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迷恋语文 ,作者迷恋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下称“2022版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设置了“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种不同层级的任务群。其中,“基础型”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独挡一面。
2022版新课标再次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基础型”任务群直指语文课程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和“梳理”,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保驾护航。
暂且先将新课标对这一任务群的阐释以及学习内容的定位搁置一边,仅从这一任务群名称中包含的几个关键词入手,就颇值得玩味。
语言文字
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编写语文教科书时,将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统一修订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汪潮先生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和阐释:
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别开来的种概念。
由此重新审视本任务群中的关键概念“语言文字”,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语言。单独使用时,即为“口头语言”,是借助生命个体发音器官发出的承载了信息、观点和情感的语音系统。从现代语言学习概念来看,语言的内容涵盖了词素、词语、短语、句子、句群和语篇等;
其二,文字。即书面语言,是通过文字和标点符号传递信息、抒发感情、表明观点的沟通媒介,包含了具体明确的汉字和意蕴丰富的汉文,其构成的基本单位包含: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
其三,语言文字。这是“语言”和“文字”的合称。从表面上看,“语言文字”兼备了“语言”和“文字”各自不同的特点,合并构建而成的“汉语”“汉字”和“汉文”,衍生了更为丰富的概念信息,比如修辞手法、语法知识、表达方式以及结构顺序等。
作为“语言文字梳理和运用”任务群的关注对象,“语言文字”所包含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生字新词,而有着丰富而广阔的内涵。比如:
“语言材料”:指向于与语言文字相关的一切素材与资源。包含但并限于陌生的生字新词、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新鲜感词句、典型的句式、富有深意的语句、精妙的修辞手法、独特的构段方式和富有智慧的结构层次等;
“语言经验”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梳理语言、整合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中,获取基本方法和策略后转换并内化于新的语言实践经验;
“运用规范”主要指在“积累”和“梳理”过程中,掌握理应遵守的语音、书写、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
积累
“积累”,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方式,内化新语料、形成新经验的过程。
因此,积累,绝不是简单的背诵,更不是机械的记忆,而应该包含类型不同的实践过程:
感知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组织学生不同程度的接触、碰撞语言文字,包括不同形式的阅读文本、掌握音形意的识字、理解内容,在感知把握中促进积累;
理解语言文字:这一类型既包含了对情节、内涵、主题等言外之音、弦外之音的探究,也包含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篇章的洞察,在言意共生中达成“积累”目标。
巩固语言文字:积累的价值,在于悦纳,而非输出性思维,是对主体之外客观语句的感知理解、辨析品味,需要在必要性的专项训练下,促进主体对语料信息的吸收、内化与悦纳。除了常规性的诵读、复述、背诵之外,还需要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后的品析、鉴赏、评价,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状态从“知道”转向“感受”。
运用语言文字:贮存的语料是死的,只有真正运用起来,才能变成活的。朗读课文再多,也需要在“概括”中定位内容;背诵的优美词句、典型的句式再丰富,也需要通过“练笔”赋予其新的生机;习得的经验和蓄积的知识再多,也需要“跨学科学习”寻求全新的用武之地。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清晰地了解了语料的性质、属性、适用范畴,是对积累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
梳理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良好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文选式的教科书使得积累的语料相对零散,缺乏统一的规整,严重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
这也是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始终无法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语言文字积累后,需要经历必要的梳理。
所谓“梳理”,将已经习得的零散知识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结构化,将言语经验转化成为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回顾、辨析、整理和归类的思维过之下,经历由点到类、从散到整、由孤到联,继而从现象走向规律的过程。
首先,梳理语言文字的品质。梳理时,依照语言文字类型的不同、描述对象的不同、组织顺序的不同,对其运用的基本方法、遣词造句的思维特征以及形成的表达效果展开探究,通过前后统整、归类、重组,感知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准确性;
其次,梳理语言文字的感受。阅读语言文字,说到底是生命主体对处于客观状态下的语言文字心理映射的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梳理,可以从语言文字描摹的具体画面入手,从探寻语言文字所渗透出来的丰富意蕴入手,从语言文字所散发出来的鲜明趣味和真挚情感入手,以“批文以入情的”的“观者”视角,梳理“情动而辞发”的“缀文”构思;
再次,梳理语言文字的法则。语文教学倡导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其方法、策略和经验,不应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具有实践性价值的活动平台。语言文字的梳理,就是要在学生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归类提炼出理性认知的词语法则、句子法则、篇章法则。
转自:“芝麻门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