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实录|具化景物特征 ,抒发心中情意

2022/10/17 14:22:35  阅读:166 发布者:

具化景物特征

抒发心中情意

执教/曹   荣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二中学教师

点评/李浩文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配套教材: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课文,确定了“具化景物特征,抒心中情意”的写作主题]

一、图文激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让我们看一张

,看看上面画了什么?

(屏显图画1

生(齐):画的牛,不,是斗牛。

(屏显图画2

师:这也是一张斗牛图,对比第一幅,你觉得哪一幅图画得更好?

生:第一幅图,它的笔法简约,笔力遒劲,有水墨画的意境。

生:第二幅图,它把牛在搏斗时,一只牛节节败退、准备后退撤离,一只牛乘胜攻击、咄咄逼人的画面感刻画得更好。

师:看来两幅图都有各自的优点。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两幅图虽然都是斗牛图,但是牛的一个部位,刻画的却是截然不同。究竟是哪一个部位呢?

生:是牛的尾巴。一个扬起,一个夹在了大腿中间。

师:大家的观察非常仔细。其实斗牛时,牛为了汲取力量,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中间。第二图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画牛圣手”戴嵩。他就曾因画错了斗牛时牛尾的特征,遭到后世乃至乾隆皇帝的调侃,成为自己绘画生涯的一段黑历史。写景和绘画一样,再高超的技法也要建立在抓住景物特征的基础上。今天就让我们从写景文章切入,看看在写景前,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

(点拨:统编版八上第三单元由一组短小精美的古代写景散文和诗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单元人文主题。第四单元也有写景抒情的散文,如《白杨礼赞》。曹荣老师捕捉到了这两个单元的“显性”要点——写景要抓住特征,整合出了一个聚焦的、核心的、高度概括的、可以广泛迁移的大概念——“具化景物特征,抒发心中情意”。“图文激趣”环节,图与文互参,生动、新颖、有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将图与文表达上的共性——抓住景物特征,变成了本节课的起始点,直接关联了本节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二、抓住景物特征

(一)山峰描写的共性与个性

师: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山川之美”,我们重温一下《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这三句话,请大家概括一下,它们写出了山怎样的共性特征?

(屏显)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吴均《与朱元思书》

生:山的共性特征是高峻。

师:虽然写景的方法不一,但是都指向了山峰高峻的共性特征。朗读下列三处句子,说一说增加一句描写后,写出了山怎样不同的特征。

(屏显增加后的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连绵。

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山的色彩,是五色斑斓的山色。

生:“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出了山有活力的特征。

师:这是山势。如果山的高峻是共性特征,那后面的三个特征可以叫作什么特征呢?

生:个性特征。

 师:为什么写了山的共性特征以后还要写个性特征?

生:为了区别于其他的山。

师:谁能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

生:抓住景物特征需要在共性特征中突出景物的个性特征。

(教师板书学生的归纳)

(点拨:同样是山,却各有个性。教师很好地整合、运用了教材中富有表现力的写景语句,并用共性特征把它们收归在一处,让学生自己发现山的丰富个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辨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学生作文中平面化、概念化的景物特征表达。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这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思考探究”中,都设计了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思考题。它们分别是:《三峡》,说说作者笔下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与朱元思书》,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唐诗五首》,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

(二)水流描写的不同样貌

(屏显)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师:山和水是山川之美的重要组成。我们再来看看三处关于水的描写各自呈现了水怎样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生:从第1句中,我读出了夏水的湍急。

生:从第2句中,我读出了春、冬之水的清澈和灵动。

生:从第3句中,我读出了水的一望无际和辽阔无垠。

 师:看来同样是水,特征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生:第12句描写的虽然都是三峡的水,但是季节不一样,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生:第3句写的不是三峡的水,是荆门的水,是平原的水。地点不一样,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师:可见,抓住景物特征需要怎么去捕捉呢?

生:依据特定的时空去捕捉事物特点。(教师板书学生的归纳)

(点拨:这一环节,曹老师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很难写出特定时空、特定地点的景物特征。于是,曹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三处关于水的描写各自呈现了水怎样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她由此引导学生明白“不同时空和地点的水具有不同的特征”。)

(三)猿猴描写的意图讨论

师:第三单元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丰富精彩的山水图景,还提到了一种动物,那就是猿猴。下面请大家判断一下,括号内选择哪一个句子填空更为合适?

