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落地聚云端
齐心教研求真理
张店区科学教研团队
齐鲁科学大讲堂第79期
网络教研活动纪实
本期科学大讲堂分三部分依次进行。
一、课例展示。彭月老师、许建秀老师分别执教《电磁铁》《电从哪里来》和《能量的转化》。
二、专家点评。淄博市教学能手孙金凤老师对三节课进行课例点评。
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主任做总结性发言。
课例展示
01
彭月《电磁铁》
彭月老师执教的《电磁铁》一课,本节课难度较大,涉及的基础有磁铁的磁性、南北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学中电路的连接方法,要想达成教学目标有一定挑战性。
彭月老师在创设情境中演示了教师自制的电磁起重机,学生立刻被吸引,惊叹并佩服教师的动手能力,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在探究环节主要有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用铁棒自制电磁铁,利用做好的电磁铁玩一玩,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对比电磁铁和磁铁的不同,交流发现了电磁铁的特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电磁铁的南北极,教师特别用心将铁钉一端缠白色胶带作区分,学生发现有些小组的电磁铁白色端是北极,有些小组的白色端是南极,这时适时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活动二:探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在此环节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析电磁铁的自身结构并对比观察各组电磁铁的不同,学生发现可能与线圈缠绕方向和电池正负极方向有关。
在整个过程中逐步渗透科学方法的传授,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掌握控制变量研究的方法。拓展提升环节,学生观看
和视频的方式,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制作电磁铁的玩具,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02
彭月《电从哪里来》
第二节课例是张店区湖田小学彭月老师执教的《电从哪里来》,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对应着课标中能量表现形式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生活中能量》知识后,知道了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也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量形式,这节课重点学习电能是从哪来的。为后续学习《能量的转换》奠定基础。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检查问题电路导入,创设情境,学生检查电路过程中,发现有了电池的电灯泡才能亮,很巧妙的聚焦本课主题《电从哪里来》。
然后进入两个探究活动:一是基础活动各种各样的电池,对电池进行分类,研究电池中的能量转换;进阶活动是我们来发电,探究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实验活动后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交流,这一活动彭老师给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的发电设备,学生们做中学、学中做,把抽象的能量转换知识变为具体的实践操作,通过亲身的体验真切的明白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它不是自然界现成存在的。
最后的拓展应用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本节课学生意识到电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当今世界正在经历能源危机,所以要节约用电、开发新型发电方法,并适当拓展潮汐发电、地热发电等知识。
03
许建秀《能量的转化》
淄博市高新区第四小学许建秀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立足学情,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能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激发孩子在一个个实验活动中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如何转换。对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分四个层次进行,四个层次并对应四个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认识、感受、理解能量的转换。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将抽象的能量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为下面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基础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感受能量的转化,巧妙设计搓手游戏,以问题“手为什么会变热”为切入点,引导孩子探究什么是能量的转换。进阶活动,许老师创设情境,为孩子探究实验搭好梯子。学生借助“器材超市”已有实验材料,根据实验情景,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观察汇报,深刻理解能量是如何转换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拓展环节,通过生活中复杂的能量转换,以及不常见的能量转化,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对能量的转换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
许老师这节课是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合理安排本课教学,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许老师还通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能量转换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
专家点评
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的孙金凤老师,对本次讲堂的三节课畅谈了收获和建议。这三节课都隶属于第四个核心概念——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孙老师提出了三大亮点和特色。巧设导入情境,引发学生共鸣。《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三位老师在导入环节都做了巧妙的设计。精心准备器材,培养实证精神。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石,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会使得实验操作更加便捷,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注重探究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彭老师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探究电磁铁的特性,探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两个活动,让学生真切经历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许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一课,注重了探究方法的指导,设计了多种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孙老师提出了教学建议。学生在探究“线圈的缠绕方向对电磁铁磁极”是否有影响时,建议使用同一根铁芯和同一包漆包线,只是改变缠绕方向分两次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能保证实验变量的单一性,更符合控制变量实验的要求。
总结讲评
卢主任指出,本期老师执教的三节课难度较大,相对抽象一些,生磁和发电都是能量转化的问题,老师要更加通俗地给孩子讲一下,敲小鼓的时候会有形状的改变和运动上的改变。卢主任向老师们详细普及讲解了火苗的发光现象,火苗是蒸汽燃烧后的发光现象,建议教师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孩子在火苗的不同位置进行敲击观察,观察是否有回落或往上涨不断反复的现象。
