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师工作室|对话——思维写作教学的理想途径

2022/10/17 14:21:21  阅读:140 发布者:

陈剑泉语文名师工作室

对话——思维写作教学的

理想途径

主持人语

写作的本质是“对话”,因为写出来的文本是要给人看的,即使是具有隐秘性的日记,也是为了给将来的自己看的,否则写作就失去了意义。给人看,就必然会与所看的人产生思维碰撞,这种思维碰撞就是“对话”。要想写出好的文本,就应该掌握这种“对话”能力,即掌握思维碰撞的能力。一般来说,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也只有在对话中才能掌握对话能力。因此,我们张扬对话写作教学,摒弃传统的独语写作教学。

——成都 陈剑泉

“对话写作思维教学”理论概述

提倡对话写作教学

摒弃独语写作教学

◎陈剑泉

·

关于写作教学、写作指导的书很多,对写作教学进行探索的研究也不少,但很难见实效。即使是某些专家所获得并且已经验证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常常也不具有普适性。专家自己讲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顺风顺水,学生学起来有板有眼,教师观摩时频频颔首,但让另一位普通教师把这样的写作课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则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回事,根本达不到所期待的结果。专家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是具有专家特色的,带有专家自身的修养气质。其实,很多写作教学模式并没有弄明白文本形成的思维过程,把专家授课时的很多重要的写作思维过程的引导给忽略了,只把浮在表面的操作环节概括出来,所以专家一用就灵,普通教师一用失灵。真正有效的写作教学研究,核心不是对写作成品的研究,也不是对写作动力情境的设置,而是对写作过程的思维开发。即写作教学要由结果走向过程,要由前台走向背后,要真正开发写作过程所需要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因此,写作教学就要摒弃传统的独语写作教学方式,走向与创新思维培养相适应的对话写作教学之路。

一、摒弃独语写作教学

所谓独语写作,指的是不给读者阅读而进行的写作,或是只给任课教师看的写作。这种写作实际上是学生自说自话,与他人无关,因此我们称之为独语写作。以这种独语写作为理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可称之为独语写作教学。

(一)独语写作的特点

首先,不管读者需求。由于写出来的成品除了任课教师看外,不给任何人看,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考虑任课教师的要求,对于其他社会读者的兴趣爱好、时代特点、思想品位等方面一概不管。

其次,不管写出来的文本应发挥的作用。既然不是给他人看的,那么写出来的文本成品既不用来让别人明白某种道理,也不用来让别人的情感得到熏陶,更不是用来让别人了解事件的真相或某个操作的流程,这样一来,学生写作就具有随意性,并不追求文本内容的功能及文本形式的流畅和美感。

最后,没有写作动力。独语写作模式之下,学生除了任课教师外不需要从读者那里得到任何评价。写得再好,不会多一个人的点赞;写得再差,也不会多一个人站出来批评。而对任课教师短短的几句评语,学生早已习惯,作文本发下来看完评语就搁置一边。这样一来,学生写作就没有成就感,只是把写作当成一次作业而已,更遑论对写作有什么兴趣了。

(二)独语写作教学的特点

第一,重成品教学,不重过程教学。独语写作模式下,学生写出来的成品,除了给教师看,并不给其他读者看,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把评卷教师的喜好作为评判好作文的标准。评卷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篇作文的分数确定下来,就要求学生在字迹、结构、辞藻、切题等方面一看就清楚、明白。很多教师常常对考场上的满分作文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按照满分作文的套路去模仿和写作。这就好比让学生品尝了一盘好菜,就认为学生能做出这道菜了一样,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第二,重情境教学,不重思维教学。独语写作教学,只关注学生能不能写得出来,不管学生写出来的文本成品能否让读者满意。所以,有的教师在作文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写得出来,有东西可写,常常挖空心思设置一些情境,如提供一幅感人的画面,或诵读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或观看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然后就叫学生写文章。有点创意的教师,会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师生一起讨论、争辩或表演,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再让学生写文章。这种作文教学,学生写作的动力有了,有东西可写,也能写出一些较好的作文了,可是一旦离开了情境设置,离开了活动体验,写作动力就消失了,也无内容可写了。其根本原因,就是作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第三,重模仿教学,不重主体建构。独语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而是让学生能写出合乎评卷教师喜好的文章,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这样一来,模仿教学就成了教师的家常课,学生写出来的文本千篇一律,失去了创新性,也失去了独特的心灵个性。其实,要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特点,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学生的人格心灵建构必不可少,只有人格健全、心灵丰富的人,才能真正写出独抒性灵的文章,才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而这一点恰恰被很多教师忽略了。