(屏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_______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B.晓雾将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生:选第一个,格式工整。

师:能从景物的特征分析一下选A的原因吗?

生:第一个猿猴乱鸣叫,第二个猿声悲凉。选A是因为整体要展现景色的美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那“乱”怎么翻译,才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美丽和作者对它的喜爱呢?

生:随意、自由自在地叫。

师:很好。那猿声的凄凉是为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凄凉、落寞。

师:猿猴的特点很多,抓特征的时候,不用把每个特征都写下来,而是要根据景物来选择恰切的能表达情感的特征。

生:根据情感。

生:根据中心思想。

师: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取舍景物特征。(教师板书学生的归纳)上面三个板块,我们总结了三个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

(屏显)

如何抓住景物特征:

1.抓住景物特征需要在共性中突出个性。

2.抓住景物特征需要在特定的时空中捕捉。

3.抓住景物特征需要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取舍。

(点拨:同样是猿猴,因表达需要的不同,作者选取的特征也不同。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曹老师将写作技巧的探讨建立在对文本主旨、情感的深入理解之上,这样使理解有了依归。如实录中,曹老师引导学生站在写作意图的角度理解“乱”字的含义,这进一步丰富、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之,本环节,曹老师善于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并将着力点放在“以读促写”上,即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写作指导的元素,然后组织与写作相关的教学活动。)

三、如何表现景物特征

师:通过上一个环节,我们学习了几种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那么之后又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展示出来呢?从《白杨礼赞》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二。

(屏显《白杨礼赞》片段和课前预习表格)

课前预习表格

片段: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的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生:白杨树的共性特点是笔直的,文中抓住了西北黄土高原上百折不挠的特征。

师: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1941年抗日进入相持阶段。选段的16句话也是百折不挠的特征吗?百折不挠是什么意思?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一直不屈服。

师:16句白杨树遇到困难了吗?

生:没有,16句是外形的描写。

师:对,所以找哪一个词更加准确呢?

生:力争上游。

师:那选文是如何表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征的?  

生:从干、枝、叶、皮四个角度来写的。

师:能说说干、枝、叶、皮的具体特点吗?

生:白杨树的干是笔直的,枝是向上靠拢的,叶子是向上的,皮是光滑的。

师:这四个特征运用了什么方法展现?

生:写干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把它的干说成是人工加工过的一样。写枝的时候也运用了比喻。

师:为什么要用比喻呢?

生:形象生动,把特征具体化了。

师:这四句话还运用了别的方法吗?比如“它的皮是光滑的”和其他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生:调动了触觉,这是一处多感官写景。

师:干、枝、叶、皮,我们可以称作是白杨树的外在特征。那剩下的句子是在写白杨树的什么特征呢?

生:内在特征,那还运用了内外结合的方法。

师:很好。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选段怎样展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征呢?生:运用多种写景的方法,多角度具体化展现景物的特征。

师:除了上述方法外,我们在第三单元中还学习到了其他写景的方法。我们看一下总结。

(屏显多角度具体化写景的方法)

1.多感官写景:晓雾将歇,猿猴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时空转换写景:晓雾将歇,猿猴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3.俯仰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远近结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动静结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7.虚实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从整体到局部:剧哉海边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

(点拨:此环节由“怎么抓特征”到“怎么展现特征”,继续使用了上一环节的分析框架,继续实践跟着教材学写作的思路。)

师:我们把思路再次回到《白杨礼赞》上,茅盾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描写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征,会表达心中怎样的情意呢?

生:对白杨树的赞美。

生:对像白杨树一样力争上游的人的赞美。

 生:结合背景,应该是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抗日军民。

 师:我们完善表格内容后,总结一下这个片段是如何展现景物特征的。

(屏显)

方法:多角度具体化展现景物特征,指向心中情意。

师:不仅要运用写作的方法,多角度具体化展现景物特征,还要和心中的情意保持一致性。

(点拨:借古文教写作,是余映潮老师常用的方法。曹老师从第三单元古代写景名篇中发现、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了第四单元的《白杨礼赞》中。这样做,一方面旨在强化所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学生,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小结环节,将第三、第四单元中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梳理的角度是“多角度具体化”。这样处理使写作的能力训练点简明而突出,学生容易集中精力攻其一点,获得“学以致用”之感。)

四、课堂练笔

师:正值深秋,我们会发现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落叶。咱们就应景一点,请结合今天所学,以“落叶”为题,写一个小片段。具体要求如下:

(屏显)

结合今天所学,请以“落叶”为题,写一个小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特征,抒发心中情意,字数约为100-150字。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自然想到哪个季节,哪个地点的落叶呢?

