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材解读 | 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研读资料

2022/11/9 9:13:14  阅读:128 发布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寓言的独特价值?

郑宇

寓言,严文井先生把它比作“魔袋”,从它小小的袋子里可以取出很多东西。寓言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但这些还不是寓言独特的价值体现。寓言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双重结构性,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部分是故事,后面的部分是寓意。故事是寓言的表层结构,它塑造寓言的形象;寓意是故事的深层结构,它是寄托在故事里的寓言,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图。寓言的表层结构联结着具体的形象思维,它的深层结构联结着抽象的逻辑思维。这种双重结构性决定了寓言在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也就是对人类个体思维发展的启蒙作用。小学低、中年段的儿童,从学龄前期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步转变为初级的具体形象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感知的影响占先导,还缺乏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纂,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寓言的这一独特价值,促进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1

走近经典寓言,

开启理性思维的大门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编排了大量寓言。这些经典故事,大多以改写的方式编排在低、中年段,少量以文言的形式编排在高年段。它们短小精悍,情节奇特,常常出人意表而在人意中。“出人意表”能唤起儿童阅读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阅读和探索;“在人意中”能使儿童觉得本质的真实,引导他们浮想联翩,获得教益。

如二年级下册的《揠苗助长》,用农夫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客观规律和主观意志之间的关系:禾苗生长有客观规律,农夫要用拔的方式帮助禾苗生长是主观意志,禾苗枯死证明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故事虽然荒唐,道理却具有普适价值。三年级下册“阅读链接”的《北风和太阳》,写两个无生命的自然现象(北风连形体也没有)竟然展开竞争,可谓异想天开,但太阳给人温暖,北风使人畏惧,却是人们习见的事情,“说服胜于压服”更是被无数次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类似的寓言很多。二年级上册“我爱阅读”的《刻舟求剑》,用长江之水和所乘之舟来比喻发展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四年级上册的《扁鹊治病》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四年级上册的《纪昌学射》阐述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它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用楚人“无不陷之矛”“不可陷之盾”揭示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简短、内涵丰富的寓言,有助于学生在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就开始探索世界、理解人生。对于低年段儿童来说,阅读这些寓言,最初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但故事本身能吸引他们,让他们得到理性思维的启蒙,而他们实际也是通过阅读这些寓言,一步步地走进人生。

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强调寓言对人一生的持续影响力,他说:“由于它简单易记,它可以在孩子的脑海中长期定居下来,在他们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塑造性格的作用。……它的持久力比任何其他文学作品都要强,在人的灵魂中所起的作用,也能从童年时代一直继续到人生的结束。”一篇经典的寓言一旦和学生交上朋友,就能陪伴他们一生,成为他们生活的顾问。

2

读故事明寓意,

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

读寓言明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应有之义。领会寓言的寓意,既要作者的点化、诱导,也需要读者自己的分析、思考。为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入选统编教科书的寓言大多隐藏了寓意,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统编教科书更关注儿童自身的阅读体验。学生从故事中读出寓意,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思维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以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为例,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不料长了蚜虫,他却只顾葫芦,对叶子上的蚜虫置之不理,后来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掉光了。它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种葫芦的人之所以不听劝告,是因为他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蚜虫吃叶子,是叶子变黄的原因;而叶子变黄,又是葫芦掉落的原因。蚜虫、叶子、葫芦三者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种葫芦的人只顾要葫芦,不考虑蚜虫吃叶子对葫芦的危害,所以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只有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才能提炼得出“看起来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其实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这样一个道理。在寓意提炼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要找到与故事最贴合的寓意,思维有时需经历不断的淬炼。如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的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作者揭示的寓意是:需要是发明之母。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如果积少成多,便会带来很大变化 。这个寓意和故事是挂钩的,但总体感觉不太自然,因为故事的重点并非“需要”。这个故事从民国开始就入选到小学教科书中,从教学实践的反馈来看,学生读《乌鸦喝水》,一般体会到的寓意是“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这个寓意与原作者揭示的寓意相比,应该是更贴合了。但这个故事重点想表达的是乌鸦的创新精神,乌鸦喝水所想到的方法是对常规思维的一次突破,这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所以从彰显故事的教育价值的角度,将寓意归纳为:“遇到问题,能改变常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法”应该更好。

