企业满意的工作也很难找。

总之这个专业,更偏向学术,理论性更强,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就算有的话,行业目前也已经饱和,不需要太多人进来。那就只能去体制,体制现在要求很高很卷,而且也基本上已经饱和,所以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当然能力强的(创业成功,转行成功,能发大子刊),运气好的(有大腿),情商高的去哪都行。可惜我不属于这一类。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