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真正的学术语言不是学术黑话,它有自己的思想

2023/6/2 11:02:33  阅读:68 发布者:

一、生活语言

几乎没有多少人不熟悉生活语言,没有多少不在享受着生活语言的便利,但也几乎没有多少人能清楚地界说什么是生活语言。生活语言是一个日常概念,而不是内涵清晰的哲学概念。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也称为日常生活语言,自然语言,日常语言,日常话语等。生活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明”性,言说双方不需要额外过多的解释。因而是最为简约的交流工具。为此, 本文将生活语言定义为个体能够“自明”和表达的一切“音符”的集合,是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全语言”。这里需要说明几点。第一,生活语言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由于所处的天然共同体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由于生活经验、经历不同,也由于个体的兴趣爱好、主观努力不同,个体所掌握的“音符”数量和范围是不一样的。第二,生活语言是一种“音符”, 是一种口头语言的交流。换句话说,生活语言是“口耳相传”的,是声音性质的,而不是文字符号性质的。第三,“自明”是指一听就懂, 表达是指张口就说、话在嘴边。“自明”和表达实质上反映了“生活语言在大脑中的特殊地位——特别容易提取”。由于生活语言的提示性、指称的确定性,才使其“自明”成为可能。第四,由于生活语言的“自明”,加之日常生活本身的“经济”、“实用”原则,使得生活语言往往是不假思索的,以直觉为主,而理性思维不足。第五,“音符”是日常经验的概念化代理人。它总是表达那些直观具体的、具有“图画”成分的日常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个体学龄前所形成的日常概念更是如此。第六,生活语言是一种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全语言,即生活语言一定是在具体的物理环境、事件环境、情感环境、姿势环境等所有环境下的语言,它承载着全部的信息。

与生活语言相对的, 有以语音为主的工作语言,如演讲,命令,播音,教学,训斥,咨询,行话等; 有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书面语言,如甲骨媒介,丝绸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等;有经过艺术处理的口头语言,如戏剧语言,舞台语言等;有艺术处理过的书面语言,如文学语言,诗化语言等;有以特殊知识为背景的语言,如学术语言,行业语言等;有避免生活语言歧义而设计的符号语言, 如人工语言,计算机语言等……

本文试图探讨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辩证关系。

 二、学术语言

1.学术语言的界定

学术语言是表述严格、科学,用词专业、准确,不容易产生歧义的一种书面语言。说它是书面语言,意味着其规范、确切、严谨的书卷体形式,而不在于它最终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还是以口头形式表达。

日常书面语言通常只以常用语言文字为表达符号;只要掌握足够的基本词汇,阅读是没有问题的;若有极度生僻的词汇出现,则必须借助字典或词典方能阅读。学术语言中的文字通常采用常用字,甚至学术概念也是由常用字组成的;但学术概念的意义往往由定义给定,以揭示概念的内涵。一般而言,不同的学术团体所使用的学术概念代表人类某一方面的认识成果,有巩固人类知识的功能。

为了表达的简洁,学术语言往往还采用文字以外的符号来表达一些特殊的事物或现象,如化学中的元素符号,数学中的运算符号、微积分符号、函数图像等,物理学中的光路图、电路图等。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新出现的学术概念或特殊符号都是要仔细解释的;但在学术文章中则未必细加解释。这难免抬高了学术文章的阅读门槛,将没有特殊知识背景的人挡在了读者群之外。

学术语言是一个总称。它是由不同的学科组成的。不同的学科往往有比较独特的符号和概念体系,也称为学科的“独特话语”。即使是同一个汉字,如“水”,在不同的学科中表达的内涵不尽相同,见表 1。不同学科往往有不同的符号体系,同一符号可以用于不同学科的学术语言中。如同样的水平箭头“→”, 在不同学科中表达着不同内涵, 参见表 1

