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治世”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

2023/6/25 9:50:54  阅读:41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P70P71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厦门大学学报》20231期,于世华摘

“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它的内涵与理论体系发源于先秦的道、儒、法、墨等诸家,经汉唐佛教元素的摄入、发展,最终成熟于宋。“治世”既有想象与现实结合的“三代之治”,同时也有可资效法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它既关系到中国古代政治层面上的国家治理,同时又与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诸多方面相涉。

关于“治世”的理解古今存在较大的扞格,古人讲“一治一乱”,习惯用治与乱来理解世界。而今人则多称“由盛而衰”,知识体系中盛与衰的成分更浓。值得玩味的是,今人常提“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古人则很少运用这些概念。“开元盛世”,古人用的是“开元之治”。“康乾盛世”清人则很少运用。本文通过对比“治世”“盛世”等概念的差异,来检视从古而今关于“治世”的观念变迁。

中国古代“治世”与“盛世”的概念

“治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何时已不可确考,《邓析子》《子华子》《管子》《韩非子》《尹文子》《庄子》《诗序》等先秦、秦汉典籍皆有记载。“治世”的词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治理国家或社会,二是治理国家之后的一种理想社会形态。本文主要检视第二种词义。

作为概念的“治世”,其对应最多的概念为“乱世”。孟子言:“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除此以外,治世—衰世—乱世体系,在理学兴起之后,也多被治国者所遵承。

揆诸古籍,“治世”“之治”的概念运用极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三代、汉代、唐代。“三代之治”“唐虞之治”“尧舜之治”是古籍中呈现较多的。

汉代“文景之治”“孝宣之治”“光武之治”影响最广,尤其是西汉初年的四帝治世景象最被后世所钦慕,“高文景武之治”也常被论者所言及。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是年号加“之治”概念运用较为广泛的两种,其中“贞观之治”则稳居首席。

相形于“治世”“之治”的概念,中国古人用“盛世”较少。刘后滨就注意到,古人的知识体系中,没有对“盛世”概念的具体界定。

“盛世”这一概念起初就是“治世”的代名词,卜宪群就说:“从语义上看,我国历史上盛世与治世的含义是同一的,盛世即治世,治世即盛世,二者可以互称。”如“唐、虞盛世”“三代盛世”“唐虞三代盛世”古人使用最为频繁,但也只是宋之后学人从“唐虞之治”“三代之治”“唐虞三代之治”化用而来。宋代开始,“盛世”这一概念最常搭配的是“太平盛世”,《张右史文集》等数十人的文集皆有提及“太平盛世”。而古人讲“太平之治”更多,说“太平治世”也不少。“汉唐盛世”这一概念也是从宋代开始沿用,然而,“汉唐之治”则运用得更早、更广,影响更大。

盛世之中最常被今人言及的是“开元盛世”与“康乾盛世”,“开元盛世”在古籍中称为“开元之治”,当下谨严的文史论文,也以运用“开元之治”的概念居多。“盛世”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使用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概念接受史的过程。

中国古代治世理论体系的内涵

“治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相关研究检视最多之处。然而,“治世”除了基本内涵以外,还有一些衍生的内涵,基本内涵与衍生内涵共同构成了“治世”的理论体系。

爱民与安民是“治世”最为核心的内涵,这是学界的共识。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来达到富民的目的,从而建立治世。成康治世之时,“刑措不用”,刑罚是“治世”的重要内涵。刑与德教的配合,最终目的还是“刑措”,就是置刑法而不用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刑措的同时不用兵是“治世”的另一内涵。“治世”的基本内涵就是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的太平景象。

在这些基本内涵之外,“治世”还催生了一系列体系化的内涵。“治世之音”是治世理论体系中被古人申论较多的部分。中国古人认为“礼乐治世之本”,有“治世”之乐,自然也应有“治世”之礼,“好礼法”是“治世”与“乱世”的区别之一。“治世”还应有与之成套的文和诗。治世“礼”的外延是封禅,因而封禅也有封禅礼之说。“治世”的表征是祥瑞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作为“治世”的基本内涵,并不意味着“治世”就必须同时具备这些内容。具备这些内涵,自然也不能推导出就是“治世”,比如宋真宗有封禅就不能推论为就是“治世”。由于“治世”相成套的音、礼、文、诗、封禅、祥瑞的出现,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层累而成,因而作为体系化的“治世”内涵也应该用层累的视角动态视之。

中国古代“治世”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关于中国古代较有影响力的“治世”,显然,“三代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其中,“贞观之治”的影响又略大于“文景之治”。甚至有人认为:“唐代以后,治国者往往不再把五帝三王视为楷模,而是把贞观之治视为典范。”

“三代”一词,先秦诸子使用较多,“三代圣王”“三代暴王”以及他们各自的治理理念,也是先秦诸子经常对比的概念。“三代之治”的影响,着重体现在后世对三代仁、义、礼、乐、法制的崇慕与追求。同时,古人常常运用三代之事申说自身的治理理念,如魏徵说:“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

“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宽仁恭俭,“文景之治”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后世习惯将“文景之治”与高、惠的统治联合在一起,将汉初的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相对应,“汉初文景之治皆黄老之治也”,进而认为治世的出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指导。

关于“贞观之治”的记载,后世多援引《新唐书》。《新唐书》给后世最大的观感是: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主要得益于擅长纳谏、实行偃武修文的仁义之政、运用君子治国。

“贞观之治”一直是后世效法的对象。唐太宗纳魏徵用仁义治国而创“治世”,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太宗运用君子治国对后世也极具影响。章如愚在《群书考索》中列举太宗的十八学士,只有“许敬宗一小人”,并详细论述了君子可以治国,小人足以误邦。在地方治理上,太宗注重刺史的人选也被后世反复申说:“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惟在都督刺史。’”

无论是“治世”的概念还是内涵,都有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而在内涵上,“治世”除了物阜民丰、户口大蕃、德治刑措等基本内涵,还有衍生的体系化内涵。“治世”衍生的音、礼、文、诗、封禅、祥瑞,具有层累建构的特点,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

“治世”的影响方面,以“三代之治”与“贞观之治”影响较大。由于“三代之治”的记载过于模糊,因而呈现了层累建构的特色,不同时代的古人都会借助“三代之治”来申说自身的治国理念。“三代之治”保持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哪怕到了清朝,依旧将它作为“重农抑商”的理论基础。应该说,一直到近代,三代、周公之治作为神话与历史记载的结合体,依旧在时人的精神世界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