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332——亚文化
2023/6/12 11:41:31 阅读:71 发布者:
[记忆面包导读]
这里是学姐记忆面包332,本期面包片上所包含的是亚文化。大家吃完这片面包就能掌握这些知识了呀!
背景:
中国并没有经历开源和闭源的斗争,新的网络生产方式在新世纪初以其普及版即Web 2.0 的形态在中国亮相。
从亚文化的生产实践到信息时代的生产机制:Web 2.0 是互联网带来的新生产方式(作为生产机制的开源模式),它不仅由青年亚文化孕育,更重要的是,它在“大教堂”式的主流生产机制之外,提供了一种“集市式”的生产机制。一方面,由于更符合青年亚文化处境,更契合青年亚文化气质,成了亚文化群体最适用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群体也借由这一时髦和先进并存的生产方式,生产了自己的文化产品并扩大了其影响力。换言之,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新的生产方式又扩大了善假于它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就如当年传统软件公司受新兴开源模式冲击而审视自身开发模式,最终即使不放弃传统模式,也不得不采取一定程度的开源战略,今天的这一切也倒逼着主流文化重新审视固有生产方式,并参与到各大 Web 2.0 平台或网络社区的日常生产中。平台将权力部分让渡给用户,主要负责提供生产平台和营造良性生产生态。至此,网络合作俨然从一种亚文化实践变成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
因此,除了要看到青年亚文化愈发显著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看到这背后与网络时代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生产机制。正是Web 2.0 有迥异于传统层级体系的生产结构,必然会产生与传统生产体系迥异的产品——与期刊评论不同的网络评论(以豆瓣为代表),与学院知识生产不同的网络知识生产(以知乎为代表),与传统新闻生产传播不同的网络新闻生产传播 ( 以微博为代表 ) 等,最终也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对传统的“制衡”。
对“抵抗”与“收编”的再思考:由于网络革命,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同样不能简单地在“抵抗”和“收编”的传统框架下理解。
对抵抗的再思考:网络合作”从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变成亚文化群体的生产和文化实践,青年亚文化在与互联网的结合中,或多或少在自身的结构中嵌入了网络的特性,并以被网络革命“加持”的结构性差异(而非风格上的象征性抵抗)与主流文化抗衡。网络合作最终又成为信息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方式,甚至进一步引发政策和制度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作为互联网技术应用甚至发明上的先驱,一方面,最先孕育和演练了与这一新技术特性更匹配的生产模式和文化形态,并将其带给正在努力适应新形势的主流 / 主导文化。另一方面,在被主流 / 主导文化接纳的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也将其被新技术“加持”过的文化气质带给了正在变革中的主流 / 主导文化,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差异并非用“象征性抵抗”就能解释,必须看到,风格差异首先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副产品。(更具建设性和时代性的“抵抗”)
对收编的再思考:青年亚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互联网结合,又借网络的时代趋势走向历史前台,因此其主流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历史趋势所致,是因为符合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成为主流”,并非单纯被主流文化“收编”。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