由此可见,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阅读者需要不断寻找与故事尽可能“贴合”的寓意。寓意和故事像两个齿轮的齿,应相互“咬合”,这不仅需要分析、综合、概括,还要筛选、比较等一系列抽象思维能力,在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咬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极大的锻炼。

3

从故事中想开去,

培养类比推理的能力

类比是寓言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社会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假象往往掩盖着本质,儿童要分辨真假、美丑、善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寓言运用类比,把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单纯的故事,让儿童拨开现象看到本质,提升其认识能力。在寓言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故事感受寓意,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提炼过程,思维得到了提升,但如果止步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的思维从一般再回到具体,将这种认识能力类推到其他事物或现象中,从而获得对人生、对自然更深刻的认识。

统编教科书在编排上非常重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三年级下册的寓言单元,统编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守株待兔》后,阅读链接编排了另一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两个故事讲述的都是愚人,通过他们的不同表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愚人是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的,他们会犯下不同的错误;统编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陶罐和铁罐》后,阅读链接编排了《北风和太阳》,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故事主人公的相似之处,认识到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以及故事的结局其实都有着相似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寓意的体会。

联系生活也是引导学生类比推理的重要思路。如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从狐狸的花言巧语中认识到生活中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谄媚者。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交流“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那些只顾眼前、不想将来、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的人。四年级上册的《扁鹊治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才能防微杜渐。四年级上册的《纪昌学射》,让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练箭,任何学习都需要苦练基本功。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其他类似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的人或事。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莱辛在《论寓言在学校中的功用》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天才,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对一个小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地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式培养和增强他的精神力量……我们要经常使他能够从一种科学看到另一种科学。我们要好好教他,使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从特殊上升为一般,又从一般回到特殊这一认识过程。这样做,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天才。寓言对儿童智慧的这种启迪作用,引导儿童迈进理性思维,走向逐步成熟的时代。

4

挖掘寓言丰富的思想内涵,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篇成功的寓言,往往包含着多方面可供挖掘的寓意。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韩非把法古的思想比作守株待兔,他的本意是反对复古守旧,一事无成。但故事带给我们的体会,早已超出作者原来的想法。从读者中心的角度,我们既可以得出“做事不能只凭经验而不知变通”,也可以得出“不能不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还可以得出“心存侥幸,常常会失败”或者“不能把偶尔当必然”等道理。

同一个寓言,如果变换分析的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寓意。以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故事为例,它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这个故事是楚国策士江乙用来回答楚宣王的提问,说明北方各国并不是害怕昭奚恤,而是害怕楚王的军队。对小学生而言,还原故事的原意既增加学习的难度,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而故事所涉及的不同人物本身,就提供了寓意分析的不同视角。如从狐狸的角度,寓言讽刺的是仗势欺人而无实际本领的人;从老虎的角度,寓言讽刺了强暴而昏庸、被小人利用而不能觉悟的人;从整个故事来看,寓言讽刺的是借助别人的威风来欺负弱小者的卑劣行为。同理,原人教版教科书《惊弓之鸟》一文,从鸟的角度去分析,说明的是心有余悸会导致不应有的失败;从射手的角度去分析,说明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反复实践,掌握事物规律,便可以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5

读进去跳出来,

培养学生审辨性思考的能力

寓言是作者通过假借的故事传递自己的人生感悟,这种人生感悟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作品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框架,在寓言故事所提供的范畴之内,读者既要读进去,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跳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形成丰富的意义。

