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国际期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刊内邮箱:culturalchina2020@hotmail.com
4、出刊日期:季刊,逢季末月1日出版。
2024年5月15日星期三
《文化中國學刊》稿约
【微信公众号“现代文学史料”信息】
现代文学史料 2024-02-05 11:15 湖南
《文化中國學刊》是由國際人文學會(加拿大)和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以深度學術研究為特點的大型學術季刊。每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出版,除北美地區外,並在中國大陸和中國港澳台地區以及亞太等地區發行,在歐洲也有部分讀者和作者。《文化中國學刊》與中國和其它國家地區學術文化機構和教育單位建立了刊物交換關係。作者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港澳台地區,亞洲其他國家與地區以及北美洲、歐洲等地。
《文化中國學刊》的創刊主旨在於,透過學術與文化的對話交流,一方面研究中國當代文化的最新發展動態,探索其未來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促進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和交融,借鑒健康的文化資源以實現文化創造與更新。推動文化對話是《文化中國學刊》首重的一個目標,除每期推出的對話文章外,並舉行論壇、講座等活動,利用不同的學術交流方式組織學者進行專題對話。歡迎向《文化中國學刊》投寄和傳送稿件,具體稿例如下:
一、《文化中國學刊》是一份面向全球的綜合性人文學術刊物,致力於人文觀察、學術自由和創新精神。學刊以發表中文稿件為主,同時兼發部分英文原創稿件。
二、《文化中國學刊》尊重學者對各自學術成果發表的形式,以有理論深度的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為主,尤其歡迎跨學科或跨領域比較的稿件。同時為活躍學刊氣氛,也精選刊發少量人文方面的隨筆、學術動態或有學術價值的創作作品。
三、根據人文學科的不同學術領域,學刊設立不同的固定或不固定的欄目,包括:學術對話、專題策劃、研究報告、文化評論、史學新論、哲學論壇、前沿課題、城市文化、學術爭鳴、中外交流、歷史人物、文學藝術、人文隨筆、特約書評、學術動態等,所有欄目向學者開放約稿。
四、作者提供稿件應是終稿,進入編排流程後,原則上不再修改。建議字數控制在八千字至一萬二千字左右。所有文章需提供三項資料:中、英文題目、摘要和關鍵詞;作者姓名、單位、職稱的中英文;聯繫電話、電子郵箱、地址等聯絡方式。「注釋」採用文末尾注,例注順序為:作者,書(文)名,出版(發表)地點,出版社,年份,頁碼。文章和注釋的年份、頁碼和各項數據,採用阿拉伯數字。英文標明的書名請用鈄體以示區別。
例:
[1] 吳福平、李亞楠:《文化基因概念、理論及學術史批判》,《深圳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
[2] (清)李南暉著,張叔銘、陳晉、權尚均編校:《讀易觀象惺惺錄》,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227頁。
[3] [日]谷中信一著,孫佩霞譯:《先秦秦漢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44頁。
[4]T.Eagleton,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Oxford: Blackwell, 1990), p.78 ff.
[5] 《騰訊發佈萬億大模型訓練方法:最快256卡1天訓完萬億NLP大模型》,鏈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NJHV6N30511DSSR.html
五、本刊實行文責自負,所刊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作者對稿件內容負有完全的法律和道德責任,本刊原則上不會修改作者文章內容,但會根據編輯體例作必要的文字處理(包括標題)。不願改動者請在來稿時申明。本刊係一純文化和學術刊物,敬請作者遵守刊物出版地和發行地的法律和政策,並自行承擔相應的法律和道德責任。
六、為方便排版,所有來稿請一律採用Word文本保存,全文(含注釋)為中文繁體,使用電腦自動轉換繁體字時注意核對轉換錯誤的字詞。由於印刷要求,凡在文中提供圖片者,除在文中標示外,另請使用郵件附件傳送清晰度較高的圖片原件。
七、除特殊情況外,本刊一律通過電子信箱接收稿件。投稿信箱為:culturalchina2020@hotmail.com 。
《文化中國學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