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2年版语文课标关于思维的高要求

2023/3/30 9:56:04  阅读:260 发布者:

一、语文课程目标层面的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1.思维的方式。从2022年版课标的阐述看,思维方式主要有三种:

1)联想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学语文的重要学习方式即是联想和想象。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文就是训练扩展联想、奇妙想象的好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则是学习童话“想象”的专题单元,其中的想象多彩纷呈,不同寻常。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又是训练“想象”的习作单元,最终指导学生写成习作《奇妙的想象》一文。

2)分析比较。分析和比较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查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把事物、现象、概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分析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和思维有机结合的好课文,既有“通知”的规范性学习,又有对不同因素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

比较既可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统编教材中编排了众多的“读一读,比一比”或“比一比,读一读”的练习题,都是具有思维意义的训练方式。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后习题对学生提出思考要求:“《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四年级下册《白鹅》一课后习题还安排了“阅读链接”(俄国的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要求进行两文相同点比较。可见,既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的文章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题的文章比较。

3)归纳判断。概念逻辑有三种:归纳判断、推论判断和实践判断。归纳是经验综合的概念判断,推论是抽象分析的概念判断,实践是更高统一的概念判断。归纳判断的基本原理是,它是经验综合的概念判断,它受制于经验,不能超越经验,任何一个归纳判断,都是不能承受经验例外的。如,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组成的,汉字读音四声等等的归纳判断,只要出现一个经验例外就会产生混乱。

2.思维的类型。2022年版课标中提到五种思维类型,简介如下: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二年级上册《场景歌》的教学目标是学习“量词”,也是训练学生直觉判断的好机会。六年级下册教材最后编排的“古诗词诵读”,其实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诵读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语文课程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所以,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微课的使用、课堂演示、借图说话与写话等形象性活动都是必要的。

3)逻辑思维。指的是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统编教材中的很多思考题都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某种语言特点和规律,还有“语文园地”中设置的“我的发现”栏目,就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主题,从具体的小事例推导出抽象的大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五年级下册《跳水》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绝佳文本。

4)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一年级《大小多少》《大还是小》《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课文,内容都很简单,但是文中具有初步辩证思维的端倪,值得关注。《落花生》《两小儿辩日》更是学习思辨的好文章。

5)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中“画小花狗”,就是一种初步创造思维的雏形。这一画,使坏事变成了好事。到了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出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高要求,为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3.思维的品质。2022年版课标中提到的思维的品质主要是以下五个:

1)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征。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所以,学习需要一定的速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为提高阅读速度单元,提出了不要随意停读、不回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读等要求。这既是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2)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改变原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思路和方案的思维特征。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囿于过时的方案,而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改变原有的方案,采用新的方法、途径去解决问题。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为不同季节画不同颜色的太阳,其思维是灵活多样的,也是颇有趣味的。

3)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语文的深度学习就是直指思维活动的深刻性的。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文中,青蛙为了出卖泥塘做了很多努力,但最后想了想,又不出卖了。这其中就有较深远的生活意义的考虑。

4)独创性。这是一种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语文学习,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例如,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刷子李》《田忌赛马》等课文中都有明显的独创性的元素,值得挖掘和发扬。

5)批判性。指的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正是有了批判性,学生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也就是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其意义深远。

4.思维的习惯。2022年版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具体展开为:

1)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习惯。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形成良好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文求知欲。为此,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特别将第四单元设置为预测单元,适应学生的探索心理需求。

2)学生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的习惯。逐步养成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能人云亦云,不必囿于标准答案,而应为追求语文真知而思维,为语文创新而思维。为此,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特别将第二单元设置为提问单元,以“问题清单”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崇尚真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为的是培养学生求索和求实的精神。

3)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习惯。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学生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统编教材在众多课文后的思考题里编排了“选做题”,既是尊重学生差异提出分层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的进取态度。“批注”也是积极思维的具体体现,所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专门安排了学习用批注方式阅读的专项训练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有目的阅读单元”,也有浓郁的主动选择、任务驱动要求。所以,要让主动、积极的思维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并伴随学生的一生。