  1  同一符号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意义

正如语言没有阶级性一样,不存在所谓的“统治阶级语言”,但统治阶级会有一些特有的词汇。同理,也不存在所谓的“学术团体语言”,不存在所谓的“学术语法”,但存在特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旨在尽可能准确、清晰地描述、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语法是简洁的,只是其中的学术概念使学术语言拥有了一定的学术特色。

2.真正的学术语言总是试图说明自己的思想

对于思考、研究的结果——新思想,不管是翻译国外的还是自己原创的,总要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是无可厚非的。若是国外的,虽是翻译,但要选择一个恰当汉字词组来表达“新思想”,也是费思量的。对于原创的思想,自己固然对新思想很了解,但“专业词汇”的命名仍需多加揣摩,以帮助别人了解。

第一类,“顾名思义”型。即好的学科术语可以顾名而思义,读者可轻易地了解“意义”而不必另费周折。用专业语言说,就是学科术语的“字面涵义”与其“内涵”非常贴切。在自然科学中有许多这样的术语,“速度”、“焦点”等。虽然望文生义是个贬义词,但所有的学科术语或专业词汇真能让读者“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其他什么科学普及不谈,仅学校教育这一块, 将会节省多大的精力啊。当然,如果某一学科术语让大多数人产生“误解”,闹出笑话,则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应该请它“下岗”,而选择更合适者取而代之。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名思义或者望文生义是学科术语或专业词汇的最高愿望,也是各学科语言交流的最大愿望。果能如此,看科学文献就轻松惬意多了。

第二类,“牵强附会”型。这种学科术语虽然不能从字面揣测到概念的全部内涵,但能有所启发、有所暗示。如“剩余价值”并不简单意味着“多余的价值”,“摩擦力”只能意味某种与摩擦有关的力,“氧化反应”并不一定都有氧气参与化学反应,等等。这种学科术语或专业词汇由于“字面涵义”的提示或暗示作用, 概念内涵的记忆和掌握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些。

第三类,“词不达意”型。即从“字面涵义”根本猜不出概念的“内涵”,或者猜出来也是错的, 属于典型的牛头不对马嘴。如“滥觞”、“徘徊”、“刹那”等汉字词组,以人名命名的一些学科术语如“丁达尔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等。然而,只要作者真想让读者明白其思想, 这样的学科术语也不要紧,只要用其他简洁的语言来对这些“词不达意”型学科术语进行严格定义即可。只要概念的内涵真正清楚了,表达概念的“学科术语”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综上所述, 学科术语最好选择第一类或第二类;实在不行选择第三类时,只需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进行严格定义即可。

3. 不同思想”的“伪学术语言”总是试图糊弄读者。

第一种, 没有新思想, 只好用伪学术语言来包装非常贫乏的思想。他们往往双管齐下。一是拼凑一眼看不清“词意”的“专业词汇”, 让业内人士甚至编辑们都摸不着头脑。二是将语言组织得佶屈聱牙,看似在演绎推理,但读者无法理清思路,只好“自叹不如”,服其“深奥”。许锡良先生认为: 教育学的论著与文章通俗易懂,这是举世公认的。然而,连这块“净土”也早已时过境迁。业内人士读起某些教育学文章来一方面叫苦不迭,无法与作者对话;一方面冷汗直流, 自感“落伍”太久;更不用说其他人士了。

第二种,吸收国外思想,但自己还没有整明白。暂且不论这个思想是新是旧,是先进还是落后, 但翻译出来的文章如同“机器翻译”的作品。笔者曾经兴致勃勃地欣赏一位名家主编的教育学著作, 阅读过程中 “自卑”、“惭愧”、“佩服”、“羡慕”之感油然而生, 虽然看不懂,但还是拼命“啃”,以期有所裨益。然而,当“啃”到将 reflection 翻译成“反射”而不是“反思”时,我恍然大悟:“这位名家的研究生们的翻译水平实在太糟糕了。”读者其实还不是那么差。

