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学者高质量章统计学解读 | 广义线性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Cox回归+中介分析

2023/5/29 14:31:32  阅读:7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 ,作者li

2023420日,中国学者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IF=4.865)发表题为:Associations of serum vitamin C concentrations with risk of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type 2 diabete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基于NHANES III1988-1994)和2003年至2006年的两个NHANES周期的数据旨在调查2型糖尿病(T2D)患者和非T2D患者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T2D患者中,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较低的死亡风险明显相关,呈线性剂量反应方式,而在没有T2D的患者中则观察到非线性关联,明显的阈值在48.0 μmol/L左右。

摘要与主要结果

一、摘要

目标: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维生素C状态不正常和氧化应激增加的风险更高。我们旨在调查T2D患者和非T2D患者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

方法:目前的分析包括来自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 III)和2003-2006NHANES20045名成年人(2691T2D患者和17354名无T2D患者)。应用Cox比例危害回归模型来估计危险比(HRs)和95%置信区间(CIs)。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被用来检查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经过17.3年的中位随访,记录了5211例死亡。与没有T2D的人相比,T2D患者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水平较低(中位值:40.1 vs. 44.9 μmol/L)。此外,血清维生素C和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有和没有T2D的参与者之间显示出不同的模式。在没有T2D的人中,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全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存在非线性关系,血清维生素C浓度为48.0 μmol/L时风险最低(所有Poverall < 0.05Pnonlinearity < 0.05)。相反,在类似浓度范围的T2D患者中,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水平(范围为0.46116.26 μmol/L)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呈线性关系(均为Poverall < 0.05Pnonlinearity > 0.05)。在全因和癌症死亡率方面,糖尿病状态和血清维生素C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加作用(P < 0.001)。此外,C反应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和HbA1c分别解释了T2D个体中血清维生素C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14.088.965.60%的关联。

结论:在T2D患者中,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较低的死亡风险明显相关,呈线性剂量反应方式,而在没有T2D的患者中则观察到非线性关联,明显的阈值在48.0 μmol/L左右。这些发现表明,T2D患者和非T2D患者的最佳维生素C需求可能不同。

二、研究结果

1.基线特征

1提供了2004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43.6岁;48.8%男性)的基线特征。糖尿病患者的中位(四分位距)血清维生素C浓度为40.120.956.9)μmol/L,非糖尿病患者为44.923.362.2)μmol/L。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BMI水平较高,而教育和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更有可能是女性,曾经吸烟者和非饮酒者,身体不活跃,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补充表1根据血清维生素C浓度的四分位数显示了参与者的特征。血清维生素C浓度较高的受试者更有可能是老年人,女性,非吸烟者,非饮酒者和补充剂使用者,并且往往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高胆固醇血症和HEI

血清维生素C与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有和没有T2D的受试者之间显示出不同的模式(图1)。在T2D患者中,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范围为0.46116.26μmol/L)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整体= 0.02P非线性= 0.87,图1A)和癌症死亡率(P整体= 0.03P非线性= 0.80,图1B),但不是 CVD 死亡率(P整体= 0.32P非线性= 0.44,图1C)。相比之下,在没有T2D的患者中,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全因、癌症和CVD死亡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血清维生素C浓度为48.0μmol/L时风险最低(P整体< 0.05P非线性< 0.05,图1D-F)。

2显示了血清维生素C水平四分位数死亡率的HR95%置信区间(CI)。在38659.58人年的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12.33年),T1394D患者中共有2人死亡。在298230.75人年的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19.96年),没有T3817D的个体中共有2人死亡。在T2D患者中,多变量调整后,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水平与较低的全因和癌症死亡风险显着相关,但与CVD死亡率无关。血清维生素C最高(>2.56μmol/L)与血清维生素C最低(<9.20μmol/L)四分位数相比,T9D受试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24%HR0.76;95%CI0.590.97P趋势= 0.005),癌症死亡风险降低53%HR0.47;95%CI0.270.82P趋势= 0.001)。在没有T2D的受试者中,与第一个四分位数(<23.3μmol/L)相比,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与较低的全因,癌症和CVD死亡率较低有关,第三四分位数的死亡风险最低(45.0-62.2μmol/L)(全因死亡率:HR 0.76 [95% CI 0.670.87];癌症死亡率:HR 0.64 [95% CI 0.490.84];心血管疾病死亡率:HR 0.70 [95% CI 0.510.95]),最高四分位数 (> 62.2 μmol/L) 的 HR 没有进一步下降(全因死亡率:HR 0.87 [95% CI 0.751.00];癌症死亡率:HR 0.70 [95% CI 0.560.8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HR 0.90 [95% CI 0.661.22])(表 2)。

