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每日一技】怎样做出一流的成果?

2023/6/28 10:45:14  阅读:37 发布者:

文章来源 |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怎样做出一流的成果?康奈尔大学贾攀乐博士简短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虽然都是常识。还是可以总结出来以下几条:年轻时就有做大文章的雄心,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效的合作路径,学术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三年五年,一定初见成果,如果像贾博士这样坚持将近20年,那无所不成。这本来是在贾博士讲座结束应该讲这几句总结,算作自己的一些体会吧。

01

问题的提出

1212日经师妹介绍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贾攀乐博士,到学院做了非常简短的报告,时间总共只有一个半小时,其选题实事求是说没有太多的新意,主要的两个选题我在过去都考虑过,甚至我的博士还做过其中之一。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我们无论如何也很难达到贾博士的论文水平,更谈不上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看贾博士解决问题方法的先进,采样的数据规模和难度、参与研究人员水平和持续时间长度,就是经常在论文评语中说的:不管结果如何,其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就很值得人们尊敬。在此之前并不太了解贾博士的成果,请高彦彦老师发给我贾博士简历,其发表一流成果的水平和数量是国内学者很难达到的。

为什么研究的大部分都是中国问题,而且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国内学者为什么难以做到如此?或者说我们为什么很难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一流的成果?

02

做大文章的雄心

仔细看了贾博士的简历,70年代中期出生,97年复旦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99年塔夫茨硕士和07年耶鲁博士。多年前就是学霸,这个毋庸置疑。按照同系王铮老师说法,能成为当年美国job market(劳动力市场)研究领域的明星,好像也是第一个拿到MIT经济系教职的华人,应该加一个前提,本科是大陆学校毕业的,就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贾博士能在AER(美国经济评论)等大刊上发文章,在国内学者就没有几个人了,而博士论文就发在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即使在美国也是非常罕见的,也算是顶级学者才能实现的水准,我知道的年轻学者中间,也就是像普林斯顿做《平台经济学》的超级天才Wely才能做到。问题是她怎么能做到?

在讲座中贾博士简要地说了自己当时沃尔玛选题的原因,70年代以后新零售产业的高速发展,沃尔玛一直作为世界500强中举足轻重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第一,这样的企业行为和影响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此重要商业现象居然没有研究。实话说我几乎是和贾博士同时,做零售业研究,也在国内《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中发表过文章,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很难做到贾博士的程度,我们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读过一篇关于华裔数学家张益唐的文章,说他就是那种学术上有野心的人,不愿意做小问题,一生都在为解决大问题,解决那些别人无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解决不了就算了,也无所谓,所以才能在50多岁,解决孪生素数距离问题,60多岁依然我行我素的走在数学最前沿研究领域,去啃数学中最硬的骨头,即使不成也甘之如饴。

问题是现在的学生,甚至有很多家境非常富裕孩子,进了大学整天考虑进个银行,找个安稳的地方,成家混混过去算了。我知道有些人家财富,三代都用不完,父母也支持孩子做研究工作,他们依然没有做大问题雄心。显然做大问题的雄心,跟他们家庭的财富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从小的教育有关联,从小就没有建立的信心,整个社会就没有激发孩子,从小就有做大事的雄心,到后天去培养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和一流学者相比,缺乏应有的雄心,当然更缺乏的就是脚踏实地精神。

03

脚踏实地的精神

贾博士在讲座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针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其中之一是中国环保政策的改变对中国人行为的影响,视角虽然独特,但也显而易见。

也不是自夸,虽然我没有仔细读过贾博士的全部论文,这一问题理论基础自然就是波特悖论,十几年前这方面文献读很多,台湾成功大学的学者这方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也让一两个硕士博士做这方面毕业论文。记得当年在工经所做博后的时候,金碚老师就曾经希望我做这个题目,甚至说可以动用《中国经营报》在全国记者站帮我收集资料。考虑博后工作时间和有限经费,当然也是惧怕巨大数据收集量和处理量,这些可能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多年之后对自己的这次放弃,依然耿耿于怀很难释然,我们缺少研究的踏实地的精神。

贾博士选择了中国发布空气质量指数对中国人行为等影响,思路很巧妙,方法也基本可行。这种实证研究,思想性不一定要求太高,因为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理论,选择工具变得极其重要,贾博士也说这工作做得非常辛苦,几经反复。个人认为数据收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数量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每天都有公布的数据,尽管现在已经是电子数据了;范围之广,涉及到全国300多个城市,这样数据量是一般研究者难以承受的,这就体现了贾博士作为女学者细心和坚韧,其艰苦程度是男学者也很难承受的。

尽管获得数据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是我们自己国家数据,只要想办法都还是可以实现的,问题是我们很少最大的努力去挖掘数据,通常看到的一类数据是被学者无数遍的重复使用(比如中国企业数据1997-2006)。某种程度上,现在学术研究,数据应该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过去带过的学生中,数据采集能力越强,学术水平就越高。如果能找到独特的数据,做出一篇相对不错的文章,应该不是太难的。但是进入海量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

特别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不是一般专业人员能够达到的水准,就需要研究者进行有效的合作路径。

04

有效合作的途径

从贾博士已发表论文和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来看。除了研究沃尔玛那一篇作为博士论文的外,几乎每个文章都和2~3个人合作。