卢主任强调,教师教学要用实际的例子解释出来,让孩子举一反三,每节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实验,实验的过程要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实验的质量效果要高,孩子的表达交流要深入,老师的指导水平要更高。教师要做教的主导,让学生做学的主体。教师的总结提炼要精确,帮助孩子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深入理解,最好指导生产应用。
最后,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为有效落地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改革,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掠影
心得体会
齐鲁大讲堂听课反思
10月11日,我们教研组学习了了齐鲁大讲堂第79期,聆听了《电磁铁》、《电从哪里来》《能量的转化》三节优秀课例,受益匪浅。
首先是彭月老师的《电磁铁》一课,彭月老师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聚焦主题,学生操作手工制作的液压电磁起重机,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出“电磁铁”之后,彭老师设置两个阶梯递进式探究环节。第一个环节,基础活动利用铁钉制作一个电磁铁,学生不仅掌握了电磁铁的构造和制作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节课《电从哪里来》,彭月老师提出,实验并非探究的唯一形式,在基础活动中设置了观察和阅读活动,进阶活动中,彭老师提供了丰富的“2+x”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亲眼所见,亲身实践,发现光能、热能、化学能等等都能转换为电能。学生为了验证更多的能量是否可以转换成电能,不仅有小组内的配合,还会有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将抽象转化成具体,之后又将具体转化成抽象,层层递进,培养孩子们的实证意识和求知态度。
第三节课《能量的转化》,许建秀老师从乒乓球与热水的能量关系导入,带领学生先理清了能量转移与能量转化的区别是,能量的形式有无变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进而探究了热能与机械能,机械能与电能,机械能与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学生不仅进行了动手体验,还在思辨总结的过程中促进了深度学习的产生,实证意识和辩证思维得到发展。
(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咸德花)
齐鲁大讲堂听课反思
电磁魅力浅浅尝 科学思维深深建
金秋十月,齐鲁科学大讲堂如约而至,今天听了彭月老师的《电磁铁》一课,深有启发和思考。
一、 大单元、大概念备课—以大见小
几年前,我也曾上过这节课,并且获得了当年的市级优课,当时的课题是《通电的线圈》,这部分内容分了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电磁铁的特性,第二节研究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和磁极方向的影响因素,以及制作电磁起重机等。从哪里划分一节课的内容不好确定,仅仅学习第一节内容,有点浅显,而留给下一堂课的内容稍显多,经过研讨,我们把上课的内容确定为:电磁铁的特性以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彭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也比教材中一节课的内容多,学习了电磁铁的特性以及影响电磁铁磁极方向的影响因素,效果非常好,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意犹未尽。由此,我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科学课是否必须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学习呢?是否可以调整学习的顺序和进行深度的拓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会经常进行调整,如根据季节、节气、天气进行调整上课顺序,比如与动物、植物有关的课,《养蚕》、《种辣椒》、《蚂蚁》等课都可以根据季节、节气进行调整,提前布置任务,课堂上进行学习和展示,效果更好;而如《太阳与影子》此类的课,可以根据天气进行调整,效果会更好一些;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够掌握的难度进行调整,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一单元后,可接着拓展完成四年级下册《水循环》一单元的知识目标,在四年级下册学习时,稍微进行回忆即可顺利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不错,若依照教材顺序,中间跨度长达一年半,衔接起来非常困难。虽然教材中尽力把每个单元都设置在了相对合适的位置,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需要教师灵活应用,“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那么,在每节课进行深度拓展,也考验了科学老师的智慧,如,本节课中彭月老师以电磁起重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在上本节课时,用的是“姜太公钓鱼”的小实验导入,同样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些新颖的小实验,会激发学生课后自己也做一个的欲望。这也正体现了大单元、大概念备课的必要性,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二、 关注科学思维的建立—求根问底
2022版科学课标中特别提出了科学思维目标,足以说明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非常重要,本节课中,彭月老师对学生对于电磁铁特点和电磁铁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的引导很到位,学生能够思考并探究出电磁铁磁极方向的改变可能会与电源正负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但是在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的时候,有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电磁铁翻转180度即可,此处引导学生再略加思考后再动手,我认为会逐步启发学生形成先思考方法再动手操作的习惯,对建立科学思维有一定的帮助,但我的想法未必正确,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同思考:小学科学学习中应该先动手再总结,还是先思考再动手?
三、 创新与细节的体现—见微知著
彭月老师在这节课当中用了很多创新性的材料,关注到了每个细节,如用电磁纯铁棒代替退火铁钉,一端缠绕白色纸胶带区分,红黑两套材料,带鳄鱼夹和开关的电池盒等,充分关注了材料的多元性和结构性,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也进行了一些材料方面的改进和尝试。制作电磁铁选取的材料有:大铁钉、网线内线、小垫圈、带开关的5号电池盒。大铁钉为长10厘米的型号,之前试过螺丝钉和钢钉等,相对来说螺丝钉效果要好一些,但是考虑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关于铁芯粗细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的猜测,为了给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提示和感受,还是用了大铁钉;使用网线内线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在尝试制作时,用了导线和漆包线效果都不尽人意,导线太软不好在大铁钉上固定,线圈容易滑动,而漆包线除了在使用前要把两头的漆层刮掉之外,很细比较容易断,与电源连接时也不容易操作,用网线内线则很好的解决了以上两种问题;用小垫圈是比较好计数的,而且不像大头针容易扎到手;电池盒的使用是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找到的最优解决方法,在初始时用了1号电池和电池盒以及开关,发现这些电池盒和开关也许是由于年代久远也许是使用不当,很多都接触不良,电池根本供不上电,而且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似乎5号电池的电力比1号电池更足一些,所以,经过多次对比和思考,决定购买一些带开关的5号电池盒,实验效果非常好。另外,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的、能充分验证自己猜想的材料供他们选择,如粗细不同的铁芯、长短不同的铁芯、粗细不同的导线、能够抽出和加上铁芯的线圈等。但我也在思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了弯路,没有试错的机会,对他们的成长是否真的有益?
以上是我的浅显思考,期待得到指导与意见,共同前行。
(张店区潘南小学北校区 靳彩霞)
转自:“张店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