我们以三年级下册的《鹿角和鹿腿》为例,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讲述的是一只鹿狮口逃生的故事,鹿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却抱怨细长的鹿腿太难看。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难看的鹿腿帮助他狮口脱险,而美丽的鹿角却被树枝挂住,令它险些丧命。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借鹿之口发出这样的感叹:美丽的鹿角差点送了我的命,难看的脚却让我从狮口逃生。很显然,这是一种实用性的观点,作者从一时一境的体会出发,对事物的好坏做出了一个功利性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统编教科书在编制的时候并没有囿于故事原意,课后练习题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思考:究竟是“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还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引导学生对两种观点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认识到:第一个说法看似没问题,其实是有偏颇的。美丽的鹿角令人赏心悦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本身就是价值,此外,鹿角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还可以用来抵御敌人。鹿角和鹿腿,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每个事物都各有其价值,不能因为它的长处就忘了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轻易否定它的长处。这种读进去又跳出来的做法,就是审辨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无独有偶。三年级下册克雷洛夫的寓言诗《池子与河流》,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池子享受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生活,认为人世间忙忙碌碌太辛苦、不值得;河流则立志做一条“伟大的河流”,认为人生就应该奔流不息,保持清洁,给人们带来利益。他们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河流至今长流不断,而池子却一年年淤塞,最终完全干枯了。两个人物个性鲜明的对话,体现了价值观的不同。统编教科书在编排的时候,也不囿于引导学生读懂寓意,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判断: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让学生在第三方立场,对池子和河流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点进行审视,包括对池子的自夸和对河流的批评。学生也许既不认同池子的观点,也不认同河流的观点,他可能会有新的观点,这都没有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思维能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颁布,“思维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寓言独特的文体价值,让它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来源:畅享语文

学用新课标丨让“审美创造”在小语课堂落地生根

孙建锋

“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课标明确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怎样让“审美创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笔者结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谈谈教学实践与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默读并做批注,与文本对话,启迪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从而培养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甲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多次批注式阅读。

一读,圈出文中的形容词等,然后去掉这些让文章诗意盎然的词,留下最关键的名词与动词,读出“什么”“怎么样”。譬如第一段:“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去掉“最美、一点儿一点儿、鱼肚色、微微的红、红紫红紫、彩”等修饰性表达,删繁就简,使文本的主干变得清晰。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

二读,把之前删去的字词填回文本,聚焦品读。如第一段说“春天最美是黎明”,美在哪里?美在从“鱼肚色”到“微微的红晕”,再到“红紫红紫”,最后到“彩云”的自然色彩流变。

三读,由具体的字词扩展到段落、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春天最美是黎明”,不仅有色彩绚烂的朝霞,而且美好春光给人无限希望。夏天的夜晚为什么迷人?因为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萤火虫用自己的微光刺破黑暗,这是自然生命的灵光。还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赏析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一年四季,光照万物,万物享受自然之光,也焕发自身的生命之光。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

学生乙把课文与《四时的情趣》进行对比阅读。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是同一篇作品的译文。这个学生批注了几点不同之处。一是课文侧重四季的“美”,《四时的情趣》侧重四季的“情趣”,二者意思相通。二是课文书面语言较多,《四时的情趣》口头语言较多。前文的用词情感色彩更强烈,如“着实迷人”“感动”“心旷神怡”等;后文情感内敛,喜欢用“有意思”“有趣味”等来淡淡地表达感受。三是《四季之美》中“人”的位置比较突出,“迷人、动人、叫人、令人”等词提醒我们:人在天地草木间,静看四季流转。《四时的情趣》则很少用“人”字,但人在字里行间,不讲自明。最后,学生写了自己对两篇文本的整体思考:二者同中有异,同样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异中有同,一个关注景物之美,一个叙说四季情趣。“美”与“趣”表面不同,本质相通。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能活得充满情趣。

应该说,《四季之美》的阅读实践比较成功,笔者由此总结出落实“审美创作”核心素养的三点经验。

第一,“审美创造”离不开与文本的独立对话。“感受美、发现美”是“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表现美、创造美”则是“感受美、发现美”的发展。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思考。《四季之美》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收获了“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通过撰写批注,锻炼了“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学生乙,没有囿于一篇课文,而是主动拓宽视野,自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读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领悟。

第二,“审美创造”要懂得美、欣赏美。何为美?清代文学家张潮有言:“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懂美之人,对身边人、眼前事常怀深情,精神天地也是极为广阔的。拥有审美的心,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如何欣赏美?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要“慢慢走”,要“学得有趣味”。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语文课堂尤其要慢下来,在语言文字的品析玩味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帮他们构筑一个精神的栖息地。

