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寻求缜密 追求高效,问题转换 双阶引领——青岛市初中物理“十四五”规划课题“运用翻转课堂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研讨会

2022/11/9 10:11:10  阅读:225 发布者:

20221021日,青岛市初中物理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运用翻转课堂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讨会暨青岛市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课题研讨会通过钉钉直播在线上成功举行。会议由李沧区物理教研员尉良老师主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物理教研员王㺸老师、各区市教研员及全市物理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一环节:“边学边实验”课题公开课

首先,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刘萍老师展示《电阻》一课。本节课运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之“双重五环节课堂常规教学模式”。在课前翻转五环节阶段,刘老师让学生自学了电阻的相关基本知识,利用铅笔芯完成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初步探究。课堂内化五环节阶段,注重真实情境,家里灯的接线的实际问题入手,转换成科学问题,从而建构电阻概念。整个过程注重方法的引领,还运用“墨菲定律:友情提示-防患未然探究模式”提醒学生。其中,设计实验环节,运用“霍布森选择效应:自由-选择探究模式”,先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设计,然后再给学生展示所用器材电阻丝板,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进行二次创造,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电工接线的问题,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过程蕴含丰富中国古人的智慧,如多次利用“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战国著名哲学家“公孙龙:因素-离坚白探究模式”,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增强文化自信。在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过程中,体现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运用翻转课堂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的成果“双阶段实验教学模式”之“问题-转换式双阶段实验模式”和“猜想-检验式双阶段实验模式”。运用“梅文鼎:实际问题-科学问题探究模式”,将学生居家实验的实际问题再一次转换成科学问题并形成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猜想进行检验,得出结论。

然后,青岛第六十三中学的胡建芬老师展示了《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一课。胡老师采用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之“单重五环节常规教学模式”。先是回顾了串并联电流电流规律,接将实际问题转换成科学问题引入主题。在学生实验环节,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时,采用了“牛顿:猜想-检验探究模式”,整个过程很有章法,从电路图、实验步骤到数据表格,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探究模式”,数据收集采用“蚁球效应:蚂蚁-蚁球探究模式”,学生表现积极,顺利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过程采用“最后通牒效应:最后通牒-限时操作探究模式”,以数据收集完成度作为限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时间。在探究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时,采用“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让学生类比刚才的探究过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得到了提升。在“补”的环节,由之前第一阶段探究两盏灯串联电压规律,进阶到通过三盏灯串联来验证相应的电压规律,运用了“得寸-进尺式双阶段实验模式”;同时将原有知识进行拓展,证明了结论的普遍性,运用了“鱼缸-水池式双阶段实验模式”;器材不够,组间合作,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运用了“缺点-改进式双阶段实验模式”。上述这些双阶段实验教学过程,很好的体现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运用翻转课堂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的成果“双阶段实验教学模式”。

第二环节:评课

评课环节,青岛市初中物理档案组长、课题组组长、青岛第六十三中学葛雪梅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葛老师从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探究模式、心理学效应、教学效果、课题成果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点评,肯定课堂上的许多亮点以及优秀做法,同时给出了很好的改进建议:在运用“类比——模仿”进行建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建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限时实验的时候加上显性的计时器,更便于时间的管理,大胆让学生自主探究。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使老师们对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及青岛市初中物理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运用翻转课堂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的成果“双阶段实验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运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及“双阶段实验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使物理课程更加高效。

青岛第63中学

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

李沧区初中物理学科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

2022.10.24

转自:青岛市初中物理微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