二、提倡对话写作教学

所谓对话写作,指的是为了交际而进行的写作。学生写出来的成品是为了给一定的读者群体看的,而不是专门给评卷教师或任课教师看的,即使写的是具有隐私性的日记,也是为了给将来的自己看的。为了交际而写出来的成品,总是希望有一定的作用,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话写作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在写作时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常常要了解潜在读者的兴趣、爱好、需求。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作者不断改变自己的写作策略,甚至不断加强自己在某方面的修养,以期能与相应的潜在读者在同一个层次上顺利展开对话。

独语写作是为了写作而进行的写作,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写作,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的写作,为了获得高分而进行的写作。对话写作,则是为了影响他人而进行的写作,为了将来的自己而进行的写作,为了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写作,为了感情抒发而进行的写作,为了修养水平提高而进行的写作。

所以,独语写作是被动写作,对话写作是主动写作;独语写作是应试写作,对话写作是素质写作;独语写作是模仿写作,对话写作是心灵写作。以这种对话写作为理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我们称之为对话写作教学。

(一)对话写作的特点

首先,写作要受到读者制约。对话写作的目的,是要对一定的潜在读者群体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必然要把某一类人假定为自己文本的读者,在思想观念中,学生首先要了解这类读者的需求,然后才能写出让假定读者能够接受的文章来。所以,对话写作必然要受到潜在读者的制约。

其次,写出来的文本要发挥一定作用。对话写作不同于独语写作,独语写作模式下写出来的文本一般不要求对他人有什么影响,而对话写作模式下写出来的文本,是专门给他人看的,文本成品是要发挥一定的作用的,要么使他人明白道理,要么在情感上感染他人,要么使他人了解某种操作的环节或步骤行为,等等。

最后,写者主观能动性强。对话写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或接受自己的感情,或让别人了解某种工序、流程等,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必然要主动与假想的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潜在读者的立场与写作者自己进行对话。所以对话写作是一种主动写作,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对话写作教学的特点

第一,重视过程教学。对话写作教学不同于独语写作教学,独语写作教学只需要学生写出能让评卷教师或任课教师满意的文本就行,教师常常把考场上的高分作文作为蓝本来让学生模仿,而对话写作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与假想的读者就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对话,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所以,对话写作教学是由文本成品教学转向文本形成过程的教学,文本成品的教学已不再是对话写作教学的核心,充其量是为了让学生建构起能让读者乐于接受的好的文本样式而已,教学的重心已落在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之中。

第二,重视想象力与思辨力开发。对话写作时,学生首先要想象出一定的读者,其次要与“读者”建构一定的对话情境,有时还要与“读者”进行辩论。所以对话写作教学极为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的开发和训练。因为如何说服读者,如何迁就读者,如何调动读者,如何感染读者,如何让读者明白等,都是要借助想象和思辨才能完成的。写作教学就是想方设法使学生具备这些想象力和思辨力。

第三,重视主体建构。一般来说,同层次修养的人能相互交流,但双方提高的可能性不大;高层次修养的人主动与低层次修养的人交流,低层次修养的人提高比较大;低层次修养的人主动与高层次修养的人交流,交流常常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只有高层次修养的人主动与他人交流,才能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并使交流正常进行下去,且使交流对象的修养水平提高。对话写作,实际上是学生主动与潜在读者进行交流,为了掌握交流的主动权,为了使潜在读者的修养水平提高,学生就必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所以对话写作教学,不仅仅要在写作过程上下功夫,同时还着力于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建构,引导学生人格健全起来,心灵丰富起来。

三、“对话写作教学”举例

下面分享一堂对话写作教学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对话写作教学对写作思维的提升作用。

教学环节概述:

辩护之道探索

——“表态式”议论文的写作思维训练

第一环节:理解什么是“表态式”议论文

第二环节:通过对《两小儿辩日》的讨论,完成下表——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立论的依据要符合事实,判断标准是具有科学性或权威性。

第三环节: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总结出“表态式”议论文写作思维环节,即鲜明表态——事实依据——判断标准——标准论证——得出结论。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出“表态式”议论文需要做到——

表态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依据要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标准要权威,不能个人标准;论证要有力,不能蜻蜓点水;结论要自然,不能无中生有。

第五环节:“表态式”议论文写作实践

(该文刊发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87&8期)

这个教学案例是典型的对话写作教学。

第一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表态式”议论文的概念,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与“对话写作”关系不大。

