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274——谣言
2023/4/11 16:02:09 阅读:115 发布者:
谣言(郭庆光):
谣言是一种信源不明、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的、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正常大众传播渠道不畅通的时期。流言一般在人际间传播。
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谣言频发。
谣言特点:
速度快,反馈性强,变异性强。 谣言,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的对现实世界的假想,或人们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谣言的社会心理动因: 1.谣言是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人为了消除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2 谣言是社会群体在经历混乱时期,为解决问题、获得社会认知而展开的一种集体行为。
谣言公式:
奥尔波特给出了一个谣言公式:r(谣言) =i(重要性) *a(证据暧昧性) 。
1953 年,克罗斯进行了修正:r ( Rumor)= i(importance)×a(ambiguity)/j (公众批判能力)。
谣言产生的原因: 谣言传播是一种集合行为,而且是集合行为的信息渠道。
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
1. 结构性压力,
2. 触发性事件,
3.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谣言产生原因:
1、社会结构性因素。 2、心理因素:涉及问题的重要性。 3、触发性因素:地震频发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
传谣者的心理
①事件重要性。②集体认知。③寻找合理解释,消除不确定性。④释放压力, 弥补心理失衡。
受谣者的心理
①信源的可信性:多为朋友或亲人传递,霍夫兰“可信性效果”。②心理预期——希望得到的某种信息。③重复的力量。④正常传播机制受阻。谣言是人们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抗议。
谣言消除的举措:
1. 及时辟谣——政府,企业。“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是危机传播的黄金法则。
2. 信息公开透明,减少信息模棱度。 政府积极引导,专家,新闻发布会、 网络、 短信平台、微博客等进行辟谣,对恶意造谣的人给予法律制裁,消除恐慌。
3. 传播渠道的畅通——权威主流媒体。提供相关问题的科学解释——专家。
4. 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海量性、跨界性 ,为话语权的辐射提供了巨大空间。是传谣的渠道,也是辟谣的载体。
5. 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
流言的产生和传播基于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内心真实的诉求,通过流言释放压力, 弥补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归根结底是社会失衡的反映,如泰兴杀童案有关儿童生存状况的流言折射信任危机。社会转型背景下,要从根本上消除流言产生的社会基础及诸多动因,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