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7659条记录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杂志,作者焦长权、王伟进分税制以来,地区间财力差距经历了一个从扩大到收敛的动态过程。分税制改革初期,中央实质财政能力仍然不足,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力度很弱,地区间财力差距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实质财政能力明显强化,对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均衡作用显著增强,2005年后区域间财力差距开始逐步收敛。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蕴含着政治和治理的双重逻辑:中央更关注其政治逻辑,地方... [发表时间:2023/3/9 16:47:49]
[摘要]:在人类学的学科史中,民族志田野有其核心的位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民族志田野工作不仅积极产出人类学知识,也涉及身体经验、个人情绪以及人类学者的专业自我与认同的修炼。本文讨论作者在贵州东部大山里的一个苗族(Hmub)村寨,以民族志学徒之身进行游方的田野。以此阐述田野的听与写作作为一种身体修炼,既是关乎个人学习与了解的一种人类经验,亦是特定文化脉络下的社会建构。经由描述个人在民族志田野里的学徒经验,... [发表时间:2023/3/9 16:47:00]
[摘要]:以下文章来源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作者吕德文监督下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构的结果,它塑造了一场基层治理领域的“合规化”运动。基层治理合规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监督体系的科学性和基层治理的合规性成本。监督下乡虽然有问责权的保障,基层监督的可问责性较强,但不同的监督形式和监督内容,会影响监督标准的清晰性和稳定性以及信息探测的有效性,且潜在影响了基层的合规性成本。当前,监督下乡将大量模糊性任务引入基层监督视野... [发表时间:2023/3/9 16:46:21]
[摘要]:近年来,国家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监督下乡”成为乡村治理新常态。纪检监察机关推动行政规范化建设,成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宁海县“监督下乡”实践的考察,本文发现乡村纪检监察体系逐渐摆脱了依附性地位,能够有效嵌入乡村治理体系,承担全面监督基层治理的职责;在强动员性机制的作用下,纪检监察机关发挥了制度纠偏、整合等功能,维护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监督下乡”推动了乡村治理规范化、制... [发表时间:2023/3/9 16:45:39]
[摘要]:基于一个异地商会组织的深度个案研究,本文从内部组织原则入手,展现了该社会组织构造差序公共性的实践。“差序公共性”包涵了三个逐渐外推的层次:“团体的公共性”体现为组织内部对领导层结构的协商安排,克服派系关系的分裂效应而实现组织整合;“地方的公共性”体现为对组织会员资格的弹性界定与模糊运用,通过会员资格的非排他性和延展性建立社会归属意识;“政治的公共性”,体现为将组织积极纳入国家政治的自我要求。从社会... [发表时间:2023/3/9 16:44:50]
[摘要]:作者简介陈明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分量极重的内容。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晚近才出现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提法便已见诸报端和领导人的讲话。比如,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现代化。”此后,邓小平多次使用“... [发表时间:2023/3/9 16:44:12]
[摘要]:随着空间在现代社会中扮演日趋重要的作用,空间治理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不同学科对空间治理的解读丰富了理论内涵,但概念的纷繁芜杂不利于理论研究的纵深推进,故而发掘“空间治理”的核心意涵,梳理空间理论的逻辑进程及其对治理实践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前人对空间的哲学思辨与科学认知,为理解空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为空间治理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空间与... [发表时间:2023/3/9 16:43:33]
[摘要]:长期以来处于科层与社会交界面的街道办,由于复杂场域产生的组织派出性、职能边界模糊性等问题,引发基于功能论的组织存续与未来面向的讨论,重新凸显出街道办现实的多重场域特性、内生的生存能力和组织环境适应机制。研究认为,街道办处于科层、组织与社区三重行为场域之中并有着相应的角色与行为模式,通过具有情境化与动态性、复合化与综合性、排序化与选择性等特征的调适方式缓解场域角色与行为冲突,凸显其长期存在和可持续发... [发表时间:2023/3/9 16:42:53]
[摘要]:本文基于变革性理论研究路径对中国中央层面的机构改革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驱动改革的通常是政治领导以及周期性的政治事件。改革进程反映出文化上的路径依赖现象,也包括文化对改革的内在抵制。与西方的改革经验相比,中国改革具有一些独特特征,如党的领导、传统文化以及复杂性等。同时,中国又从西方借鉴了一些结构性和文化性的解决方案,并使其适应中国特色。中国的改革进程用层叠的方式体现出了“新公共管理”和“后新公... [发表时间:2023/3/9 16:42:11]
[摘要]:1990年,费孝通与利奇隔空开展了“一场缺席的对话”,至今细读起来仍值深思。利奇对中国村落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提出质疑,费孝通对此认真严肃地应答,寻求从文化的差异中去理解他们的分歧。费孝通由此提出人的因素在中国研究中的新意义,试图从理解人的角度去寻找中国研究的新出路。他凭借一种自信和自主的价值关怀,从个人田野经验的积累中领悟到类型比较方法论的意义所在,并最终将他们之间的和解看成是如何实现在跨文化的世界... [发表时间:2023/3/9 16:41:19]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