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助力乡村教育——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送教下乡活动纪实
2022/10/17 15:02:28 阅读:563 发布者:
为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2022年10月14日,青岛市教科院初中物理教研员王㺸老师带领平度和李沧的两位初中物理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来到了平度市东北山区一个偏远的乡镇学校--旧店中学,开展了“送教下乡,助力乡村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由平度市初中物理教研员官玉芝老师主持,旧店中学的王洪彬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平度市初中物理教研员官玉芝老师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电流的测量》,本节课整体采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通过“高速列车——钢轨焊接”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电流的测量》,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厚植爱国主义教育;以“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类比温度的学习来学习电流的测量,在整堂课中起到了灯塔效应;
通过运用“蔡伦:缺点-优化探究模式”,对生活中的小电动机进行改造,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制作出电流表;通过由实际问题向科学问题的转化,引导学生探究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并运用此规则去测电流。官老师层层推进,娓娓道来,带领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将物理观念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本节课中官老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积分制,实施了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奖励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优异,超越自我的孩子,官老师将带来的书籍作为奖品,邀请王洪彬校长作为颁奖嘉宾,将书籍颁发给学生,在颁发奖品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分享的意义,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接下来,由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秘书、李沧区青岛第六十二中学的崔琳老师出示了一节《电阻》,本节课以青岛特色物理建模融合多样探究模式为指导,整体运用“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崔老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四个纬度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文化精髓。
整节课融合“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古代科学家方法、科学哲学和心理学效应等多样化探究模式建构课堂体系。课堂伊始,崔老师播放学生制作的有趣的实验视频,实验激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蔡加尼克效应:半途而废-再续前缘探究模式”“梅文鼎:实际问题-科学问题探究模式”“问题串-透镜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提出电阻这一概念,运用“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从学生已学的电流知识体系类比建构电阻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中,崔老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项目式活动,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层层推进,带领学生突破重难点。运用“唐慎微:分解-组合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运用“海恩法则:排除-剩余探究模式”,引导学生提炼并使用课堂实验中已生成的合作成果,不断优化过程并进行分组实验,实现学生思维和能力螺旋提升,在合作学习共创共享中,提升课堂品质,培养核心素养。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让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崔老师拓展介绍半导体和超导现象知识,设置了分层提高练习和分层作业。最后秉承“聚焦素养、培根铸魂”的初心,学生畅谈收获,老师评价激励,既渗透了中国文化精髓,又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和学习内驱力,实现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地。
两节课结束之后,青岛市教科院初中物理教研员王㺸老师对两位青岛名师的课做出精彩的点评,提出两节课的诸多亮点。王老师的评课内容如下:
两节课都很好地运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之“单重五环节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但各有其亮点,具体如下:
官玉芝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多样化探究模式”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的巨大作用。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管老师通过“方法-引领探究模式”教给学生华佗的“类比-模仿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华佗:类比-模仿探究模式”类比“温度及其测量”的完整学习过程,建构出本节课“电流及其测量”的完整的学习方案,该方案将本节课的高目标要求分解为一系列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小目标,充分体现了“吉格勒定理、布利斯定理、马拉松效应:高目标-分解探究模式”。然后,管老师通过“灯塔效应:灯塔-指引探究模式”,用学习方案作为引领,并同时将“蔡伦:缺点-优化(改进)探究模式”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学习方案中的所有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几种探究模式之外,管老师还运用了“蔡格尼克效应:半途而废-重续前缘探究模式”“梅文鼎:实际问题-科学问题探究模式”“成语:画龙-点睛探究模式”等共计十多种思维风格迥异的探究模式,由此不断启发乡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引领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成功!
崔琳老师的课,体现了青岛市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首先通过“热脑活动”启动学生思维、引起兴趣并形成暗示。然后通过真实问题的讨论形成研究项目——铜铁银作为导线材料的讨论;再将该项目变成一个学习任务——为何选择铜而不是铁作为导线材料?再将任务其变成一个探究活动——比较铜铁作为导线的效果,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方案,并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结论的得出,初步完成了项目任务,同时结合暗示(水流、道路问题)转换抽出隐含的科学问题——建构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在前面控制变量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派生出一个新研究任务——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学生猜想除了材料外还可能与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于是学生开始了新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得到了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的结论。进一步结合前面研究的与材料的关系,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此得寸进尺,进一步探讨如何研究材料的导电性能。显然,应该是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电阻大小比较,由此引出电阻率的定性初步概念,并对各种常见材料进行导电性能高低的排序,从而完整解决了前面的项目问题(铜铁银作为导线的讨论),并进一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发现”了半导体……
总之,这两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四层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心理学效应等诸多探究模式在课堂中灵活应用与转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物理学科的融合让物理课堂更加地熠熠生辉。
老师们一边认真聆听王老师的评课,一边做着笔记。
最后王洪彬校长做了总结性发言,感谢青岛教科院不远千里来送课,同时提出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和帮扶作用,为乡镇基层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平台,老师们也将以此为契机,砥志研思,钩深索隐,最终能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平度旧店中学
李沧区初中物理学科
平度市初中物理学科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
2022.10.16
转自:“青岛市初中物理微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