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段小学生写景作文教学策略
2023/3/3 13:33:20 阅读:113 发布者:
定焦 按序 融情
——中年段小学生写景作文教学策略
写景作文是一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作文形式,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经典的写景作品往往描写细致,景物优美,令人陶醉。同时景中有情,情中有意,意境深远。然而,现阶段中年段小学生的写景作文,却是另一番景象。描写景物的角度过于单一,写作的顺序混乱、不够清晰,语言单调空洞,文章枯燥无味,不能给人带来愉悦的美感。基于提升中年段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角度,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落后的写作现状,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自然中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传神的描写,达到融情于景的生动描绘,促进学生写景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定焦:观察景物抓特点
生动逼真的写景文章能让人身临其境,眼前浮现出美轮美奂的风景画面。而要想写出这样的佳作,就需要我们走进自然,通过认真、细致、持续的观察,发现景物的典型特征。无论是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还是飞鸟走兽、风云雷电,我们都应抓住它的形态、轮廓、颜色、气味和变化去观察。观察不单是只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嗅。只有切身感知外界的事物,才能清清楚楚地认识它们,才能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描写。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时,笔者首先提出“描述生活中景物”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回答了生活中有哪些常见景物,但并没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也不懂如何才能发现景物的特点。笔者告诉学生,没有仔细观察,没有亲身体会,就不可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不可能详细描述景物具体可感的形貌、姿态、声色等。那么,该怎么办呢?笔者及时出示观察小作业,要求学生走进公园,自选一种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观察时,要用眼睛看看它的外形,瞧瞧它的颜色;用手捏捏它的枝干、叶子,甚至摸一摸它的花瓣;用鼻子闻闻花朵,嗅出它的气味,还要注意观察这种植物的高矮、数量、大小,以及周围的生长环境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老师提供的“观察记录卡片”,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以及初步的感受认真写下来,为接下来的习作做好准备。
其次,笔者组织学生交流“观察记录卡片”,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分享自己的观察收获。具体环节为: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交流的难点在于怎样将记录卡中的内容转化成流畅的语言。有的学生采用了直接陈述的方式,如“迎春花的外形是……”“迎春花的颜色是……”“迎春花的气味是……”这种方式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及时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卡片”,借鉴教材文本中的语言形式,组织生动的语言,把观察到的迎春花的特点叙述清楚。这样,就提供了一个叙述支架,学生也就明白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转化。当然,“触景”容易“生情”,为此笔者提醒学生顺势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如“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闻着花的清香,想到了生活的美好”等。
景物不只有特点,还是有生命的,去聆听、嗅闻、品味,就会感悟到不一样的美。
二、按序:按景物顺序描写
我们平常说话都要讲究先后,分清主次,这样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写文章更是如此,必须讲究先后次序,这就是写作的顺序。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可分为两种: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即按一定的时段依次来写;空间顺序可以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依次来写,也可以随着观察者位置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究竟选用哪一种写景顺序,应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来定。
如学完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笔者先让学生联系课文,梳理游览的顺序。因为是刚刚学过的课文,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海上日出》是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但谈到每篇课文的具体顺序时,学生可能一时答不上来,需要再次走进文本,寻找详细的写作顺序。交流时,有的学生分享《海上日出》中作者由“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一直写到“发出夺目的亮光”;有的学生分享《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作者由“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最后写到“出洞”。让学生回顾这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目的是再次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巩固课堂上学过的写作技巧。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感觉学生对写景顺序还不够清晰,就需要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写景课文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深入体会写景顺序的方法。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到实践中去,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其次,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周末去公园的游览顺序,自己画出具体的路线图,然后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游览顺序,教师随机引导“这个同学的路线是否合理?”有学生补充:应该从“望湖亭”去“游乐场”,走路比较方便。教师追问:你在交流“参观路线”时,都是用同一个词“走到”,能不能换个词表达更准确些?学生略作思考,就回答“穿过、路过、登上、绕过”等表示行走方式的词。最后教师总结,描写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还可选择景物作重点观察。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井然有序。
描写景物有顺序,如同我们外出参观有路线,创作文章有思路一样,有了顺序就有了层次,条理更加清楚,才能把景物描绘得清晰自然,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融情:文辞优美融真情
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文辞优美,可采取三种方法:平时阅读时要及时积累遇到的好词佳句,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描写景物时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拓展思维时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让文章充满灵气。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美在哪里。此时学生虽然认真观察,却不知从何说起。即使平时能说会道的学生,也只能简单地回答“图画上有山、村庄、田野、果树”,语言干瘪,欠生动形象。这时,笔者用多媒体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段,让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小兴安岭美丽的春天,然后提问“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学生分享了“嫩绿”“融化”“淙淙”“涨满”等词语。笔者再次提问“作者写作时,除了使用了生动的词语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分享了拟人句“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分享了比喻句“像一支舰队在前进”。笔者再次追问“看到这样的美景,你还会联想想象到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后,分享了“在溪水里,一定有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小鹿可能会说,春天的景色真美啊”。这样,在层层递进的交流中,学生打开了思路,笔者再次让学生描写教材上的插图,就容易写出触动心灵的习作。作文教学如果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其写作的动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单位:姚秀萍,贵州铜仁市第八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