第三,“审美创造”要辩证对待“欣赏”与“创造”。人与美的关系可以分成“欣赏”与“创造”两个方面。就美而言,在“欣赏”那里,美是已经存在的;在“创造”那里,美是尚未存在的。就人而言,在“欣赏”那里,人是静观的;在“创造”那里,人是活动的。人当然是美的欣赏者,但欣赏并不等于静观。对于《四季之美》这篇文本,学生的欣赏并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伴随着思维的活动。“四季之美”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它也能够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新的意蕴。学生的阅读,就是对“美的存在”的一种守护。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人是美的欣赏者”,不如说“人是美的守护者”。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824日《让“审美创造”在小语课堂落地生根》)

教学笔记||:学生作文水平可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吗?说说我作文教学的“三个阶段”

 徐青青

最近小孩和自己都生病,今天终于,决定更一篇文章,而且是一篇很扎实的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自我的成长。

高中时,我通过大量的练习,从盲投开始发表文章,那时候,我初步学会了写作。

后来,成为语文老师,感受到这个这个行业内,许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束手无策,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探索。

这条路,我走得很孤独,也很扎实。

作文教学我摸索了很多年,我自己有一些变化,有一些感悟。今天写出来,是为了帮助一些对作文教学有困惑的老师,对“孩子作文水平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提高”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的家长。

我的作文教学之路,有几个阶段。到现在,我有底气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的作文水平,可以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提升吗?我的答案是:可以。前提是这个孩子自己有浓烈的学习兴趣,愿意学。如果不愿意,来个神仙也没用。

如果这个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不会写文章,同时他又特别渴望写好文章,那就更加没有问题。

口说无凭,给大家几个案例。这些案例的家长,都可以看到我这篇文章,所以,绝对是真实的。

案例一:

峻瑞,这个小孩的特点是,年纪小,人单纯,基础较薄弱,同时,阅读量不充足。原基础如下:

回家路上

想必大家都有后悔的时候、高兴的时候、伤心的时候,而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今天书法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老师说到。我在楼上打了电话给妈妈:“妈妈今天我怎么回去?”“敢自己回家嘛?”妈妈说,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说:“切!有什么不敢的!”此刻我看看周围,发现他们都已经被接走了,我也赶忙跑了下来。突然一股凉风刮了过来,害得我直打哆嗦,我抬头一看前面居然出现了一个模特在店里面,他没有五官。我感觉他一直盯着我看,我转身就跑。路旁的花耷拉着脑袋,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几盏闪烁的路灯,风也越刮越大,仿佛有一个人在痛苦的哀嚎。我控制住自己内心的恐惧猛地一回头,发现那里有一个人影,我健步上前捡起地上的瓶子用力往那一扔。原来是一个木箱搞的鬼我想世界上怎么有鬼呢?可是我的脑海在不断浮现恐怖片里面的鬼,脚步也越走越快。树上的知了又开始作恶它的声音仿佛像一首恐怖曲我终于忍不住了大喊:“不要!奥特曼保护我,我的肉一点都不好吃,我是一拳超人!看这家越来越近,我也跑的越来越快,终于到家了。”

“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怕不怕啊?”妈妈说,“切,我一点也不怕,我跟你讲……”

细心指导,17天之后,写的文章如下:

日出

暑假,我们一家一起来到了三亚玩耍,其中,最好玩的是在海边看日出。

一开始,周围的世界一片黑暗,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

突然,在水天相接的地放射出一丝光芒,没错太阳出来了,它害羞的探出半个脑袋,仿佛镶嵌在地平线上。此时的太阳周围被金色的光芒笼罩着,慢慢的,太阳整个脑袋全部露了出来,周围也从金色慢慢变成紫橙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在太阳光的映照下,铺出了一道金色的小路,天上偶尔有几只海鸥飞过,这时的天更红了,好像被红色的颜料染成,美极了!云朵不规则地排布,参差不齐,天上五彩斑斓,霞光万道,太阳越升越高。橙红色的云层隐藏的金光淡了下来。不到两分钟,太阳射出耀眼的光芒。太阳现在红彤彤的,大大的看上去像一个红色的球,慢慢的太阳悬挂在天上,把我们所有人,旁边的椰子树的树叶被照的发亮。

听说日出象征光明,美好,充满希望,当太阳每天升起的时候就代表新的一天,每个早晨都是新的一天,加油吧少年,不负时光,珍惜每一个崭新的日子,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吧!