1篇在AER上发表文章是和博士开题的主席之一,后面应该就是导师金伯格(Penny Goldberg),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大牛。不用问她的学术地位,只要知道她2018年被世界银行聘为首席经济学家就够了,接替辞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罗默。另外一个作者显然是印度学者Shubham Chaudhuri(估计是贾博士的师兄弟)。题目是:估计全球药品专利保护的影响:以印度喹诺酮类药物为例。不知道这篇文章和《我不是药神》是否有关联,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大体是导师出思想,印度学者找数据,贾博士应该做模型和处理数据,三方共同合作,以金伯格教授的牵头发表在AER上也理所当然。

有了这篇文章垫底,2008年在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上发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水到渠成了。接着就和自己博士开题另外一位主席,也是导师之一Steven Berry,也是IO(产业组织)领域的大牛,2018年全世界高被引经济学家排名402,超过1000次的应用率。题目是:”追踪灾难:航空业经验分析”,贾博士做的是IO微观层面实证研究,非常辛苦也很有挑战性。这一篇发在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美国经济学杂志:微观篇》上。后面贾博士在这个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3篇文章”自由进入的成本:大波士顿地区房地产经纪人实证分析”,经历有点坎坷。显然论文被美国经济年会录用,发表在当年AERpaper and processing上(当年年会会议论文集),5年后发表在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兰德经济学)上,应该是在AER上没有被录用,尽管兰德经济学已经是很好的杂志,那比AER还是差一点,个人猜测是合作者名气不够是其中原因之一。

贾博士从2006年开始,差不多每两年在大刊上发一篇文章,合作者都是本领域的大牛。在与这些大牛合作中,自己也逐渐成长为牛人。合作的人越来越多,合作的领域涉及到IO几乎所有微观领域。研究的地区也逐步从美国印度这些国家转向中国。从现在合作论文数量和预发表的成果,未来5年将是爆发性的成果,他可能成为她导师那样全世界最优秀的微观发展经济学家。

贾博士在讲座中也透露了一些技巧这方面的诀窍。找到一个有趣的话题,跟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导师,这个能力一定是多方面的,包括发文章的能力。其中她特别提到了各个杂志论文取向和编辑需要特征。非常欣赏新加坡国立做的工作,每年暑假把世界上最优秀杂志编辑,请到自己的学校,让自己的年轻学者直接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听取编辑们的意见。

当然这要感谢国外没有第一作者为大这一严格的约束,否则很难相互之间能够有效的合作。也要仰仗国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学者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尽管国内这方面的情况现在已经有所好转,知识产权纠纷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前段时间华生老师团队遇到类似问题,我自己在内部传一篇文章,居然被学生发现在头条上一字不差的发表了,阅读量超过4万。虽然不是一个完全学术的文章,但是这样堂而皇之的将别人东西转为己有,让人很难以学术为导向为生。

05

学术为本的取向

从贾博士最新的一篇文章开始,中国高铁对于中国人福利影响的研究来看,这篇文章的选题应该是目前中国非常热门的话题。

热门到什么程度,我多年前毕业博士也是以此研究内容毕业的。而他的研究与贾博士差距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做不下去?中国的大部分博士都是为了混个学位,特别是做老师需要博士学位,否则连岗位都没有,只能做教辅。可以先混出一篇论文出来拉倒,没有什么有学术追求。

我每年评阅二三十篇博士论文,每年都能看到这方面的研究。几乎现在所有的论文都是七章到八章,一篇绪论,一篇文献综述,能有一个不错的理论框架,做两三个实证,加上一章可有可无的结论与政策,就算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了。文献综述不说了,理论框架要不就是不会写,要不就是把别人东西抄一下,有创造性是不可能的,尽管许多学生都提了创新点。实战数据不是来自统计年鉴就是上市公司数据,几乎没有深度挖掘的数据。

企业数据做到2007年连统计局都不愿意干了,色洛芬数据库做的很脏,做起来非常困难,大家也就不干了。学生都是拼统计工具了,不行就做仿真。自从Melitz提出异质化概念和计量方法,几乎每篇论文都在用。从企业到产业以后会到组织到国家,再分到各个不同的产业和组织,一下子不知救了多少博士,这些文章连篇累牍毫无新意。

听了贾博士的介绍,细到到每个城市与另外一个城市之间,加入高铁以后可能形成的影响。必须每个城市之间都要进行多项的数据采集和多样的比较,中国有200多个城市通高铁,而且时间点各不相同,再加上比较公路和民航剩余差异。实事求是说,这样的工作量,少数人可以做不了的。

贾博士表现出极大工作热情,但看她后面工作论文数量,仅以一己之力,显然是无法完成的,人手不够论文水准会受到限制。她也希望有更多人和她合作,而以她现在发表论文的水准,愿意和合作人肯定很多。所以简历最后合作者范围、数量和内容来看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团体。这次来东南大学,也是为招募更多的学生到康奈尔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去学习工作,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做到,我们现在招一个全职博士后都很困难,研究生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寻求外部合作也非常困难,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06

结论

我们怎样做出一流的成果:中国高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一流的问题,不断增加学术经费,也给提供了很好研究支撑,我们再多一点学术上雄心,努力构建符合国际惯例合作制度,我们不缺乏学术热情学者,对他们学术研究再宽容一点,做出一流成果就不会太远。

转自:“学术拓荒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