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 助力成长
——惠民县小学数学团队观摩市"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大单元研讨会纪实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滨州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开启数学文化引领下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实践研究,聚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大单元,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持续推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11月23日、24日全市数学文化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大单元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线上如期召开!惠民县小学数学团队再次齐聚云端,开始第七期的线上学习。
23日上午观摩了三节精彩的课例。
第一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的刘素玲老师执教《厘米的认识》,刘老师由生活情境导入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长度?长度如何测量?如何用身体上的小尺子测量?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在测量活动中制造了一个个冲突,引导学生经历从不同测量方式到相同的测量方式的测量,从非标准测量到标准测量方式的测量。学生切身感受到只有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才能方便交流。由此认识了一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接着设计了用一厘米测量橡皮长度、小棒的长度等测量过程,感悟测量本质: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初步感受长度单位的累加过程,也积累了活动经验。在测量铅笔时,遇到困难激励学生想办法,感受测量工具的形成,感知1厘米。回归本质,感悟核心概念:长度单位的累加。
授田英才学园的李云霞老师对《厘米的认识》一课进行了说课。首先分析了课堂中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横向纵向分析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主题内容,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与作用。然后分析了本节课中两个主要目标,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体会测量的本质就是长度单位的累加。
第二节博兴县幸福镇中心小学的崔金红老师执教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崔老师演绎了谷翠翠老师提出的程序支撑,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的方式来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只凭感觉或看着像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不科学的,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最后以《周髀算经》中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揭示图形之间的关系。课后,崔老师以整体把握,课堂任务驱动教学为题,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堂任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三节课由无棣县棣州希贤学校的赵鹏娜老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本节课赵老师借助教材提供的为校园一角做警示牌这一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丰富的生活资源,丰厚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更在孩子们心目中埋下了一颗环保的种子。赵老师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赵老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形,通过动手摆一摆,观察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在整个摆放小棒过程中,通过设置障碍,学生又自行解决障碍,层层递进。这些验证方法也为以后学习认识多边形埋下了种子。最后一场反向演绎,如果对边不相等,如果四个角不是直角,那还是有可能是长方形吗?如果少一条边,如果少两条边,你还能判断出它的形状吗?这一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的特征。通过对比归纳,沟通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学生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整体的建构认知,深化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理解,依据图形特征建构联系感知图形,把握事物本质,明晰了思维路径。
说课团队的路珍珍和张秀文老师提出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突破。一、实际物体中抽取出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二、秉承立德树人的观念,给孩子们埋下环保意识的种子。三、凸显结构化教学,使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深度思考的状态。为学生理解图形的本质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23日下午观看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两节同课异构课例,聆听了四位老师的专题发言。
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由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的刘倩老师和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莲华学园的张小燕老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两节课都站在了大单元设计的理念上,让学生感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本质,就是四条边长度的总和。与一、二年级学过的测量线段的长度是一样的,都是看包含了多少个长度单位。并且帮学生抽象出公式的表达,以及为什么需要公式,为以后公式的学习埋下了种子。刘倩老师更加注重了课的程序支撑让学生经历了测量、计算、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张小燕老师则注重从生活问题入手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再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再以大任务这一类问题如何解决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最后的测量环节,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本质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课后刘倩老师又从课标依据,教学流程两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说课。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学院的马丽娜老师,从本节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站在大单元角度借助一体两翼模型进行演绎,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如何更好的对接,怎样培养量感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滨州实验学校邢晓静老师以《厘米和米的认识》为例进行大概念视角下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从分析学习主题,把握学习本质;确定单元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制定评价方案,发挥导向作用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种子课-生长课-衍展课-盘点课一系列课程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大任务、大问题的驱动下将目标具体化,同时注重学习的真实性。
滨州市沾化区第三实验小学的扈文琪老师带来的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多边形的面积》,扈老师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体现出核心概念为面积单位的累加,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注重新旧知识的转化和抽象建模公式计算面积,同时穿插数学文化的学习。
惠民县清河镇中心小学的孙德倩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在‘作图’中促进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的发展”。孙老师提到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使用拼一拼、摆一摆、围一围的方法会存在误差,而使用尺规作图可以避免学具的误差,又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孙老师在尺规作图单元中设计三个课时,分别是用尺规作等长线段,用尺规作三角形,用尺规探索三边关系。在磨课过程中使圆规使用更规范,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体会圆规画图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量感。尺规作图是一种学生执行的操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直观性,以尺规作图育推理意识。尺规作图在操作角度是描述线段的长度,在思维角度是演绎推理。
高新区第三小学的孙晶老师借助新课标对《周长》进行深入建议。一、打通“周”和“面”的关系。初步感知概念;二、打通“一周”和“周长”的关系,凸显概念的内涵;三、打通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深化概念的理解。
24日上午观看了两节精彩的观摩课,学习了两个报告。
第一节由滨城区逸夫小学张俊珍老师执教《面积与面积单位》,张老师由装修新房子问题导入,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面”。抛出“线段的长度用长度单位来测量,面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呢?”的问题,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对面积单位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大小与面积单位的数量有关,从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由邹平市梁邹小学的苗新月老师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苗老师带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追问学生需要安装多长的护栏,也就是算什么?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也就是周长是多少?在数学课堂中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在这里苗老师追问,计算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思考总结了四条边的线段之和,落实了线段长度可加性的目标。课上苗老师又利用尺规作图,把长方形的四条边转化成了在了同一条直线上,变折线为长线段,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周长就是边的长度之和,再一次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单位的累加,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邹平梁邹小学的王田田老师针对苗老师的课进行了说课,王老师从研课标-分析课标中的教学建议、研教材-纵向分析本节课在小学教材中的知识链接、学课标-新课标中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教学提示、谈设计-设计了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本节课落实的新课标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滨城区授田英才学院的郑希云老师主讲的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专题发言,运用刘徽教授的话,为我们解释了大概念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使离散的知识或技能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的意义。为我们指导了大概念的提取,并以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在大概念的引领下进行单元整体备课,落实核心素养。随着学习的深入,在理解度量本质的基础上,逐步转向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学生的思维水平将逐步上升。
最后,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谷翠翠老师做了数学文化引领下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大单元教学研究与实践会议总结,谷老师以落实“新课程标准”聚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大单元教学为主题,先从新课程标准出发,通过老师们前段时间学习新课标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听后让我们豁然开朗。谷老师还结合前段时间的实践与学习强调大单元教学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大概念视角下的内容结构化为特征,以大任务大教学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为助推的整体性教学手段和观念,特别在大概念和大任务方面,给老师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谷老师带领我们再次回味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并指出课堂中的精彩之处以及老师们要学习的地方,谷老师的总结让我们受益匪浅。
转自:“惠民县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