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通读 悟读 化读——儿童视域下小学文言文启蒙课教学策略

2023/3/30 9:58:01  阅读:154 发布者:

小学文言文启蒙课应体现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就能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很好的基础。二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文言课文,以古代著名人物故事为主,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无论是故事中古代贤人名士的优秀品质与高洁情操,还是故事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态度,乃至文言文本身所独具的语言美感,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小学文言文启蒙课要实现语感培养和文化传承这两大价值,则应通过“通读”“悟读”和“化读”这三大基本学习板块的巧妙设计与有效实施来加以实现。

一、通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通读,就是整体朗读课文,通过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朗读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文言课文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这个学习板块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以《司马光》一课为例。这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文言课文,讲述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破瓮救同伴的经典故事。课文篇幅非常短小,全文仅30字,几乎与一首七言绝句的字数相当。笔者教学本课时,是这样设计通读活动的:

1. 呈现课文,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2. 学生个人自由练读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清楚,声音响亮。之后指名朗读,检查反馈,进行评价。

3. 再听教师范读,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让学生说一说读文言文与读一般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 回顾教师朗读时的节奏停顿,出示标了节奏停顿的课文,学生再次练读。然后指名朗读,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感。

这个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尝试到模仿,朗读形式多样,层次不断提升,目标逐渐递进。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学生基本熟读成诵,感受了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形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文言文通读环节的朗读活动,可根据文本特点灵活设计:从读的参与面考虑,可以采用个别指名读、小组轮流读、全班一起读;从读的互动性考虑,可以采用听读、跟读、对读、接读、赛读;从读的辅助手段看,可以采用标画节奏读、图文对照读、分配角色读、完形填空读,等等。在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读出初步感觉的情况下,不要急着去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更不要急着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悟读:品味字句,体悟涵义

悟读,就是在通读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字句,通过参看注释、联系经验、想象画面、角色体验、设疑探究、情境讲述等教学策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学习思维方法。品味字句,体悟涵义是这个学习板块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字词是一大难点。如何理解文言字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主张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以直觉思维为主,主要靠悟,要坚决反对串讲的教学模式。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课文提供了5条注释,其中 4 条注释分别对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尝”“竞走”“唯”“信然”进行了解释,教学时这四个字词,只要引导学生参看注释进行理解即可,不必过多讲解。文中还有一些文言字词,比如“诸小儿”的“诸”,“多子折枝”中的“折枝”,“取之”“人问之”中的“之”,并没有提供注释,但又是应该重点理解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根据课文插图等学习方法进行理解。而课文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则是王戎智慧的集中体现,需要着重深化:“唯戎不动”,王戎真的没动吗?他不动的是什么,动的又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设问激疑,引导学生走进王戎这个人物,揣摩他在“诸小儿竞走取之”时的所见所思和所为,从而感受他善于观察、冷静思考、独立判断的品质。

三、化读: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化读,就是在悟读的基础上,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感悟诵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内化于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切己体察、适度拓展、读写联动,达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之目的。

如何知人论世,切己体察?以笔者教学《精卫填海》一课为例,在悟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对话:

师: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精卫鸟一样的人?

生:有。我觉得我的同桌就像精卫鸟,他为了写好连续观察的日记,每天都在校园里找虫子,一有空就找,连续找了一个星期,找到了好多小虫子。

生:我觉得我自己也有点像精卫鸟。我非常喜欢数学,从幼儿园开始我就研究数学,一直研究到现在。现在初中的数学我都已经在自学了。

师:厉害!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梦想成真的!

……

师:精卫填海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千年,故事流传的背后,我们其实是在传承一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悟,背诵这篇课文。

如何适度拓展,读写联动?以笔者教学《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苏轼的《书黄荃画雀》,展开下面的教学活动:

师:两个故事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这两个道理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问。

师:这个“问”其实就是请教的意思。

出示: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画牛当问(   ),画鸟当问(   )。今人有云:(作诗)当问(   ),(写文章)当问(   ),(   )当问(   ),(   )当问(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学生借助表达支架,进行书面写话,然后交流分享各自的表达。

师:既然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揭示一个道理,那把道理直接讲出来就行了,为什么要先讲一个故事呢?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拓展阅读、比较发现、联系经验、感悟写话、质疑探究等学习设计,有效激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杭州市听涛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