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具备这几种编辑意识,会让投稿更简单!

2023/6/15 15:34:47  阅读:41 发布者:

作者要有编辑意识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编辑行为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有关编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近几年出版界由“搭便车”、“一窝蜂”形成的出版物低层次重复愈演愈烈,如黛安娜热、网络热、MBA热、名人传记热、经济读物热、怀旧题材热、文集热等等,除了编辑自身的问题外,作者缺乏编辑意识,不能对相关信息进行优化加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作者要有编辑思想、编辑意识。

选题要有创意

“在出版工程上选题是编辑工作的一步”。“选题构思、策划,是编辑工作自觉性、创造性的体现,是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意能力的外化,同时也体现了制作选题摆脱盲目与被动,步入自觉、有序的轨迹”。

这些早已达成共识。对于精神文化的生产,质量并非依归于事后检验的环节,而精品创制全在于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和精心施工。现代编辑人不再是一招一式的“建筑匠”,一砖一瓦的“填料工”,一枝一叶的“修剪员”。

他们首先是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思想宣传的规划者,传媒品貌的设计者,选题方案的制订者,尔后是合目的文稿的征集者、组织者、评审者、鉴定者,最后才是刊用稿的整理者、加工者、编排者、校对者……

他们的整体才表征“策划型”编辑角色的内涵,同样,贯穿于其间编辑人各环节活动的整体才构成现代策划先导型编辑劳动的模式。是策划赋予报刊以灵魂和生命,是报刊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在施行政策的导向,传播真理的火种,推介实践的力量,弘扬精神的价值。所以编辑是报刊的主体,是出版的主体,是文化传播的主体。

毋容置疑,编辑劳动在精神生产中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创造性,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动摇作者对作品的主创地位。作者协同对选题的构思和创意,正是作者编辑思想的具体体现。

内容要有创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报刊作为知识传播、转移、扩散的重要媒介,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办报、办刊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而内容创新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会发现许多稿件反映相同的内容,全篇讲的都是大实话,没有政治问题,没有政策问题,但看不出有什么新意,似曾相识。这种情况在综合性报刊存在,专业性报刊更为普遍。这类带有工作总结性质的报道,或者东拼西凑成就的文章,着实令编辑感到头疼。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文章篇篇出新,句句独创,但至少应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或独到的见解,否则,就如同为官一任而无建树的官员,人们不会念他“无功劳也有苦劳”而继续让他“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

于是,编辑与作者之间就容易为这类稿件的发与不发产生矛盾。笔者认为,作者如果能站在编辑的角度,开阔思路,创新出新,再多一些全局意识,矛盾就容易避免或消除。

重视稿约要求

稿约是报刊与作者就稿件的一份合同书,对作品提出了或明确或具体的要求,从文字符号的书写到文献著录规则,从作品的内容取舍到文体模式规范,甚至要求作者以规范的软件成品投稿。

但不少作者却熟视无睹。这就影响了作品的“命中率”,甚至出现作者与报刊社之间不必要的纷争。对作者来说,应做到文责自负。无论是编辑的约稿还是自由投稿,作者一定要尊重出版单位的要求,包括选题计划、栏目设置、版式要求、标准化等,使作品力臻完美。

若是编辑约稿,则是编辑对作者的期望和信任,作者更应本着认真、负责、谦虚的态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与编辑达成默契。作者重视报刊征稿的规则,有百利而无一弊。

编辑学原理告诉我们,编辑规则一旦为作者所掌握,就可使作者在表述创造成果中自觉遵循文化缔构规律,根据编审的要求,使其成果越来越符合社会传播的规范要求。作者的编辑知识技能普及程度越高,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速度越快"

编辑眼光审视

稿件完成之后,作者要先做一次编辑,用编辑的眼光对自己的稿件审视一番。选题是否出新,内容有否自己的特点,稿约规定的东西做到了没有,对于报纸新闻,根据其新闻分量考虑其篇幅长短及在版面位置,同时一定要字斟句酌,消息一定要写好导语,通讯则应讲究点文采,长篇报道可配短评或评论员文章,对于“新闻的眼睛”——标题更要多多推敲。

否则,即便稿件内容新颖突出而标题平庸,也很容易被忽视。对于期刊学术文章,论述内容讲求科学,报道成果讲求首创,结构特点讲求编辑,符号讲求标准规范。对稿件反复推敲、修改,使其有“抓人”的魅力,才能吸引住报刊编辑们的眼睛。

强烈的时效观念

编辑的作者意识,首先表现在要有强烈的时效观念,这在报纸新闻编辑中尤为突出。要像作者(记者)抢写新闻一样,去抢发新闻。它要求编辑对来稿在一刹那审视后即能掂量出其分量,有所选择地进行编辑加工、制作标题,安排版面,从而使稿件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果与受众见面。

期刊编辑同样需要时效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的及时公布,将带给人类源源不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期刊日渐趋向于短周期化,以及即时出版的出现,使期刊编辑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敏锐的前瞻意识

