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写于10年前的文章。我想,这10年来,对于语文和语文课堂的看法,我是坚持和坚守的。无论课标和教材怎么变,我的这份“随性”是不需要变的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自然本真的生命成长过程,学生语言的发展,智慧的开启,素养的提升等都应该是在自由的境界中自自然然地实现。母语教育是真正触及心灵的“诗意栖居”,师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随心随性的,不刻意,不做作,更没有“暴力”,始终在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学习的目标。“随性”的语文课堂,是母语教育的应然追求。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称作“随性”的语文课堂呢?
一、“随性”的语文课堂是彰显教师教学理解的课堂
“随性”的语文课堂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生活状态,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快乐地创造和享受丰富多彩的、智性的语文生活。
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即使不带教材,不写教案,走进教室,仍然能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和学生一起享受课堂,享受语文,享受成长。这是为什么?正如有人所说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在课堂上,他就是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对语文教学已经有了科学深邃的理解,他不会想当然,不会盲目,不会肤浅。
能在课堂上“随性”,教师要有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对课标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课程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学生的深入研究,来自于深厚的学科素养和过硬的课堂建构能力。悟得语文课堂的真谛,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比如,教材文本的教学,一个文本到底用多长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往往因为缺乏教学理解而纠结。“随性”的课堂因为有科学深邃的教学理解为基础,就不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在对具体文本进行细腻地教学解读的基础上,课堂要走向哪里,怎么走就清晰而明确了,所以,“随性”的语文课堂有时一节课完成两篇甚至多篇课文的学习,有时一篇文章用一个课时来教学,有时两个课时学习一个文本,有时一篇简短的文章要花上一周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研读。我教学《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花了近一周时间研读文本,课堂教学时间仅一课时,连教案也没带。这一课时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研读文题、整体把握、细读感悟、写法运用。细读感悟环节,让学生围绕最鲜明深刻的感受——师爱,进行批注,批注要求简洁明了,用“师爱在这里,爱是......”的句式。交流时,先口头分享,再写在黑板上。过程中相机品味几处朴素中见匠心的表达。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全文近2000字,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但文章从头至尾却没出现一个“爱”字。如此,对文本间接抒情的表达特点有了十分直观的体会,迁移写法也就既有挑战性,又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课堂始终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天成的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很享受。相比较于花上两个甚至三个课时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建构更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解:目标集中,关注文本特色和语用价值,让学生自主体悟和发现。
二、“随性”的语文课堂是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生态是针对师生共同的课堂生活而言的,但主要还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中。随性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而是学生的尽情挥洒,享受语文带来的情趣与理趣。随性的语文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得到最鲜明最自然的体现。
以主题形式组元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三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课堂学习如何展开,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展开课堂学习之前,我会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和兴趣倾向,与他们一起确定课堂重点研读的文本,有时是一篇,有时是两篇,剩下的,学生自己展示交流一下自学的成果,没有新的生成,就不再纠结了。如此,课堂上的文本阅读便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展开,学生的智性思考和发现就成了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线。有时,一篇课文要不要深入研读,也根据学生课堂上的需要或兴趣倾向,把学还是不学,甚至于怎么学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学生就更随性“乐学”了。
学习冯骥才的《挑山工》,切入的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我”为什么要把“这幅画”一直挂在床头?这正好可以作为进入文本的核心问题。马上,有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是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和“我”的感悟。大多数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议:“老师,这个问题都弄懂了,换篇课文学习吧。”许多孩子一起附和:“这篇课文不好玩,太简单了,换一篇。”我笑笑,说:“好,换一篇。”学生欢呼雀跃。当然,从教师教材理解的角度而言,文本学习的目标还刚刚开始,重点词句的理解,文本叙事风格和结构的体会等学生不一定有所领悟。但是,换一种思路想一想,教师发掘的这些教学目标,运用另外的文本同样能够实现,如果一定要在此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上来,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随性”,而是“强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说不定哪天阅读其它文本时,学生会回头发现与这个文本相通的学习价值。果然,后来又遇上了冯骥才的《珍珠鸟》,把《挑山工》放到一块来,学生自然有了新的发现:结尾都意味深长;语言都平实自然;结构都精巧无痕。
三、“随性”的语文课堂是关注自选文本运用的课堂
“随性”的语文课堂上,文本不会囿于教材,文本的选择经常超越教材;文本也不一定是来自教师的选择,学生也可以选择文本在课堂上一起阅读分享。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同时,文本选择的开放,也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课程实施诉求得到更好的落实。
当然,文本选择的随性,并不是随意。除了要契合课程目标,更要契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和生命成长的需要。我们使用的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为了弥补缺憾,我们要从研究儿童与研究母语学习规律两个方面着手精心自选文本并设计学习活动。由于母语学习承载的“目标丰富性”所决定,研究儿童不可以局限于儿童在语言文字学习上的发展特征,还要研究儿童精神成长的一般特点以及社会化发展的一般需要。这两个方面都研究得比较透了,文本的“随性”选择才能凸显应有的价值。当然,有一点还是必须强调的——既然语文是一门课程,它必然有其独特的学习领域和目标,那就是言语学习。所以,言语学习始终是文本选择的首要依据。
例如,现在五六年级的孩子大多年龄是十一二岁,这时候的儿童精神成长的突出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和盲目交错,对世界的了解与理解茫茫然却又天真地以为自己懂得已经够多,他们自行与世界建立的关系是单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为他们拨开遮挡在心田上的迷雾,文本选择就要从主题的确定以及选文上为这一需要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具体文本在母语语言文字学习上能提供怎样的启蒙与借鉴。
以五年级为例,我们可以围绕这样几个文化主题拓展文本的选择:成长故事、自然启示、民间艺术、批判精神等。这里包含有三条线索,一明两暗,明线是文化主题,暗线分别是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的语文学习目标和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常识教育、素养培植、文化浸润等)。
那么,随性的文本拓展与选择从哪里来?在我的课堂上,丰富多样的文本有的来自《读者》《意林》等杂志,有的来自《新经典 日日诵》等读本,有的来自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集;有的是教师带进课堂的,有的是学生选定的。《开满鲜花的艾滋小院》是《读者乡土人文版》上的一篇短文,讲的是一群艾滋病患者重新找到生命价值的动人故事。我用听读的方式把它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参与故事建构的同时感受人物形象,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课堂上真诚地表达情感体验,智慧地对故事进行再创造,情感和语言都在对话中得到了自然、自由的发展。
总之,“随性”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精神丰盈、情智共生的课堂生态,它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深化自己的教学理解,提升自身的课堂素养,立足于真正的儿童立场,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享受成长。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