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芳老师——如何下功夫做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
2022/9/20 18:21:24 阅读:281 发布者:
北京师范大学周序教授为我们讲座,探讨双减政策下的教学改变,老师言语幽默风趣,各种段子、“梗”信手拈来,从某方面恰好说明了老师所提倡的——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手段之一,是脑子里至少库存100个动人的故事、100个幽默的笑话。关于“100”的库存我愿意也把它当成一个“梗”,但另一方面也给了我启发——作为小学老师,如果你会讲故事,而且有一个“故事库”,那你肯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善于讲故事的老师,一定是有魅力、有爱心的老师,善于讲数学故事的数学老师,一定是智慧的、用心的老师,一个有故事的课堂,一定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讲故事的意义所在。简单地说,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想象力、推理能力,可以使道理形象生动、印象恒久深刻,可以融洽师生关系……种种妙用不一而足。
当我们明确了讲故事的意义,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素材甄选——两个字概括曰“适合”:内容上应当适应教材、教学,呈现方式上适应学生;另两个字概括曰“有趣”:内容是既有“理趣”又有“智趣”,能讲道理展现得形象生动,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能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些“情趣”,情节上、情境上不仅能吸引学生也做到逻辑合理,情感上让孩子们喜欢,能带来正面的、向上的情绪体验。满足这些要求的好故事从哪里来呢?根据经验,来源通常有三:
一是从数学史中寻找好故事。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数学相关的无数好故事纷纷上演。田忌赛马、曹冲称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刘徽割圆、杨辉三角,闪耀着璀璨智慧光芒的史实让我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高斯求和,朴素中见高雅,妙不可言;哥德巴赫猜想,引无数数学爱好者竞折腰;人类在数学探索的路上永不止步,理性的、批判的、永远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并不因为失败和挫折而气馁的毅力,在这些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故事,将成为涵养孩子们精神和品格的不竭源泉。
二是从绘本中寻找好的故事。数学绘本蕴含着诸如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等丰富的资源,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学习层次,是很理想的故事素材。好的绘本情节完整且生动活泼、具有逻辑,如《阳阳数鸡蛋》中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就很适合“九加几”这一内容的教学,“装鸡蛋的盒子”能有效突破“凑十”这一难点;我校贺丽娜老师在执教《找规律》一课时,创造性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整堂课在不断“找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致盎然;龚敏老师教授《倍的认识》一课,让学生观察《女巫的神奇罐》的秘密,发现“倍”这一概念的特点,还利用情境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潜移默化。这些绘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场景,孩子们在合理、有趣的情景中慢慢走进数学的神奇世界。当然,相对教材而言,数学绘本在数学教学中处于“辅”的地位,但合理利用即可充分发挥“助”的作用。
三是从生活中寻找好故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无需赘述,源于生活的数学故事,贴近学生实际,总是能够激活学生的思考。比如学习“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时,给学生讲了个购物的小故事:已知牛奶8元可买2盒,买一盒牛奶支付20元,黑心老板竟然只找6元,还振振有词:20-8÷2,20-8=12,12÷2=6,难道不是找回6元吗?学生一听马上支招:①找6元相当于一盒牛奶要14元,肯定不对(验算);②应该先求出一盒牛奶的价格,也就是先算除法。这样一来,通过故事制造冲突,激活了学生思维,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感受也更为深刻。平时我们多留心积累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适当进行改编,适时引入课堂,也会让数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合适的素材,这就有了讲好故事的基础,但并不表示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同样的故事,有人讲得活灵活现,也有人讲得干干巴巴,所以,“讲故事”的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揣摩的。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研究、学习、改进故事及讲故事的技能,才能让学生百听不厌,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转自:“与你同研小学数学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