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好文章往往有 “三好”

2023/6/15 15:31:19  阅读:40 发布者:

自从在《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担任编辑以来,经常有机会和青年学者、同人一起探讨什么是好的文章。《社会学研究》的老朋友、著名学者边燕杰教授曾提出,好文章往往有 “三好”,即标题好、摘要好以及研究创新好。或是至少要在以下五个环节中做到“五中取一”:开发研究议题、提出理论逻辑、破解学术困惑、激励科学探索以及促进科学实证。其实,在哪一个环节做出创新都并非易事,都值得鼓励。依愚见,这对学术论文尤其重要。学术编辑作为高质量论文的“助产士”,终极目标莫过于推动具有真知灼见且表达规范的学术文章的生产,有效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理想是光明的,但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回头翻看前辈学人的经典篇章,总是充满对真问题的思考和突破性的学术创新,元气淋漓、富于启发性,而且往往表达精准、明白晓畅,与学术研究的形式规范若合符节,似已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化境,实在令人羡慕。但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最后的学术产品,看不到学者劳动的过程,常常不能很好地体会成功的学者究竟是如何将超拔的睿见与规范的表达融为一体的。仔细推究起来,真知灼见与形式规范之间的确是存在一定张力的。成熟的学者也许可以做到在写作时两者兼顾,既能大处着眼,也能小处着笔,尤其是实证主义的经验研究,无论讨论的问题多么宏大,也能循着经验研究的范式环环相扣,从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再到结论,在思考锋锐的同时又能不失细致,逻辑结构清晰,论证层层递进。但获得这种技能往往需要多年的磨炼,在《社会学研究》担任学术编辑十五载,通过与许多相对年轻学者的交流,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年轻的学人由于仍处在接受学科规范训练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像”,往往容易为规范化的要求所累。

在一些具体分支学科的综述文章中也常常可以见到名家、前辈对该领域主要理论问题的研究,一般是中层理论的问题梳理和对研究范式的归纳,这也往往会成为大家重点研读引用的学术脉络和习于遵循的研究范式。诚然,有效交流和理论创新必须基于对前人研究进路的深刻理解,但过分强调规范也可能会落人窠臼。有时候等到一切都做得“太像了”,思考的力度和学术的创新性却又减弱了。以我自己为例,做编辑久了,习惯了强调论文在文字表述形式上的规范性,无论是给作者校对文章还是自己下笔撰文,总是字斟句酌,慎之又慎。有时推敲有得,欢欣鼓舞;有时也不免觉得束手束脚,以辞害意。正如渠敬东老师在 《社会学研究》30年庆时写下的《审稿与识人》一文中所说,“规范化不是研究的目的”,过分强调专业规范的话,可能会造成“只取既有研究的守势,对于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并非十分有利,这种制度在学术创新上不是万能的”。

对社会学而言,真正有价值的见解来源于田野、来源于社会现实。没有一个国家的经典社会学作品不是立足于对当时、当世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也许是初步的、粗粝的,但它往往直指问题本质,有着一击即中的力量。从心所欲意味着写自己想写的,锻炼这样的问题意识,用人类学家项飙的话来说,需要“把自己作为方法”,敞开学术视野,保持对社会变迁的敏锐和追问答案的执着。在今天,这样的思考品质往往因为稀有而变得非常具有辨识度。举个例子,2020 年项飙的访谈录一面世,我的朋友圈里便有同人、学者发出感叹:“这是个活人!”在笔者参与过的论文集体评审中,这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即使在规范性上略有瑕疵,也常常会脱颖而出,获得大家一致青睐。顺便一提,最近有不少知名学者在线上线下的各种讲座中公开分享他们的学术作品生产过程,希望帮助年轻学者了解名篇背后的“脚手架”是如何搭起来的。《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的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研究杂志〞2021年也设立了新的专栏〝作者手记”,邀请新近刊文的作者为读者分享论文写作背后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从作者们坦诚的分享来看,有时候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的过程与最后呈现在论文中的“问题的提出”并不一致,换言之,引发思考的起点并不一定是最终作品中切入问题的入手点,有时在形式上需要经过倒装或是改装,以便于与学术脉络开展对话,或是为了更符合读者阅读的习惯。

在提出好问题的基础上,掌握怎么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形式最有效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引起更多专业读者在更深层面的关注,的确是学术编辑与年轻学人都要“修炼”的功课。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我也在编辑前辈的亲身示范下学会了用 “焦距不同的透镜”来看稿。举例来说,初审时重点看问题意识,不必拘泥形式上的细节,让更多有潜力的稿子进入后续审稿环节;与作者沟通修改定稿时,侧重论述逻辑的合理性与结构的完整性;在三个轮次的校对中集中处理语言表述、文献引用和体例格式等问题。学术编辑的工作涵盖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在作者、外审专家和编辑的紧密合作之下,才能成就“文质彬彬”的好文章。

回顾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发展史,上至费孝通先生,下至“南开班”的第一批青年学生,整个社会学界都在如饥似渴地 “补课”,力争与源于西方的学术规范接轨。《社会学研究》创刊35年来,也走过了引鉴西方社会学,促进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发布中国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杰出研究成果,引导中国社会学研究取向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社会学研究》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期刊的竞争压力,也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了挑战。对《社会学研究》这样一份有权威性与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而言,除了符合学术规范、确保学术公正这些基本前提,更为迫切的要求是推出反映时代之音的高质量论文。作为社会学专业领域内的领军期刊,我们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迫切地感到有责任为崛起的中国发出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构建自己的叙事体系,使用自己的叙事手法,讲述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学术要“走出去”,需要像《社会学研究》这样的期刊敢于坚守初心,在全球视野下观照转型中国的宝贵经验,提出有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的真问题,发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阿玛蒂亚•森曾经说,他此生所做的研究都是他想做的。将学术生涯投入对时代与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把自己的学术追求与生活体悟和对现代世界的深刻认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学问家是幸福的。我们也期盼每位作者都像森一样怀抱初心,了解规范而又有所建树,“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文来源:学术成长学苑

转自:“学术必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