第二环节,以对话的形式引导读者(学生)与《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对话,与《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思辨,得出结论:写议论文时,作者要说服读者,就要做到“立论的依据要符合事实,判断标准是具有科学性或权威性”。这一环节是学生以读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与文本的作者对话,从而总结出自己写作也应该与潜在的读者对话的结论。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写议论文要让潜在的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自己写出的文章就应该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读者乐于接受的逻辑思路:“鲜明表态——事实依据——判断标准——标准论证——得出结论。”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与潜在的读者对话,要让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除了逻辑上说得通以外,还要做到观点的鲜明性、论据的确凿性、标准的权威性、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因果性等。第五环节,学生运用对话写作的原理进行对话写作实践。

“表态式”议论文,重在辩护,在辩论的过程中维护自己的观点。与谁辩论?当然是与潜在的读者辩论。进行对话写作实践时,作者要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充分对话,要考虑到潜在的读者对自己的论述会在哪些方面有质疑,会怎样质疑。那么作者在写文章时就要思考读者为什么会质疑,该怎样消除读者的质疑。尽管读者并没有直接和作者面对面交流,但只要文章公开给别人看,那么潜在的读者总是存在的,作者与潜在读者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积极探索对话写作教学,并使学生掌握与潜在读者对话的思维能力。

记叙文的对话写作教学探索

以对话突围

记叙文写作教学困境

◎梁 萍

记叙文是学生写作的常见文体,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会学习记叙文的写作。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高中生写作的记叙文中也难有打动人心的佳作。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叙逻辑不清;二是事件情节不典型;三是情感单一,难以打动人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对话写作教学模式解决。

所谓对话写作教学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思维;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前了解潜在读者的兴趣、爱好、需求,在写作时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沟通、交流,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写作策略,甚至不断加强自己在某方面的修养,以期能与相应的潜在读者在同一个层次上顺利展开对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总是准备给人家读的,所以非为读者着想不可。读者乐意读的正是咱们的了解和感受……咱们不妨站在读者的地位问一问自己: 如果自己是读者,对自己正要写的那篇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是不是有一些好处?如果是的,写起来更可以保证错不到哪儿去。”优秀的作者心中一定总装着读者,总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即培养学生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自己写作的意识。学生主动与潜在读者进行交流,为了掌握交流的主动权,为了使潜在读者的修养水平提高,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如此,学生的思维水平便进入了螺旋上升的良性发展状态。如《陈情表》中,为了达到说服晋武帝的目的,作者李密是站在读者晋武帝的角度,从情和理两个方面展开写作的。

一、通过对话梳理写作逻辑

之所以记叙不清,是因为学生未梳理出清晰的逻辑。逻辑包括自然(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学生的作文既要符合自然逻辑,即时间、空间、生活逻辑,又要符合情感逻辑,如知恩图报、有仇必报等。

如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记叙事件?我们可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逻辑,即边写边问相关的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比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听到“我”答应去看菊花后的反应,如果用一句话写就是:她很高兴。可是作者写的是: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史铁生为何要这样写呢?设想一下他创作时的过程,他一定会问自己:母亲高兴时的样子具体是怎样的?动作怎样?神态怎样?会说什么话?

二、通过对话明确写作主题

尽管好多学生能清晰地叙述事件,但提到作文,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选材,最后只能东拉西扯,导致主题涣散。提炼主题离不开思维,培养提炼主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对话写作教学就是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我们可以对话的方式思考:表达什么主题的文章是读者喜欢阅读的呢?答案可能是:体现时代特点,充满时代气息,弘扬正能量,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精神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文章。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文章引领着、塑造着人们的精神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对材料做深入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思想。图示:

例如,苏洵《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就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提出来的。从历史角度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时期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六国的破灭顺应了当时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苏洵把读者对象定为当时的朝廷大员及有志之士,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其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苏洵正是与时代对话,才不惜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以达到劝谏统治者的目的,也成就了一篇千古流芳的作品。这篇文章并没有因为苏洵在作品中对六国失败历史的片面归因而被人们诟病。

当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真、善、美,通过写作提升自我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甚至还影响着身边的家人及师友,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

三、通过对话选择典型材料

学生在写作时所选择的材料也有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随意性较强,记流水账,想到什么写什么;二是喜欢去写“大事件”,缺乏对事件的深度认识,泛泛而谈;三是在对所选材料进行叙述描写时不能抓住重点,铺垫很多,关键细节却一笔带过,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

首先,要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思考: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能明确:文章的材料要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因此我们在写作之前要明确作文的意图,中心是什么,不能盲目落笔,选材要能够突出中心思想,而且这个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其他材料所表现的东西。

其次,要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思考:围绕主题选择的典型材料有哪些特征?

