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姐记忆面包337——新媒体文化的繁荣和危机

2023/6/25 11:30:30  阅读:33 发布者:

一、繁荣和危机的表现

新媒体的文化塑造不是持续而是碎片化的塑造,无论是一开始有明确目的还是没有目标指向的文化塑造,新媒体的塑造过程都难以出现明显的渐进效果,同时新媒体塑造的文化内容和最终形式也不是明确且稳定的,例如 2016 年美国音乐传奇王子 Prince 逝世后的媒体纪念、2016 年流行于中国国内网络的主播平台等,在短期内都成为舆论焦点并通过新媒体塑造热点文化,但都并非出自明确的目的,且文化含 义出现碎片化趋势,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和长期的文化形态也非出现时即可预见;

新媒体文化塑造的文化内容多为各 类已有文化的“蒙太奇”,其塑造的文化形式本身即是文化内容,文化意义更加直接,新媒体的出现淡化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通过将各类文化 内容拼接并用极其简单的符号抽象化,使 得新媒体塑造的文化更易于短期集中的传 播,并且使已有的文化形式与之前的文化 内涵相剥离,产生新的文化意义,例如 ACGN 爱好者通过视频或音频剪辑,用频 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段 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一类视频,把 各类文化作品演化为新的文化形式,产生 被称为鬼畜精神的文化含义;

新媒体文化塑造是所有传播者和受传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不断 丰富文化的内容,传达各自动态传播诉求,并在文化差异性下寻求统一,创造出具有不同色调、不同目标的文化符号,不断融入和改变已有社会文化环境。

二、原因

1、新媒体的普及打破了固有媒介生态格局

新媒体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

前者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形态;

后者则以原有媒介形态为基础,衍生出了诸如户外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数字电视、IPTV 等新型使用形式。

无论哪种创新,都使得新媒体打破了原有的媒介格局,随着各种新媒体使用人群规模的扩大,新媒体对媒介传播价值的重构意义也越发变得明显。

2、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文化传播形态

文化依托传播而存在,文化又铸就了传播的社会价值,因此,文化作为传播的资源,奠定了传播的价值根基。纵观传播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发现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双向到单项再到双向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声音语言传播、文字语言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

当互联网出现之后,各种文化的传播形态似乎都出现了变化。网络的进化似乎将从文字传播到视音频立体传播的过程又走了一遍。早期的互联网由于受到带宽的限制,以传播文字和

等静态符号为主,因此,互联网更多扮演的是网络图书或者网络报纸的角色。随着带宽的增加和4G 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实现了自身由电脑的相对固定到手机的随处移动的同时,更将文化形态从静态符号为主转变成为静态与动态符号双重繁荣的全新局面,其标志就是网络视音频业务的普及以及 IPTV 的蓬勃发展。如果说,“现代文化,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是一种电子媒体的文化”,那么,互联网等新媒体则成为了承载和体现这种现代文化的崭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不同文化间原本分明的层次实现了融合 (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 ),文化的符号形态也实现了多元并举 ( 静态与动态共同繁荣 ),而后者的文化传播价值在商业社会中能够 得到更大的挖掘。

 

新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数据挖掘功能,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其应用过程不仅可以实现传播内 容的互动,同时可以全面的跟踪、记录和 提取传播者、受传者及其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对受传者习惯和传播内容 类型、传播趋势及规律等各层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有效实现传播的互动。

四是 前所未有的虚拟环境构造功能;五是直接的文化塑造功 能,新媒体不仅可以影响和改变文化传递 的方式、内容,而且可以直接塑造出新媒 体文化,即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环境相结合 基础上形成的各类独特文化。

3、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拟态环境”

传统媒体几乎由意识形态或精英所掌控,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比较单一,它照亮社会生活的可见性是被设计好的。与新媒体相比,它的信息量较少,信息与信息之间容易形成统一的口径,这些少量的、相互合作 的信息共同营造了一个影响公众现实感的拟态环境。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性质的拟态环境:互联网形成的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数量的急剧膨胀,想要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统一的“拟态”处理是不可能的;新媒体为其每一个使用者赋予了新的角色意义,由 于不再是固定的传播者或受传者,也不再有受限的传播内容、方式要求,加上快速的信息传递,新媒体可以很快构造出多个交叉的虚拟环境;用户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一情况。虽然每个网民只是提供的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那些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要更为丰富、立体、真实。个体性信息制作和信息发布的便利,使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发生在 “拟态”处理之前,“拟态”处理只能弥补它对“拟态环境”的破坏,而无法从源头上阻止难以预见的破坏;

因为新媒体打破了“拟态环境”这个给个体精神赋形的基础,个体在海量的相互冲突的信息里,只能自己来选择“正确”的信息,以它们为自己的精神赋形。这种自我精神赋形与传统的以“拟态环境”为基础的精神赋形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精神赋形是以“全面”的信息为基础的,而新媒体文化下的精神赋形 则是以部分信息为基础的。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