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温晴的午后,阳光洒满窗台。
翻看“十一”写下的文字,回想十月走过的路,百感交集。突发奇想:如果能重返少年时代,会是怎样一副光景?
十一岁的时光,自由且自律,有太多欢声笑语。操场上的自制秋千,课间十分钟的单双杠,操场上的自由晨跑,在回忆中发出风铃般悦耳的声音。那一年初一,班主任龙老师,在黑板上手绘地图从来不用看书和借助其他工具。时隔多年,依旧对他的严厉且幽默记忆犹新。
记忆中依旧熟悉亲切的,还有我的器乐老师肖老师,在那个时代的小镇上,上课带着话筒,说着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头发每天都定型,走路永远带着风,任教过语文、历史、美术学科,会笛子、二胡、萨克斯、小提琴等多种乐器,恐怕只有他一人了。同样姓肖的英语老师,笑容温婉,教我们的时候,还略带青涩,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她的喜欢。
从小到大,对语文老师有着天然特殊的好感。二伯母杨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亲人,同样也是我妈妈和侄儿的老师,那时候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却深深刻进了生命里。高中语文彭老师,我们至今亲切地称她一声“彭妈妈”,彭妈妈特别爱笑,情到深处也会哭,从不顾忌当着我们的面。现在想起来,后来大学选择汉语文学专业,源于彭妈妈一直以来的鼓励;如果说对文字一直有种骨子里的亲近和喜欢,这种亲近感的根系在高中,那时候留下的两本随笔,至今保存着,熊老师和彭妈妈留下的笔迹,依旧清晰。
记忆中的十五岁,黑夜尚未退场,我已早早醒来,满脑子里都是学习:今天早自习我要背诵哪篇课文,我要默写哪一些单词,每门功课这个星期我要复习到第几单元,作为有点蹩脚的学科——数学(课堂上总是做不到认认真真听讲),如何才能在课堂上落下很多内容的情况下,攻克重重难关,“自学成才”。学习了三年的笛子,为了不辜负师傅的期望,为了给自己短暂的学艺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就算面临中考,也要抽空坚持了才好......我又开始在某门课的课堂上神游天地间了。那真的是一个“十五志于学”的年龄,那是一段现在回想起来,虽早已断片但深深烙在心底的时光,像胶卷一样记录着人生中一些无比珍贵的小幸运。
怎么突然就想重回那时的旧时光了呢?每次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阳光、充满活力的面孔,总觉得恍惚间看到了多年以前的自己。青春葱茏的岁月里,当爱与自律和理想作伴,希望就在远方。
回忆像极了窗台上点缀着阳光的玫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柔和、镇静、温软。
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把闲置了有些日子的大大小小的花盆,种满了绿萝。
绿萝,绿萝,连名字都带着清新的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