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P67—P68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地域文化研究》2022年6期,武雪彬摘
民国成立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的慈善事业,尤其是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这与东北地方社会群体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
01
民初,社会转型,东北地方社会群体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尤为政治之本,亦即治国之本也”。社会的慈善观念开始呼唤“治本”的新型慈善事业,由传统农业文明的施养为主逐渐转向以教代养,慈善教育开始兴起。地方社会群体通过创办慈善学校、捐资兴学等方式参与教育慈善。
兴办慈善教育的主体,不仅有慈善组织、同乡同业组织,更多的是官员、绅士、商人等一些慈善个人和公益团体。他们兴办的慈善教育机构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旧式的义塾,如邓氏义塾、大房身屯义塾等,这些学校大部分为本村邑绅所办,规模比较小。二是儿童私立学校,如开原第三私立学校、私立竞权女子师范等,均为救助贫苦儿童,为其免费提供接受教育机会的义务教学,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三是成人教育,如奉天青年会平民学校、简易平民学校等。这些学校亦注重民众知识的普及,着力进行扫盲教育和爱国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传播爱国思想。四是技术学校,如助产学校、农业学校等,教授学生生存技能,通过培养实用化人才来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五是新式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
除直接创办慈善学校外,有很多慈善人士,尤其是商人和邑绅选择把自己的一部分资产捐助给附近的学校或者教育慈善机构,用于支持本地教育事业,以间接的方式参与地方慈善事业。正是由于这些商人和绅士的慷慨解囊,慈善教育学校才得以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地方知识分子,他们躬亲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充当免费教员,传播知识。
02
民初,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官立医院、医学研究所(系)相继设立,但往往局限于奉天、长春、吉林、哈尔滨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一些小县城和农村,医疗和社会公共卫生设施匮乏,加之民众普遍贫困,生病没钱就医,很多疾病无法预防和治愈。受西方教会医院慈善的影响,东北地方社会群体把目光转向了医疗卫生慈善事业,他们或通过个人义诊、捐资开办医疗机构救助病人,或创办医疗学校来培养医学人才,传播、推广医疗技术。
“义诊”是最简单也是最早的慈善医疗行为。东北地方医疗群体经常通过义诊的方式,施行慈善行为。民初东北地区,施医、施药作为医疗慈善的最主要手段,普遍存在,使很多民众远离疾病困扰。
天花作为一种恶性传染病,最有效的防治办法就是接种天花疫苗,即牛痘。在地方社会群体相助下,东北各地纷纷成立牛痘局。为防治天花,地方社会群体与政府共同努力,广施痘浆,减少了天花病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民初,东北地区新型慈善医疗机构数量增加较快,这虽然与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有很大关系,但其中也浸含着地方社会群体的心血,他们积极创办诊所和医院,为医疗事业做出努力。地方社会群体捐资创办的慈善医院和诊所方便了百姓就医治病,成为官方医院的重要补充。
成立专门医科学校,培养专门医学人才是医疗事业兴盛的必经之路。东北地方社会群体把兴办慈善医疗学校作为慈善医疗事业的出发点,身体力行,培养医学人才。地方士绅除了兴办慈善助产学校外,还创办医科学校。地方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兴办的慈善医学院,不仅培育了一大批医学人才,为东北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传播了慈善思想。
地方社会群体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慈善医疗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们的慈善行为为穷苦百姓提供了一定的治病就医平台。
03
民初东北地方社会群体具有群体的复杂性和地域的广泛性,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定的分布,除了兴办教育和医疗慈善外,他们还改善交通状况,兴办慈善救济所,施捐义地、助葬等。
民初东北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交通条件极为落后。东北地区河网密布,大河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障碍。为此,许多地方富绅慷慨解囊,出资修桥、修路或者筹办义渡、善船,方便人们的出行。此种慈善行为改善了交通状况,便利了百姓出行。
民初,面对亟须救助的大批关内难民,东北地方社会群体以个人或慈善组织的名义兴办各种贫民救济事务所,不定时举行慈善活动,救济难民。
受儒家和宗教文化影响,死后“入土为安”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在东北地区,许多直鲁难民和部分贫困之家,死后因无钱购买棺木或无地停柩安葬,尸体往往无所归葬,最终尸骨曝露,流离道路。鉴于此,东北地方慈善家及其组织多施舍空地作为公共墓地,供其埋葬棺柩,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综上,民初东北地方社会群体在中国传统慈善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养并重的新慈善观,以地方社会群体为主导的东北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地方社会群体在参与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将中国古代传统的慈善救济理念转变为教养并重的新型慈善理念,扩大了救济的对象和内容,注重传播文化知识和思想,传授受救济者生存技能,客观上推动了东北慈善事业的近代化。然而,由于东北地区各社会群体之间缺乏联系互动,使其在慈善事业方面未能推出行之有效的整体举措,致使有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