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
2023/6/25 11:23:50 阅读:39 发布者:
数字党建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农村基层党建数字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数字党建平台以静态信息和新闻发布为主。基层党建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研究课题,是提升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路径,数字新技术的交互性、共享性等优势有利于扩展党建空间、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提高党组织建设质量,需要深入研究和有效运用。
重要意义
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是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对党建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利用,以数字党建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路径,是应对乡村基层治理困境、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
首先,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是应对农村治理环境深刻变化的必要之举。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农村治理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手段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数字党建作为一种新型的党建模式,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推动乡村党建与村民自治的融合、完善机制、优化党群结构和整合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创造了基层治理经验,推动了国家治理和乡村治理的深度交互,实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国家治理架构,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动力,有力推动了乡村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其次,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数字化党建平台、推广数字化党建服务等方式,数字党建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党员和群众的互动和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字党建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农村文化、数字化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此外,通过数字化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金融等方式,乡村经济实现发展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实现调整和转型升级。因此,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
再次,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效能。当前,农村基层数字党建存在多个薄弱环节,党员的服务意识和群众的参与意识都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应积极探索党群关系深度交互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数字党建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和智能化决策等方式,能够提高基层党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和治理效能,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数字党建还能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基层群众,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基本路径
首先,加强基层数字党建顶层设计。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紧密协作的立体组织领导体系。党组织通过建立数字化体系,实现党建工作的全面覆盖和精准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立体式领导和决策机制的建立,可以确保党组织在数字化时代的高效运转和快速响应。党建是根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字新技术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建立基层调研、专家咨询和上级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系,严格遵守决策程序。只有在完善的组织体系中,才能从优化顶层设计的维度有效推进党建数字化体系的建构。
其次,统筹规划乡村“五位一体”建设与党的建设协同联动。党建对乡村治理的赋能,应该将工作重心从主要管理村级日常事务转移到统筹领导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党建的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推动数字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党建引领。
再次,打造基层数字党建服务平台。为了实现跨层次的信息交互,以及与其相对应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有必要构建一个服务平台。“互联网+”平台是数字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基层党建数字化的功能需要依托智慧党建平台才能发挥。通过操作智慧党建平台界面,基层党员和群众可以获得党务信息、参与党群活动、进行党群交往等信息。通过将前端接口、网络与数据库相结合,能够消除党务工作中的“信息围栏”,提高党在基层的信息收集能力,为党在基层社会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力量,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成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升治理效能的新型乡村治理范式,也在基层治理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建立基层组织、完善社区治理、推进数字化治理等措施,实现了基层治理的全面覆盖和精准管理。这既有利于提升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效能与质量,又能为世界各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2BJL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