生:秋季的马路上。

生:秋天,校园里。

师:下面让我们观看一组关于落叶的照片,或许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分别显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动态的树叶照片,此处不做展示)

师:关于这些照片,你能发现落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落叶的季节不同。

生:落叶的晨昏有变化。

生:有的落叶是正在空中旋转,有的是静态的,已坠落在地面上。

生:我还发现落叶最终的归属不同。

师:很有趣!可见不同的季节,不同空间展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抒发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试想我如果写的是冬天风雪下的落叶,会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生:冬天的落叶……(一时回答不上来)

师:落叶为什么会残存在冬天呢?

生:哦,可以写它的顽强抗争精神,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赞美。

师:很好,落叶这样的经历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生沉默不语)落叶本该秋天就凋谢,可是它偏偏要顽强抗争,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生命的顽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仍要抗争自己的命运。

师:这个构思很好。还有别的构思吗?接下来大家再尝试一下,并把自己的构思填写在对应的表格内。

生:我挑选的景物是秋天迎风飞舞的枫叶,它的个性特点是美丽、张扬。我要表达的情感是对它的赞美。

师:你会从哪些角度展现枫叶的美丽呢?

生:从枫叶的颜色、形状、飞舞的状态。

师:枫叶在秋天也要保持美丽的姿态,这给你怎样的感悟?

生:“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即使到了生命的终结,也要绽放自己的价值。

师:多么美好的画面感!老师迫不及待想看看大家的作品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随堂完成写作吧!

(点拨:几组落叶照片的呈现与分析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重点从共性与个性、时空变化、情感主旨上对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为后面的随堂写作做好了准备。)

(屏显学生作品)

秋天,银杏叶摇摇欲坠,那是走向结尾的末班车。每片银杏叶,如翩翩起舞的小蝴蝶,摇曳着翅膀,在空中飘荡。一阵风吹,几十只蝴蝶齐下,金色的彩带飘落满地,一波又是一波。一片叶子不一会儿从树梢上跳下来,在半空中好似吕伟一般,先来个向前翻腾一周半,再来个空中转体三周,在黄昏的阳光的映衬下完美落地,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每片叶子都在这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光彩、美丽,令人赞叹不已。它们的一生很短,从抽芽到长出再到落下,只有短短一年,它们面对死亡没有恐惧,而是想在最后一跃上展现出最好、最美、最有活力的自己。

 师: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关于如何描写景物的特征,评价一下这个片段。

生:我觉得她写得很好,抓住了银杏树叶子的形状,飞舞的样子。

师:你能说说她笔下的银杏有什么特点吗?

生:生命走向了终结。

生:银杏树的形态美,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它比作翩翩起舞的蝴蝶。

生:银杏树飞舞的形态美,像金色的彩带。

师:还有补充的部分吗?

生:还写到了它在空中翻腾的姿态美。

师:很好,这个片段抓住了银杏树生命走向终结的共性特征,还从它的外形、飞舞的形态、翻腾的姿态三个角度,写出了它的个性特征。这个个性特征可以用原文的哪一个词语概括呢?

生:唯美。

师:很好,这个片段多角度、具体化地展现了秋天银杏树在空中的唯美。那么这个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意呢?

生:最后一句。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展现最好、最美、最有活力的自己。

师:当然这个片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在描写银杏落叶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写景的顺序,会让写景的层次更加清晰。请大家课下利用今天所学完善自己的片段。谢谢大家的配合,下课。

(点拨:跟着教材学写作,既能从中提炼写作方法,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阅读是输入,是内;写作是输出,是外。内外兼修的实质是以教材为例建构写作支架,为写作铺路搭桥。曹老师的课以“具化景物特征,抒发心中情意”为课题,努力使学生在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基础上,学会多角度具体化展现景物特征,抒发心中的情意。这节课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即“学方法,用方法”。在“学方法”部分细化出了“如何抓特征”“怎样表现特征”,在“用方法”部分通过“学生写作”“互动反馈”强化“一课一得”。曹老师讲的方法来自教材,方法指导贴近学情,重视实际操作,为学生赋予了写作的能力与能量。)

(该文刊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210月)

转自: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