二、语文课程内容层面的思维

2022年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是“主题与载体形式”。二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后者使用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第四个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在表述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总体要求时提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可见其主旨是:“理性思维”。其基点是“语文实践活动”。其要点有三:

1.培养思辨习惯

思辨是由思考和辩论组成。思考是一种判断、推理、比较、质疑等思维活动。而辩论是说明是非或争论优劣。从学理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构成的。阅读教学的“感性”和“知性”是需要的,但“理性”也不能缺少,否则就是不彻底和完善的。教育家杜威更是有针对性地指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可见,需要关注理性阅读态度和习惯的培养。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从确认“辩题”,到确定两方观点,再到辩论技巧和策略,这短短119个字,为学生做了一次完整辩论的展示。课后思考题也有要求:“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都指向辩论,是培养学生思辨的好文本。因此可以较好地设计“跟着古人学习辩论”的活动。

所以,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留出“弹性区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有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构,更是教学态度和教学设计的重构。而教师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组者,是思辨性阅读的积极推进者。

2.展开思辨过程

从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思辨过程比思辨结果更重要。思辨过程是思维的主题推进和动态展开。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思维训练单元。单元的文化要求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文章。这个单元可以进行思辨性研讨的重要问题可以有: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两者为什么说是自相矛盾的?写出具体思维过程。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赢了齐威王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画出思维导图。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在文章上批注出来。

3.增进理性精神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理性阅读,倡导的是“理”。“理”是思辨的前提,无“理”不能“思”,更无法“辨”。思辨贵在辩理。

思辨性阅读培养的是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是一种辩证分析能力,它典型表现为对各种关系的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原因与结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

思辨性阅读,提倡边阅读边评价,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这是一种独立的阅读姿态。所以阅读中的质疑精神,就是强调阅读者独立的姿态、不同的视角和求异的思维。可见,思辨性阅读,需要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寻找支持新发现或新问题的“依据”。思辨性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推理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学习的不只是遇事果断冷静,更重要的是其价值判断(救人重要还是缸重要)和思维方式(人离开水的“顺向思维”、水离开人的“逆向思维”)。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反思、比较、质疑的思辨去完成。

三、语文课程实施层面的思维

从课程实施层面看“思维”,至少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结合”的观点:

1.学习与思维结合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思维方法。课标中先后三次提到思维方法问题。“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辨证地思考问题。”“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这为语文思维的落地提出了可借鉴的具体建议。

2)思维导图。“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2022年版课标中先后四次提出画思维导图的建议。思维导图具有整体梳理、形象呈现、无限扩展等优势,是语文学习的思维支架。统编教材中在练习题、习作提纲中已经多次引进了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把学习语文和培养思维有机统一起来。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思维导图设计和实施的高要求。

3)思维方式。“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里提出了“思维方式”的概念,它不同于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是思维方式具体的体现。思维方式不同于思维方法,它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方式,偏重于思想方法。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

2.语言与思维结合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是一种语言水平上的思维。这时的思维以语言为凭借,以语言为转移,以语言为指标。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感知和理解这句话并不难,但是要深入理解一个“冒”字就不容易了。“冒”字的使用是一个拟人的修辞方法,有隐约的味道,体现的是一种文学描写的意境。此处教学可以采用比较法:教材上写的“冒”,同学口中说的“长”,老师板书“冲”,对三者进行深度比较、判断、分析。这样,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是颇有益处的。

3.过程与结果结合

从思维依据看,“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例如,对语文实践活动提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复述”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安排:二年级安排了借助

复述故事,三年级安排了复述故事,四年级安排了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了创造性复述。

从思维过程看,“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从思维结果看,在“课程性质”中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可见,不但要关注思维的类型和思维的方法,而且要基于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问题。这就为语文思维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安吉县第二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