案例二:

我不得不搬出,我公众号说了无数遍的我老师的孩子,张淳政。他的特点是,原本就是优生,看过很多的书,有很多“输入”,但不知道如何“输出”。

这类型的小孩,只要自己想学,简直一点就通。我指导他写了八篇文章,发表了三篇。往期公众号都有说过。

一开始,2139日,老师发给我他写的文章是这样的:

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我的母亲

话说,母亲就像一片天,不论你怎么走,也走不出蓝天的环绕;母亲就像一张弓,宁可将筋骨拉断,也要把你送上最终的顶峰;母亲就像一座桥,既使腰背压弯,也要让你走到理想的彼岸。

我爸说,我很小的时候,睡觉常常不安稳,很多时候会在半夜突然惊醒,哭闹个不停,这时总是母亲先醒过来,轻轻把我抱在怀里,小声哄我睡觉。那时候的我对摇篮很不感冒,每次总是母亲抱着我轻轻地摇啊摇,温柔地哼唱着小夜曲,我才能安静下来,渐渐入睡,而通常的情况是母亲在床上抱着我摇晃时,自己也一不小心就睡着了。以前的照片上,她总是抱着我,露出一脸幸福笑容。那时候的母亲是劳累的母亲,也是温柔爱笑的母亲。

母亲真的是世界上对子女最好的人!

上了小学之后,母亲变了,不像在我小时候一样那么溺爱我了。她变成更加严肃,更加认真,当我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时,母亲会耐心地、一句一句地讲道理。还记得上三年级时,她去会议室开会,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玻璃杯,我又惊又怕,便在心里准备了一个谎,会后,母亲果然问起了这个杯子,我便复述了心里准备好的话,我发现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就知道被猜出来了,在之后,母亲严格地问责了我。吃晚饭时,她夹了一块肉,放到我的碗中,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生这么大的气吗?"我摇摇头,"因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母亲语重深长地说道。

母亲真的是对儿女最严厉的人!

从我进入初中后,行为习惯上母亲便很少管我了,她说,道理你肯定也都知道了,就看你能不能守住本心,来保护这些道理了,所以,在初中之后的这些时间里,母亲一向是对我非常信任的,每当我准备做什么事,她总是无条件信任我,支持我。

母亲真的是世界上对儿女最信任的人!

母亲,是一个神圣的称呼,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港湾,真的,母亲是孩子真正可以信赖一生的人。

13天之后,他写出了《让人生的老茧包裹你的手》,发表在《学语文之友》杂志。

42号,他写了《缠人的绳子》,我发在公众号,被“邓志刚语文工作室”公众号转载,发表于《学生 社会 家长》。

一个多月之后,我发给他一则约稿信息,他写《狗车》我未改一字,发过去就获得了编辑老师的认可,发表在《十几岁 · 初中生阅读与写作》。

狗车

阵阵铃声,由远及近……

 

三轮单车的车轮欢快地滚动着,压过凹凸不平的路面,车上的老人,悠然地坐在用破棉絮铺好的座位上,轻轻地扶着车把手,同土地一样沧桑的脸浮现出详和的微笑。不时,他会把目光投向他的"子女"们--它们此时正在车头轻快地奔跑,一根绳子,把它们和老人紧紧绑在一起。--一群狗,跑在最前面的,是一条黄色的土狗,铃声也是它脖子上的项圈发出来的,铃声清脆、干净,随着欢快的跳跃,铃声也随着起伏,车缓缓驶向远方,铃声渐渐远去……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人和他的狗群。

 