例如学科网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作文专题《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教学设计就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材。设计者为《因为有了你》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陈旧而平实,一则新颖而细腻,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对话,最后得出结论:选材应选“富有新意、新颖”的,才能给人审美的愉悦,给人全新的感受。接着教师又为《走在路上》提供了两则材料,同样通过对话的方式,得出选材的又一条原则:选材应选“焦点集中”的,把一个细节剪辑加工,聚焦放大,它们就会变得灵动而美丽,鲜明而丰厚;选“点”,不要选“线”“面”。最后,教师为《慢下来的时光》提供了两则材料,通过对话得出了第三条选材的原则:选材应选能“引人深思”的,材料中的立意要深刻,深刻的材料不仅能带给人思索,还能给人强烈的震撼。

上述教学设计,被很多教师采用。其成功之处便是利用对话,营造认知情境。通过上述对话,学生明确了写作时要对材料进行细心的鉴别和精心的组织:选择富有新意的材料,选择焦点集中的材料,选择小巧情真的材料,选择引人深思的材料。

四、通过对话扩大学生视野

事实上,可能很多学生会说:“还选择材料呢,我压根儿就没有材料可写!”所以写作时只能东拼西凑,凑字数而已。寻其根源,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世界本来就很简单。其实丰富的阅历既可以直接获得,又可以间接获得。间接经验的获得途径有很多,比如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中获得,而最快捷和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书籍。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读万卷书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写作教学绝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它一定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勾连,联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阅读教学,可以说读与写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往往读书有方的人,写作也不会逊色;而善于写作的人,一定是爱好读书的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或者说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在丰富、多层次的对话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们可以旁批的形式与文本对话: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喜形于色),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戏弄之),左右皆呼万岁(以为得计)。相如视(细心观察)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理由合理,触动秦王心思),请指示(机智)王。”王授璧(秦王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果然上当),相如因持璧却立(动作连续,迅速),倚柱(大约早就选好位置,早有准备),怒发上冲冠(内心应该沉着冷静之至也),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向秦王表明赵君臣早有顾虑,早有准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布衣之低贱言诚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表明赵国有意求和)。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赵国敬重在前)。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秦国轻佻在后)。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讲明缘由)。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表明决心,震慑秦王)!”

经过这番与文本的对话,估计学生自己便如亲临现场一般,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主角——蔺相如,从中收获到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肯定是丰富的。若是持之以恒,学生的情感怎能不丰富起来,视野怎能不开阔起来?

总之,要让学生的记叙文有所突破,就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记叙文的逻辑、主题、材料、情感等问题想通、想透,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而调动思维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对话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与生活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潜在的读者对话,甚至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来突破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高分文本的对话写作教学探索

聚焦对话写作

应对高考作文

◎唐文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书面表达”和“交流”都需要与一定的对象进行对话,因为“表达”要给人看,“交流”要与人互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也需要对话,“认识世界”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常常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认识自我”实际上是自我反思,本质上是“自我”不同观点的交锋,自我交锋也是一种无声的“对话”。可见在写作中,对话必不可少,只有对话能力强的学生,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写作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通过对话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把这种写作教学称为对话写作教学,即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在现今的高考写作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能力。

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对话写作教学

我们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来探索写作时该如何进行对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引导学生与命题材料进行深层对话

所谓与命题材料的对话,就是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当作对话的主体,即把材料作为一个对话对象,其提供的信息便是“材料”所发表的言论。作为读者的学生,就要充分理解材料的表达意图是什么。

首先,与材料的表达形式进行深层对话。一般来说,论述性材料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常常用一句简短且具有概括性的话语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然后辅以具体的例子加以解释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结束时,常用句号作为标识。根据这一原理引导学生与材料展开对话,学生就会很容易判断出,上述试题中,第一处句号前的信息才是材料要表达的观点,即材料的观点为“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后面的内容只是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个观点。

其次,与材料中的关键词(短语或句子)展开深层对话。对于论述性材料,其意图一般出现在表达观点的概括性句子中,而充分体现、强调核心意图的关键词(短语或句子)也就常常出现在观点句中。上述试题中体现核心意图的关键词、短语就有“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学生(读者)在阅读时就应抓住这些关键词、短语,充分理解材料的核心意图。上述试题材料意在通过这些关键词、短语告诉读者:对理想的追求,要考虑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要采用综合思维,不能将这些因素割裂开来,同时还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些关系清晰地表述出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与命题材料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才能真正把握材料的真实意图,从而抓住材料的本质。目前,很多学生恰恰缺少了这种深层次的对话,常常抓住材料的细枝末节加以发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很容易出现偏题的现象。

