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解读与建议
本单元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从节日、发明、建筑、艺术等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纸的发明》介绍了文字书写器物的演变,以及蔡伦改造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一文介绍了坚固、美观的赵州桥的设计、建造及作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描绘了《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热闹,再现了历史都城的风貌和古人生活的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二:
一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而本单元的这一要素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也就是说,“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材在《纸的发明》一课后安排了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完成表格;《赵州桥》一课编排了体会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导语提示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实际上就是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然后延展说开去。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也紧扣语文要素。教学时,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法,将这一单元目标进行分解,把交流平台的内容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明确每一篇课文可以为达成单元目标提供什么支持,从而做到循序渐进。
二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一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一语文要素其实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本次综合性学习主题和单元人文主题相契合,同时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习《古诗三首》后,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和习俗,然后小组成员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印象深刻的节日,多方查找资料了解,并回忆自己过节时的情景,积累节日诗词、制作节日周边、展示过节照片、交流过节故事等,从而完整地经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是穿插在课文之中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平衡课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指导的要求,既要兼顾实施,又要明确综合性学习思路。按照任务推进,课内外同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单元学习目标
1. 认识、会写本单元生字词,读准本单元多音字,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理解生字,区分近义词并正确运用。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寻找文章关键信息,了解课文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学着把自己过节的过程写清楚。
3. 能根据学习目标,自行组成学习小组,选用合适的方法寻找、整理相关资料,用多样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单元设计思路
单元学习情境:传统文化推介会
任务一:节日文化我来诵 2课时
任务二:科技文化我来说 2课时
任务三:艺术文化我来品 3课时
站点一: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站点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任务四:传统文化推介会 3课时
备课初设计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会背诵课文,会默写《清明》。
2.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流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往今来,每到传统节日,人们总会约定俗成地开展节日习俗,传递过节的气氛。诗人也喜欢用他们的笔记录这个特别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
1. 自由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抽生读,正音
3. 指导书写:欲、魂
4. 三首诗分别写的哪个传统节日?节日的习俗有什么?用表格梳理。
板块二 多样方法,感受节日情景
1. 回顾理解古诗的方法
2. 小组合作
(1)小组完成三首诗的学习,每1-2人选择一首诗,运用我们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描述过节的情景。(师巡视,指导疑难)
(2)小组展示
3.齐读古诗
板块三 补充拓展,开启综合性学习
1.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 你还指导哪些描绘传统节日的古诗?背一背,分享给大家。
3.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综合性学习计划
指导从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如何了解、用什么形式呈现、每人负责什么任务等方面进行规划。
4.小组交流学习计划,完善计划
10 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累、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借助示意图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流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了解四大发明
1. 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2. 今天我们跟着课文去了解一下纸的发明吧!
3. 区分“发明”与“发现”
板块二 初读课文,梳理信息
1. 寻找关键句
在课文中,有两句话点明了纸的发明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找一找,勾画出来。
(1)生交流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我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2)理解“贡献”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造纸术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呢?首先,我们就要一起去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疏通字词
创造 铸刻 保存 制作 学富五车
蔡伦 积累 传承 欧洲 朝鲜
剪碎 捣烂成浆 晒干
3.梳理纸的发明过程
(1)看课后表格,找出与时间轴相对应的段落
(2)带学第2段,完成表格
①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②默读第2自然段,圈一圈:没有纸的时代,人们在哪些东西上写字?
③指导归纳第2自然段的意思
(3)读第3自然段,借助现成词语归纳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默读段落,思考:纸的制作要经历哪些流程?完成同步练习流程图。
②归纳,完成表格
(5)结合表格,说说纸的发明过程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受价值
1. 再读课文,对比人们从古至今的书写工具,这些工具有什么特点?完成同步练习表格。
2. 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在书中勾画出原句。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3. 对比现在,感受人们的智慧
(1)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纸?
(2)观看造纸广告,你有什么想法?
(3)课后完成用纸小调查,谈谈自己的想法。
4.拓展阅读活字印刷术,提炼动词,口述过程
11 赵州桥
【教学目标】
1. 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个自然段。
3. 能聚焦赵州桥的特点,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流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多喜欢依水而居。而要缩短两岸行人的距离,建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无数的桥梁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1. 齐读课题
2. 出示第一段,简单介绍赵州桥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特点
为什么说赵州桥是天下第一桥呢?我们到课文中去一探究竟。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特点
2. 交流特点
雄伟、坚固、美观
3. 疏通字词
石拱 桥墩 横跨 砌成
雕刻 缠绕 前爪
智慧 历史文化遗产
板块三 品读课文,了解特点
1. 学习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
(2)作者是怎么写出赵州桥雄伟的特点的?勾画相关句子。
(3)生交流
(4)其实这个部分还写了赵州桥什么特点?(坚固)
(5)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2. 学习第3自然段
(1)读第3自然段
(2)关注第一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段落是写赵州桥美观这一特点。
(3)作者是怎么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造桥,坚固是安全的保证,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美观。而赵州桥将两者完美地结合,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确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传统推介官
用上“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等词语,向外来友人介绍赵州桥。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词及多音字。
2. 能选2-4自然段中任意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 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流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课文了解了中国第一桥——赵州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不仅仅体现在桥梁上,更体现在书画艺术创作上。今天,我们跟着课文一起去欣赏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
1. 读课题
2. 理解“名扬中外”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 疏通字词
张择端 都城 故宫博物院
摊贩 官吏 作坊 毛驴 笼头 栏杆 风貌
形态各异 悠闲 溜达 一乘轿子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4. 交流
(1)第一部分: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包括作者、内容、藏馆
(2)第二部分:介绍画中的人物
包括人物的身份、活动,还选取了一个情景进行描写
(3)第三部分:这幅画的价值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受价值
1. 作者是如何描写画中人物的?
(1)导学第2自然段
有……有……有……有……
这样的写法和哪一课的写法很像?(《赵州桥》)
朗读
(2)自学第3自然段
有的……有的……有的……
(3)仿写练习
出示画中一部分,利用这种句式把一个意思写清楚。
2. 结合课文和资料,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绘画技术高超,展现了古代的风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当今研究提供宝贵的史料……
3. 文化推介官
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向外来友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
1. 能用不同方式收集并呈现传统节日的资料,记录这些节日的风俗。
2. 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作文,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 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并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教学流程】
习作
板块一 出示
,感受过节氛围
1. 出示
2. 聊一聊,你是怎么过这些节日的?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节日?
板块二 确定节日,搭建框架
1. 背诵《古诗三首》,思考:三位诗人在写过节的时候提到了哪些内容?
过节的氛围(环境),过节的活动,自己的感受
2. 如果要写清楚过节的活动,我们可以向本单元的另外三篇文章学习什么?
(1)交流: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2)出示场景
,口头练说,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3. 绘制写作地图
板块三 学生习作
板块四 习作讲评,修改
综合性学习展示
板块一 了解我国文化
1. 观看视频,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常识(涵盖语文园地“日积月累”内容)
2. 完成同步练习,巩固
板块二 小组展评
板块三 小组修改
板块四 活动总结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