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聂卓讲师的合作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发表
2023/6/2 9:56:58 阅读:56 发布者: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聂卓讲师和中央财经大学胡志安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京鸿的合作论文Long Live Friendship? The Long-Term Impact of Soviet Aid on Sino-Russian Trade于2023年5月被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正式接收发表。
论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ong-term effect of aid on bilateral trade and provides a new mechanism that aid fosters intergroup affinity. Our empirical setting is the Soviet aid to China during the 1950s under the 156 Program, which allowed numerous large industrial plants to be constructed.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we find that Chinese cities which received more aid through the program, trade more with Russia tha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2000s, despite the Sino-Russian split. We then provide a rich set of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d and trade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ffinity mechanism.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援助一直是改善贫困国家经济和制度发展的常用政策工具。尽管有许多研究评估了国际援助的效果,但对于这些援助计划及如何塑造包括跨国经济交流和政治联盟在内的国际关系,已有研究的讨论还很不足。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过去的大规模援助项目(如马歇尔计划),还可以帮助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实施对外援助的考量。
以往的理论在分析援助与贸易时,认为援助提供国是通过对外援助来强化援助接受国对其的经济依赖,以便对后者施加政治影响。然而,由于这种政治影响通常随着援助项目的终止而减弱,这一理论很难解释国际援助的长期影响。本文认为国际援助可以在捐助国和接受国之间建立双边信任,从而促进长期的经济交流。
本文分析了苏联对华援助“156项目”对当代中俄贸易格局的影响。本文发现,1950年代得到更多苏联援助的中国城市在2000年代(相比其他国家)会更多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和双边投资。机制分析发现,得到苏联援助更多的城市其居民在态度上更亲近俄罗斯,更认同俄罗斯是中国的盟友;苏联援助减少了受援城市和意识形态与苏联相反国家的贸易,并增加了和意识形态与苏联相近国家的贸易。同时本文还发现,“156项目”中那些在1960年中苏分裂后完成的项目对当代中俄贸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发现表明,信任在理解苏联对华援助与当代中俄贸易之间的关系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已有研究更多关注援助背后的政治目的,而本文验证了大规模对外援助有可能通过建立双边信任来增加国际经济交流。第二,已有文献更多关注国际冲突等负面事件如何对国际关系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而本文则从相反的方向进行分析,指出对挖援助这类积极交往能够改善群体之间的信任。
作者介绍
聂卓,20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师资博后)。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主要关注政府债务、政府间财政关系、地方财政收支行为等研究主题。目前已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世界经济》,《经济科学》,《世界经济文汇》和《南方经济》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文获得首届香樟财政学论坛论文二等奖。
来源: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转自:“社科学术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