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337——赋权理论
2023/6/25 11:32:03 阅读:70 发布者:
对赋权的分析:
赋权(empowerment,又译为“增权”)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用语。从心理学的个体动机角度看,赋权是“赋能”(enabling)或是一种“自我效能”(seif-efficiency),它源于个体对自主(self-determination)的内在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赋能就是通过提升强烈的个人效能意识,以增强个体达成目标的动机,它是一个让个体感受到能自己控制局面的过程。但如果从社会情境看,empowerment一词的核心词是power。例如在福柯看来,“权力”只有通过社会关系这一角度看,才有意义,因为权力建构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对赋权的理解,首先得从作为关系性概念的权力下手。因此,从集体层面(或关系层面)看,赋权并不是如其字面的“增权赋能”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动态的、跨层次的、关系性的概念体系,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而且,它同时涵盖了心理(精神)和行为、个体与集体的双向关系。
概念:
增强个人、人际或集体的政治力量,使个人、团体或社区有权力或能力采取行动,以改进现况的过程。赋权是多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相互影响。个人层次上是指对个人所能控制的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环境的了解等有一整合性意识,如产生自尊感、自主感;组织层次上,让个人或集体更有效益地争取资源,以及与其他组织建立网络、扩大影响力等;在社区层次上,组织一群人一起工作,以改进集体生活,并与协助维持其生活品质的社区组织或代理者保持联系。赋权需经反思才能形成。通常团体成员由外部引导,借由要求改变的共识,以及觉察到社会秩序的不公平,才能形成赋权。自我赋权( self-empowerment),强调让无权者拥有、控制媒体,进而为自己说话。公民记者不只是参与者,也是行动者。抗议一般民众被主流媒体制约、商品化以及抵抗新闻生产的垄断。
新媒介赋权:
随着社会媒介化以及媒介社会化的速度加快,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开始被打破,原有社会结构中以组织化形塑的社会关系,逐步偏重于社交关系、社群关系等,身份认同的基础也由自上而下的组织权力认同,向社群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等转变 。
微 博 、微信等兴起后,微博所形成的表达与行动空间“意味着,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持下,徵博迅速进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和重塑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