计算RERIAP作为加性相互作用的度量,如表3所示。糖尿病与低血清维生素C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加性相互作用(均P < 0.001)。根据加性相互作用的两种测量方法,由于加性相互作用,全因和癌症死亡率的相对超额风险分别为0.090.15,暴露于两种危险因素的个体中,全因和癌症死亡率的6%13%可归因于加性相互作用。

基于血清维生素C浓度的代谢生物标志物的最小二乘平均值见补充表2。在T2D患者中,较高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较低的血清CRPGGTHbA1c水平显着相关(均P趋势<0.05)。在探索几种代谢生物标志物是否介导血清维生素C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时,我们发现CRPGGTHbA1c分别解释了T14D患者血清维生素C与全因死亡率之间08.8%96.560.2%的相关性(补充表3)。

当按年龄、性别、种族/民族、BMI、吸烟状况、糖尿病持续时间和HbA2c水平进行分析时,在T1D患者中观察到一致的结果,并且血清维生素C水平与这些分层变量之间没有检测到显着的相互作用(均P互动>0.05)(补充表4)。在没有T2D的个体中,在大多数亚组中观察到一致的结果,而血清维生素C与全因死亡率的负相关在吸烟者和受试者中似乎更强,但非西班牙裔白人除外(均P互动<0.05)(补充表4)。

在敏感性分析中,在分析中排除了随访后两年内死亡的受试者后,发现了一致的结果(补充表5)。当我们进一步调整总脂肪酸、维生素A、维生素E、硒、β-胡萝卜素和纤维的膳食摄入量,或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25-羟基维生素D的血清水平时,结果没有显着变化(补充表6)。当对所有个体的血清维生素C浓度进行四分位数分析时,观察到类似的结果(补充表7)。

设计与统计学方法

一、研究人群

总共有24,077名参与者(年龄在20岁及以上)有血清维生素C浓度的数据。其中,我们排除了基线时怀孕(n= 704)、心血管疾病(n= 1744)或癌症(n= 1564)以及没有随访信息(n=20)的参与者。最后,共有20,045名成年人(2691名患有T2D, 17,354名没有T2D)被纳入我们的分析。

二、统计方法

1.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检查血清维生素C浓度与血清GGTCRP、血清葡萄糖、HOMA-IRHbA1c和胰岛素浓度的相关性。

2.为了检查血清维生素CT2D患者和无T2D患者的全因,CVD和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了具有三个节(第5,第50和第95个百分位数)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该模型排除了最极端的1%值,以减少异常值的潜在误差。使用似然比检验进行非线性检验。

3.随访人年计算为血清维生素C检查日期至死亡日期或随访结束日期(20151231日)之间的间隔,以最先发生者为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根据有和没有T2D的人群血清维生素C浓度的四分位数,估计死亡率的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

为了尽量减少由于缺少协变量而导致的样本量减少,我们使用链式方程的多个插补值(7%)插补协变量的缺失值(具有完全条件指定方法的 SAS PROC MI PROC MIANALYZE)。使用每个类别的中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在适当的时候,数据被平方根变换或对数变换以近似于正态分布。为了反映糖尿病状态(是,否,以参考水平为否)和血清维生素C(每1-SD高于参考水平)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合理性,我们通过两个指标评估了加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的相对超额风险(RERI)和相互作用引起的可归因比例(AP)。在没有加性作用的情况下,RERI AP 的置信区间将包括 0

4.我们进行了中介分析(SAS PROC CAUSALMED),以研究发烧、氧化应激和葡萄糖代谢的生物标志物是否可以介导血清维生素C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95%的因果中介效应置信区间是使用自举法获得的。

5.还根据年龄(≤60>60岁),性别(男性,女性),吸烟状况(曾经,从不),BMI<30,≥30 kg / m2)有和没有T2D的参与者进行了分层分析。在T2D受试者中,我们进一步按糖尿病持续时间(<3,≥3年)和HbA1c<7,≥7%)进行分层。通过测试相应的最小二乘交互作用项来检查潜在的修饰效果。

6.此外,还进行了几项敏感性分析以测试结果的稳健性。

首先,为了尽量减少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排除了在前2年随访期间死亡的受试者。其次,我们进一步调整了个人营养素,包括总脂肪酸,维生素A,维生素E,硒,β-胡萝卜素和fber的膳食摄入量(均以四分位数为单位),而不是HEI。此外,我们进一步调整了其他膳食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25-羟基维生素D(均为四分位数)。第三,我们根据血清维生素C水平的四分位数重复了主要分析,这些分析是根据总人群中的分布确定的,而不是基于有和没有T2D的受试者。

7.所有分析均使用SAS版本9.4SAS研究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卡里)进行。双侧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转自:“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