相对于作者而言,编辑因其工作性质与方方面面的稿件打交道,接触整个面,就有特殊的角度和高度,对稿件的处理有较强的敏锐性。

但是,即便是专家型的编辑,也只能是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况且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编辑及时“充电”,及时发展新爱好,要博览群书,要见多识广,要“眼高”,努力成为编辑杂家,对众多学科的前瞻知识要有所涉猎,“知其然”,了解最新领域研究动态,建立现代信息网络,从而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知识资料库,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达到相当的学术水准,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保持敏锐的知识触角,编辑才能避免对作者和作品看走眼的失误,对作者的个性风格、特长及作品的特色能有充分的认识,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出杰出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这样才能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受众市场。

开放的办报思想

尧斯认为,读者对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其接受是“阐释性接受”,这就必然带来“阐释的主观性问题,不同读者的鉴赏趣味或读者的水平问题”,造就“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理解多元化问题。

所以,编辑并非“普通读者”之代表,无论一个编辑多么会“运思”,也不及千万个读者的“思”,那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一个编辑既不可能代表所有的作者思想,更不可能作为大众的代言人。过多地强调“运思”“运手”,反而有可能戕害作品的个性和作者的原创性,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读者。

这当然不是说文稿不能动,不能增减一字的文章有的是,需要修改的文章也不少,但“凡是作者的学术观点,编辑不应改动;凡是作者的语言风格,编辑不应改动”。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责自负” 和贯彻“双百”方针,就主要表现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能不动的文章,尽量不动;太次的文稿可以退稿,不要改得满纸见红,分不清谁是作者;修改后可用的文稿,则一定更要通知作者,提出的修改意见可与作者商量,切不可贸然代人操刀,除垩伤鼻。

如果与此相反,搞学术专断,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作者,丝毫不尊重作者的思想,以专家的态度来进行编辑性的操作,按照一己之见砍斫伐削添加增补,作者往往对此哭笑不得有苦难言。

这样一来,编辑手中的权力就会直接变成戕害学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利斧,它与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在客观上它否定了一家之言的合法性,而这,恰恰又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清晰的作者思路

编辑对作者作品进行加工是其职责,同时,作品也有进一步加工的必要。编辑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学识功力、专业水平、思维方式等对作品进行润色加工,尽可能地将作品进一步优化。

但由于编辑和作者思维角度、社会经验、专业水准等的不同,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甚至会出现编辑对作品的修改适得其反,而变成支离破碎的现象。难怪笔者曾听不少作者叹曰:最怕那种自以为是的编辑,经他们“斧正”过的稿件,我很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东西。

没有点石成金,反而点金成石;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这无异于给维纳斯接上断臂。鉴于此,编辑加工作品要慎重行事,要尊重作者的个性风格,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视角,不要强行地胡增乱删,信手涂抹,充当一名蛮干的“斧手”,更不应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作者的作品中。

否则,就存在署名问题,署原作者的,编辑就把自己的构思强加给了作者;署编辑的,那此时编辑的身份只能是作者而不再是编辑了,届时定会引起版权之争。编辑要加强同作者的联系,虚心请教,有不明白或有异议的地方,同作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要理解作者爬格的甘苦,利用编辑自己出版方面知识的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对作品提出中肯的让作者信服的意见,从而生产出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强烈的服务意识

近些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专家认为,“编辑角色”已经“错位”,过去编辑向作者求援的状况变成作者向编辑求援,昔日被称作“编辑的衣食父母”的作者甚至开始把编辑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

不错,时下不少编辑向作者学习、求教的意识日渐淡薄,随便指挥、调动作者的写作计划逐渐成了习惯;一些原本该由编辑做的事情,都以“文责自负”为由,或敷衍应付,或不予过问,为作者服务、对作者负责的观念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在此,笔者呼吁,编辑应强化一些为作者服务的意识。

对于作者寄来的稿件,编辑部应立即给作者寄发收稿通知单,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使作者免生悬念,又可以避免一稿两投。其实,给作者寄去的是编辑一颗负责的心。

对退请作者修改的稿件,一定要写出具体、详细和中肯的退修意见,而且要有商榷的态度。对于决定采用的稿件,应及时通过电话或信函通知作者,使作者放心,并避免了稿件外投。对于不采用的稿子,应该退稿,退稿在一定程度上是尊重作者著作权的表现,否则,作者有理由怀疑稿件被移作他用,那种板起面孔郑重声明“概不退稿”的作法,只会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作为编辑,如果忘记了作者的心情,失去了作者的感受,那就不仅于编辑本人是可悲的,于作者亦是可悲的,而于报刊,尤其是可悲的。定期组织由编委及有关人士评选优秀作者的做法,笔者认为是可取的,奖励优秀作者并在报刊上表彰宣传,既使广大作者受到激励和鼓舞,也会对读者产生良好的影响,于报刊当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合格的编辑和作者不应该画地为牢,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所囿,而应该具备各自的作者意识或编辑意识。作者和编辑要时时处处想着自己的稿件、自己的版面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欢迎。从这一点看,所谓的编辑的作者意识和作者的编辑意识,归结为一点就是读者意识、精品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文来源:学术拓荒者

转自:“学术必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