(二)引导学生与命题者展开深层对话

一般来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在提供一则材料之后,紧接着有一段简短的议论或者问题并提出一些写作要求。这些简短的议论或者问题以及写作要求,便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学生(读者)与命题者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充分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当然,我们无法与命题者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但可以通过命题者对命题材料所提供信息的态度以及提出的写作要求来获得命题者希望读者写什么,怎样写等信息。比如上述试题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这实际上是命题者对材料的态度,是对材料价值的充分肯定。命题者已认定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应该受到启示,尤其是受到材料的核心意图的启示,即受到“对理想的追求,要考虑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要采用综合思维,不能将这些因素割裂开来,同时还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些关系清晰地表述出来”的启示,那么学生(读者)在写作时就应该顺着命题者的意图,紧密结合材料的核心意图来构思。“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则是命题者的写作要求,学生写作时应结合自身发展,从第一人称视角来思考对理想的追求最为合适。

二、与文本及读者进行对话来获得对话写作的能力

由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对话写作教学方法可知,学生写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与命题材料的对话能力。与命题者的对话能力,在具体写作时,还涉及是否掌握了与潜在读者的对话能力。那么如何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对话能力呢?方法之一,便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读者进行对话来获得对话写作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培养

对话写作能力,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学生与“命题材料”“命题者”对话外,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对话模式,即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里的文本可以是学生自我创作的文本,也可以是他人写作的以供学习借鉴的文本。

首先,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与自我创作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这一深层对话,学生会更好地审读命题材料,反思自己对命题材料的理解,从而明确自己文章立意的方向是否存在偏差;通过这一深层对话过程,学生能更好地审视材料给出的情境和布置的任务,反思自己文章的切入点及着力点是否恰当,同时还能在与自己文章的深层对话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素材的运用是否恰当,论述的语言是否严谨,行文说理是否有逻辑……这些都将是学生与自我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后的收获。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更好地沉浸到自己的文本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与其他创作者的文本进行对话。这一深层次的对话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弥补缺漏,增益见识,既是学生广泛的借鉴过程,也是其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好写作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展示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或是提供典型的病例文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让学生在与其他写作主体的“文本”对话所带来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反思自己的作品,明辨写作得失。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读者”展开对话

在写作对话教学中,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积极倡导写作主体与“读者”进行深层对话。

这一写作教学的具体教学模式如下:在教学中,教师先充分引导一部分学生深层阅读命题材料、理解命题情境、布置任务及命题意图……在这一基础上,让另一部分学生充当读者,甚至充当教者与写作主体展开深层对话。具体而言,就是借助其他读者的不同视角,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写作素养,来对文本进行评价鉴赏。

评价鉴赏的具体内容如下:文章的标题是否具有深刻且鲜明的指向性和表现力;文章的立论是否准确、鲜明、深刻;行文的思路是否清晰、合理、具有逻辑性;素材的选用是否恰当、简明、有说服力;论述的过程是否严谨、有条理;行文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文章的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取向……

借助“读者”对写作主体的文章进行评价鉴赏,指出其文章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是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更为高阶的深层对话模式。它是建立在“写作主体”及“读者”,尤其是“读者”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能熟练运用写作技巧、并且具备良好的评价鉴赏能力和综合写作素养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是否具备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的有效考量。相信通过“读者”与“写作主体”的思维碰撞和深层对话,必将极大地促进写作主体全方位地反思自己的创作,收获更丰富的写作经验,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深层对话助力。

三、与“自我”深层对话来不断提升对话写作水平

对话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作用于写作主体,即自我的写作实践。教师通过深化对话写作教学,最终让师生在互相倾听、互相理解、沟通与交流中发展自我话语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能够更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对话写作教学最终要将着眼点聚集于写作主体与“自我”的对话上,以期实现写作能力的突破和写作素养的提升。这一阶段是对前面几个阶段对话能力的整合、迁移和运用,写作主体在深层参与这种以尊重、信任、平等、合作为前提的对话实践中,通过与“命题材料”“命题者”“文本”“读者”的深层对话,再借助“读者”评价鉴赏的相应角度,深入地审视并反思自己的文章,且全方位地修改并完善自己的创作,最终达成在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理解中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热情和原动力,在平等、自由的表达与交流中个性化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实现自我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提升这一终极目标,使写作教学成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生命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全成长和终生发展。

(该文刊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23月)

转自: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