第三种,理清国外思想,或作者有自己的思想,但希望形成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为此,作者“精心”选择或拼凑或借用其他领域深奥的词语,将自己的话语与生活语言隔绝开来,从而也将自己的思想封闭在狭小的“圈子”当中,形成所谓的学术语言“不可通约性”( “必记本”注:忽悠人的词之一,其实就是不能相互说明、不能“对话”)

“伪学术语言”的共同特点是, 不管学术思想的有无,作者总是摆出“学者”的架势来,不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而是用一大堆生造的“术语”,如“学科生态”、“学习性向”、“返魅”、“人件”等,使读者因为“不知”而感觉“无知”,以体现其“深奥”。伪学术语言缺少的是诚意——诚心让读者明白其思想的愿望:泛滥的是故意——故意掩盖自己的思想,以免露怯。

三、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辩证关系

1.学术语言必须植根于生活语言

首先,学术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虽然学术语言是书面的,生活语言是口头的;但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学生总是在学习书面语言,并用业已拥有的口头生活语言去解释它。所有的学术语言,包括其中的非文字符号,都是可以用生活语言加以解释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学术语言的过程。

其次,本着交流的目的,学术语言不应该晦涩难懂。许锡良先生认为:“学术语言的存在恰恰是为了准确、简洁、客观与追求普适性。学术语言当然因为常常含有特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所以对这一专业系统不那么熟悉的人,在读这些拥有许多专业词汇的学术文章时会觉得有些吃力,甚至根本难以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但是难懂并不是学术文章特意追求的效果。相反学术文章如果能够用非学术语言表达得与用学术语言表达的文章一样清楚, 那么用非学术语言就具有更优越的效果。因为文章就是要写给人看的。如果专业文章写得很有专业水平,而又能够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以至让非专业人员也能够读懂,这样的文章就是特别好的文章”。

若为了面向大众交流,如科普宣传,学术语言还必须做到通俗易懂。赵明节先生相信:“任何再复杂、艰深的学理”,如果侥幸碰上文章好的大学问家,在原则上他是能够“清楚明白地讲给你听, 表述出来不着痕迹,读者接受起来也不费劲”。换言之,没有一种学术语言不能转换成明白晓畅的生活语言。只不过,这些融会贯通的大家往往少见。

2.学术语言是生活语言的简化和精确化

首先,学术概念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凝结物。用它可以使交流简化、精确,而不用则是一种资源浪费。例如,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到几乎处于同一条直线时,如果地球位于中间,则太阳光会将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月球上,这样,本来明亮的月球会被阴影覆盖,部分地球人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方便,可以将整个事件称为“月食”。如果月球完全被阴影覆盖, 则称为“月全食”;如果月球部分被阴影覆盖,则称为“月偏食”。由此可以看出,“月食”两个字可以完全取代那一大段话。“据史书记载, 周代已发现月食只能发生在满月”。如果不用“月食”,这一记载要麻烦得多。如果再加两个字“全”和“偏”,则可以更为精确地描述月食,即“月全食”、“月偏食”。当然, 只要交流需要,可以继续提高精确的程度;但越精确,所用的符号相对增多。还是以“月食”为例,如果想继续精确地描述月食的整个过程,则还需要诸如“初亏”、“食相”、“生光”、“复圆”等一系列术语。

其次,学术语言使生活语言更加简洁和精确。人类的认识不会仅囿于科学家共同体,而是会向社会传播、普及的。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学术语言的示范作用,学术语言的普及,都会促进生活语言的简洁和精确。例如,生活语言中本来只有快慢之分,比较笼统,也没有量化。随着速度这一术语的生活化,现代人则可以用速度精确表示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蜗牛、骑车、汽车一直到火箭发射、宇宙速度等,它已经使生 活语言的运动描述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次“嫦娥一号” 的发射,不啻是一个“探月工程”,它同时是一个高效的“科普”工程,它使很多的学术概念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语言。

