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275——网络谣言
2023/4/11 16:02:43 阅读:107 发布者:
网络谣言(胡泳)
新媒体为普通民众赋予话语权,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跨时空导致流言更迅速、更广泛的扩散, 造成社会恐慌、暴力事件等负面影响。
传播形式: 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为载体。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客、 SNS 等社会化媒体和 QQ、 MSN 等网上即时通讯工具,以及手机短信。涵盖人际、群体、大众传播。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网络匿名性、开放性是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的保护伞,互动性、即时性导致传播速度快、变异性强。
举措:
重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ambiguity 源自大众媒体或官方声音的缺席或相互矛盾:相信谣言的人往往拒绝寻找相关信息或刻意寻找印证信息。在信息密度极高的新媒体时代,模糊性常常不是因为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超载。对于个人,谣言能帮助人们消除焦虑、获得平静;对于社会来说,谣言允许群体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获得集体记忆,解构并重构社会信任,最终推动社会发展。毋庸讳言,目前官方是处于不利位置的,而官方一旦不作为、不公开信息,则弱势程度会更甚,一个堂堂的县政府,因此竟不敌一则小小的谣言。其实,博弈双方是政府和民众的集体记忆, 博弈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与民众的潜意识。
信息不畅,激发民众的认知动机:谣言有可能是在信息渠道不畅时,通过短信、电话以及网络论坛,在交换有限的信息后,自然而然所产生的集体“制作”的结果,而不一定如杞县有关领导所谓的个别人的"别有用心"。社会学家的研究认为,传言是人们通过群体性对付模糊情境的一种解决办法,人们试图解释这种模糊情境,在所获取的有限信息的扩散过程中,自己参与解释和评论,从而成为一种集体性的交际行为。因此,谣言很可能是集体的“创作”。钴 60 事件后,尽管"查出了"网络谣言的散布者,但实际上不能排除此谣言是在一个多月里在群体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
网络的匿名性强化了想像与虚构:诸如钴 60 这样重大事件的谣言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电话的方式传播,或有较强的人际传播的特征,或因其匿名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都意味着其不可控性、感性(而非理性),这些都契合谣言传播特征--以人际传播为
主要形式,传播快而广,信息源不能确定,传播过程中不断添枝加叶。谣言是人们发泄不安的一种途径,可以减轻由不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给人们以安慰, 是人们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由于传言的传播者不必为传言的内容负责,人们就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通过添油加酱、想像与虚构来释放压力。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