老人家是一位修车匠,在大堤上开了一家小小的修车铺子,专修自行车。铺里的生意不好,很少有人会到铺里修车,店里暗黄的墙面似乎将要脱落下来,地上零星堆放了许多零部件,里面弥漫着一股润滑油味和刺鼻的金属味道。后面有一扇旧木门,门后大概就是老人的家,那条土黄色的狗时常在修车铺的门口躺下晒太阳,老人无事可做时经常抚摸这条黄狗,和它聊天,陪它一起晒太阳,狗也很听话,乖巧地躺在那儿,任老人抚摸。有时别的狗回到铺子里来,老人会拍拍它们身上的灰,摸摸它们的头,逗它们玩耍。

 

狗是老人一只一只捡回来的流浪狗,老人家无儿无女,曾经老伴儿还在时,他们就一起收养了许多条流浪狗,天天会一起帮它们梳毛、喂食。幸运的狗儿们对这对老人多了许多的信赖,小小的铺子里也因此多了许多生气。

 

狗是有灵性的动物。当它们看着男主人的眼角滴下大滴大滴咸咸的水珠,和一群陌生人把女主人送进一个小土丘时,也跟着男主人呜咽,扯着男主人的裤角安慰他。

 

此后有段时间,老人的眼神里少了一丝生气,麻木地干活,做饭,吃饭,睡觉,常常在家中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

 

老人家家中有一台三轮单车,老人有一次骑着它去县城时,年纪大了,双腿使不上力,只能缓缓使它移动,踩着踩着,老人忽然感觉车多移了半分,老人扭头一看,发现是小狗们在车后顶着车往前走,老人心疼,想下车把狗赶回家中,可是狗就是不走,老人只好在它们身上一只一条绳子拴在车头,没想到车竞自己跑起来了,狗群一路把老人送到了县城⋯⋯

 

此后,每天清晨或傍晚,总能看见老人坐着狗车出门散心,狗车跑得很快很平稳,随着时间,那一丝生气重新出现在了老人的眼眶中,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看淡世事的详和。

 

也许,陪伴和帮助,就是对善良的老人的最好的回报。

还有很多的案例,我曾拍过一个视频,学生周记,如何从一篇文章,只写300字,到最后满满写几页。

我要表达的不是我有多厉害。我的意思是:学生的水平,确实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提高。

我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探索作文教学的呢?

现在,就来说说,我的作文教学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写范文——讲故事——引共鸣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

“徐老师,你到底是怎么教作文的?”对于不会写作的孩子,一开始要扶着他走

当时,只要我上作文课,我必定自己审题一遍,挖掘自己的童年回忆,写一篇下水作文。

15年,我还没有开设公众号,那时候,我写的下水作文,发QQ空间以留存。

当我要教学生写动物的时候,我就自己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小龙》。

当我要教学是写景色描写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描述自己老家的大堤。

当我要教学生写有趣的一件事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童年的冬天下着雪》。

写下水作文的好处是什么呢?

其一,是你真真切切以学生的视角去创作,遇到了哪些问题,真实的内心感受,都让你对这堂课的重难点,有比较深的理解。

其二,下水作文,让我的课堂语言变得非常的生动流畅。学生听到的是老师随口而来的优美词句,事实上,是上课之前就写好了的。优美的课堂语言,很能吸引来学生钦佩的目光。他们的眼睛,闪着光,身子微微前倾地看向你,这个时刻,会让你非常有成就感。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以前七年级有一个写作内容是“老照片的故事”,我就拿出来我奶奶的一张老照片。彼时,我奶奶已经过世。我讲述我奶奶生前,是怎样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太太,讲我写的诗:

你若知

在很多个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把心碎写成了诗

青草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诗:你若知

我讲着讲着就哽咽了,学生听着听着,尤其是女孩子们,就开始默默地流泪。

我讲完,就让学生带他们提前准备好的老照片,让他们上台讲述。我印象很深刻,一个男孩子,平时很调皮不读书的那种,讲他是单亲,父母离婚与他有关,他撕掉了爸爸的货车驾照,奶奶责骂妈妈为什么不看好他。妈妈和奶奶吵架,爸爸和妈妈吵架,最后奶奶做出了伤害自己的行为。