3.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相互转换

第一,从诠释学的角度看, 理解就是解释。伽达默尔认为: 解释不是一种在理解之后的附加的行为,正相反,理解总是解释,因而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按照这种观点,进行解释的语言和概念同样也要被认为是理解的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换句话说,证明一个人是否真正理解的唯一方法是解释,用自己的生活语言解释。解释的关键是用自己的大脑判断,让自己相信。如果他能用生活语言解释学术语言, 则他理解了;反之,则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让学生学会将学术语言转变成生活语言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当然,怎样的生活语言并不重要的,只要能“得其意”当然可以“忘其言”。

另外一个逆向的工作是将反映日常生活的生活语言转换为学术语言。学术语言有它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利用学科术语更利于简明地交流,因此,这一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 从学习共同体日常交流的角度看,学习的目标是学术语言。当部分学术语言成为生活语言的一部分时,即达到一听就懂、张口就说的水平,学会利用这些学术语言所表达的概念进行相互解释也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共同体经常使用这样的生活语言交流、解释,所有成员并不认为其“晦涩”、“难懂”;相反, 它简洁、方便。这既是一种解释,也是一种思维。这不是丢弃生活语言,生活语言始终是概念是否真正掌握的“标度”或“参照”。

不管是学习共同体还是其中的个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其能够理解和表达的“音符”在数量和领域上不断 拓展的过程。生活语言中的“学科术语”或“文学词语” 越多,越体现了该学习共同体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学习共同体或科学家共同体的生活语言未必是普通读者所能理解的。因此,一段话是属于生活语言还是学术语言,决定权不在言说者,而在听众;在于言说者与所有听众生活语言的交集。若交集大、共同语言多,则这段话属于生活语言的成分多; 反之,交集小、共同语言少,则这段话属于学术语言的成分多。

第三, 从社会交流的角度看, 生活语言和学术语言也在进行着双向交流。

一方面,有一部分生活语言被借用为学术语言。例如,“谱”是一个日常生活词汇,常见于“家谱”、“菜谱”、“棋谱”、“脸谱”等;现在,音乐上有“乐谱”、光学上有“光谱”、“色谱”、“电磁波谱”、“频谱”等等。一般而言,当生活语言转变为学术语言时,其内涵要发生一些变化。例如,“理想”,在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必记本”注: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 ,日常生活中的“理想”是现实的,是可能实现的;但在学术语言中,某种“理想”的事物往往“只保留该事物具有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 而忽视那些次要因素,以利于认识真实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而寻找到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理想”的事物都不存在,但依据这一思想建立的“理想模型”有利于认清和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术语言成为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例如,“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在进入日常生活语言之后,则表示任何事物变化的快慢,如“经济增长速度”、“阅读速度”、“体重下降速度”等。研究发现,由于学术语言的精确性要求,学术概念的内涵往往较大,外延较小;而当这一学术概念进入生活语言后,通常有比较大的外延。如“沸腾”仅仅是液体的一个状态,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进入生活语言后,往往只关注沸腾时的热气腾腾和上下翻滚的形态。一方面根据其无序性“比喻喧嚣嘈杂”,如“人声沸腾”,另一方面又根据其温度较高“比喻高昂的情绪”,如“沸腾的群山”、“热血沸腾”等。

四、结论

从总体看,学术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任何学术语言都可以转换为生活语言,或用生活语言解释清楚。不存在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不同于 “伪学术语言”,真正的学术语言总是愿意、也能够让读者明白的。

从相互作用看,生活语言为学术语言提供了理解的基础,为学术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活语言的简化和精确。

生活语言和学术语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换。从个体和学习共同体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术语言转变为生活语言的过程;这种转变完成得越多,个人和学习共同体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会提高得也越多。从整个社会看,语言的转换往往伴随着内涵的某种改变;如果能直接应用学术语言于日常生活领域,则全社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必定得到巨大的发展。

本文来源:必记本

转自:“学术必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