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作者刘小华
在日常审稿中,我们时常发现一些作者发来的是调研文章。但是,此类文章并不属于学术文章。若以发表为目的,作者需将其改造成一篇学术论文,特别是首先提出一个理论问题。调研文章,大体可分为摸清情况型、总结经验型、探讨思路型、综合型等几大类。其中,综合型调研文章是其他几种类型的综合。为叙述方便,本文仅围绕前三类调研文章,分别介绍如何从中提炼研究问题。
一、摸清情况型:不“求全”,从“现状”中抓取一个问题
顾名思义,摸清情况型就是通过摸查,了解某一区域或某项具体工作的真实情况,把握其现状,找准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危害,引起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重视,为下一步改善工作、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此类调研文章的内容以介绍现状、问题为主,因而全文并不缺研究问题。只是对“现状或问题”的表述,往往追求大而全,事无巨细,且“成绩”与“不足”交错分布,影响文章创新性观点的输出。
学术论文与此类调研文章不同。前者追求简洁凝练,研究问题更聚焦,只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并得出创新性观点。当然,得出创新性观点,不一定非要提出一个新问题。若能对一个老问题作出新解释,得到新见解,也是可以的。但不管是提出一个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总而言之,学术论文一定得提出“一个”问题,而不能罗列多个问题,不能为了说明“问题很重要,需要被重视”而堆积图表或各种数据。
摸清情况型调研文章,要想按学术论文的写作标准提炼研究问题,就必须放弃大而全的写作思路。需要从调研得到的“现状”中,选定一个具体方面作为论文的研究问题。比如,原文写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调研》,并从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多个方面,介绍了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方面的工作成绩与不足。但是学术论文特别是期刊论文不能这么写,不能一股脑地这几个方面全写上。而只需选择一个方面如介体,进行微观写作。而且,一旦选择了“介体”这个方面,就应着重论述“介体”存在的具体问题,不能过多论述其取得的成绩。
二、总结经验型:用“成绩”反推“不足”,提炼“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总结经验型,指的是通过反映某地、某组织的突出成绩,总结其经验,树立榜样,起到学习推广的作用。它与启示类学术论文存在类似之处,比如,二者都涉及案例。没有案例,调研文章要总结的经验就无从写起,学术论文的启示部分也就无从得出。不过,总结经验型调研文章并不是学术论文。它以总结成绩和经验为主,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问题本身的阐述。全文更多表现为对成绩的宣传,且即便写“问题”,也只是象征性地浅谈正面典型存在的不足。
学术论文如果也这样写,就会导致一种局面:一是研究问题可能不明确,二是对问题所作的“分析”,可能变成了对正面典型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也即“案例”本身成了研究问题。但是,案例之所以能成为案例,经验之所以能成为经验,是因为在案例、经验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某个问题,那个问题才应当是学论文的研究问题。因此,此类调研文章要想提炼出符合学术写作标准的研究问题,就要根据原文中的调研所得到的经验,反思自己到底是针对什么具体问题而总结经验。
这里,可以利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去提炼研究问题。我们可以把调研文章中提到的“正面典型”视为“理想”,把与之存在差距的地方视为“现实”。“现实”之中,就蕴涵着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原文写的是某地工业园示范基地的经验,那么就要思考——工业园的什么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而需要去总结这个工业园示范基地的经验。不能为了写经验而写经验。而应从经验即“理想(好)”的对立面,去反推“现实(不好)”的方面,“(现实)不好”的某个方面,就是学术论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我们还可以思考这个案例所说的工业园属于什么类型的工业园。假如属于民族地区的工业园,那么,我们的研究问题就可以进一步聚焦为民族地区工业园的某某问题。
三、探讨思路型:实践问题理论化,提炼“政策”与“实践”的反差
探讨思路型,主要是指对照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借助调研数据,为未来工作谋篇布局、贯彻落实提供参考。这类调研文章,重点是分析未来的工作方向、路径,提出思路性建议。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此类调研文章视为对策研究。对普通作者的学术论文写作而言,做对策研究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对策研究的写作重点是对策部分,而对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等环节阐述不够。那么普通作者如果在论文中,一上来就直接论述自己认为应当怎么做,那么,正常投稿很难被高级别期刊录用。
尽管调研文章不重视甚至干脆省略问题的提出及分析,但它所探讨的思路也总是跟特定的问题相关联。没有凭空产生的工作思路,也不存在与任何问题都隔绝的所谓思路。只是调研文章里的“问题”有时隐藏得很深,需要进一步挖掘,或者表现为实践问题,需要作者将其提炼为理论问题。前文提到,探讨思路型调研文章,是对照相关的目标和要求,给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而“目标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是指国家或有关部门的“政策文件”。因此,此类文章要想改造成学术论文,就可以借助“政策”与“实践”的反差,去提炼理论问题。
比如,调研文章写的是新时代如何加强基础教育教师师德,但“如何加强”属于实践问题。要想将其改造成理论问题,我们就需要查阅“教师师德”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看到这里,我们就应当进一步思考:公民道德和教师师德是什么关系?政策文件中为何同时提到公民道德和教师师德?教师应不应当享有普通公民的较低层次的道德权利?教师师德实践出问题跟公民道德有什么关系?通过追问“政策”与“实践”的反差,就可能提炼出一个有价值的理论问题。
四、小结
本文所说的调研文章要按学术写作的标准去提炼研究问题,其本意并不是否定调研文章自身的价值,也不是鼓吹要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去写调研文章。而是说,我们应当区分学术论文和调研文章,如果以发表为目的,就应当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去提炼研究问题。
当然,调研文章要改造成一篇学术论文,不仅仅需要提炼出一个理论问题,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压缩“背景”“价值”“意义”“作用”等内容的篇幅,并强化文献引用及分析论证等。但是,这些所有工作中,提炼出一个理论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研究问题或研究问题不明确,那么,调研文章无论怎么改动,也很难改造成一篇合格规范的学术论文。
如果自己的论文“不幸”写成了调研文章,那么,就要先试着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的调研文章,然后根据本文前面说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调整。另外,提炼研究问题属于选题策划。既然自己写的调研文章都可以改造成学术论文,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官方对外公开的那些权威的调研报告,完全可以作为自己论文选题的一个来源。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转载:科研写作研究所
转自:“学术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