他拿着他小时候的照片,他说就是这么大的时候,他撕掉了爸爸的驾照。后来,他和妈妈生活。妈妈早出晚归,家里洗衣机后面有一个蜘蛛网,那是他的秘密。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常常蹲下来,和那只小蜘蛛讲话,和他玩耍。

他说,除了他,那只小蜘蛛,是他家里唯一的活物。

他说着说着就有点伤心,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哭出来,就开始苦笑。他深呼吸说,如果时间能回到过去。他要告诉这小子(他手拿起那张老照片),不要调皮,要懂事一点。

那时的我,不够成熟,听着他的故事,不知如何安慰。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父母离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之间有矛盾。你或许是一个导火索,但没有有这个导火索,一个炸弹,遇到了火,总会炸的。不要自责,不要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之中,勇敢地往前走,带着妈妈的爱,走出自己新的人生。

作文课是两节连堂,上完第一节,第二节课,学生就伏案写作。他们沉浸在一个巨大的氛围之中久久无法平复,很多学生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流着泪写作。

那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质量很高,最重要的一点,是写出了真情实感。

那时候的我,以为这已经是最好的教作文的方式:就是写下水作文,讲自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当人的情感被充分调动的时候,表达欲会非常强烈,写出来的,就是文章。

我很会这一点,导致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带一个班,开家长会搞感恩教育,就哭一个班。学生哭,家长哭,父母孩子抱头痛哭,然后我在一边拍照。别人笑我如果去搞传销,会是一把好手。现在想来,我确有一点“可耻”。

 第二阶段:

 捋逻辑——写文章——教章法

写下水文章,引发学生共鸣,这个方法好用,但是,总感觉“虚”了点。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帮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缺点是,缺乏章法的指导。

第一阶段持续了一两年,我在15年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一开始是写一些生活随笔,后来开始写德育故事,最后开始专攻语文教学,主攻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ps: 这里说一句,很多老师问我,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怎么开始第一步。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方向的人,我想应该是极少数的幸运儿。路要先走,才能找到方向。

一开始,我写的文章是比较简短、粗糙的。早期文章链接如下:

【写作辅导(1)】原来,我也可以教孩子写作文

——但是,我明白了很重要的一点,作文教学,需要教授具体的技巧,要让学生够得着,学得到。

那时候,写作文教学类的文章,偶尔写一点别的文章。当时有一个很火的连续剧《芈月传》,我抓了一个热点,写了一篇文章:

在我朋友圈只有200个人,公众号粉不足百人的情况下,阅读量破了十万。我拥有了第一批粉丝——300个人。

就这样,默默写了几年,我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越来越专业,逻辑性越来越强,开始有一些杂志的编辑老师,在我的公众号里选择文章进行发表。

这是我的第二个作文教学的阶段——写程序性知识很强的文章,然后对照着文章,教学生写作。

 第三个阶段

作文教学——群文阅读——详批详改

有了前面许多作文教学的文章做底子,我的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强烈的逻辑性、操作性。

在这样的授课下,学生常能写出一些不错的习作,而这些习作,我又及时规整,发表在公众号,“教学——习作”形成了配套的内容。下一次,教新一批学生的时候,之前的教研文章,和学生习作,就可以组合使用。

于是,先上课,比如:

四个步骤,写出一篇“成长困惑,心灵感悟”类文章

然后给出这篇文章指导下的学生优作合集,群文阅读:

“成长困惑”是中考作文一大考点。学生优作合集,快来收藏吧~

到这一步,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懂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了,接着就开始写。写完之后详批详改,或者面批:

三个小点,教你如何改作文。“心灵感悟类”文章,学生作文升格实例。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我不骗你,除非是学生铁了心不学,没有不进步的。

这个阶段,就是我现在所处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我把自己的故事,写作素材的挖掘,放在了教学的第一步,然后教授章法。将情感和技巧,感性和理想相融合,于是,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既有情感,又有章法。

未来的路,还有很远,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就这样走下去,在一条孤独而充实的道路上,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看到更加光茫四溢,春暖花开的世界。

一个人,在很漫长的时间里,默默地做好同一件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那就,祝福我吧~

来源:语言文字报

转自:青岛市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