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黄卫平 吴华成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党总支
摘 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1+1”作业设计模式,即自编校本书面作业加开发校本实践性作业。通过理顺分工流程、理清分层要求、厘清学科本质,建立编写机制、坚持素养导向、彰显学科特色,自编校本作业。通过建构课程体系、活化作业形式、关注评价设计,体现作业的适标性、趣味性、过程性,开发实践性作业。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政策;校本书面作业;校本实践性作业
作者简介:黄卫平,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高级教师,衢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学;;吴华成,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衢州市名师,衢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科学教学、中小学管理。.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黄卫平,吴华成.“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2,(Z2):39-42.
如何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成为“双减”背景下学校必须直面的问题和挑战。近些年来,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锦溪校区秉承“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在行政团队的引领和推动下,学生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1+1”作业设计模式。第一个“1”是自编校本书面作业,第二个“1”是开发校本实践性作业。以下就学校作业设计的改革实践做一总结,同时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不断优化,发挥学校在“双减”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依托“两组”教研,自编校本书面作业
学校充分调动备课组、教研组“两组”的力量,自编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化书面作业,做好第一个“1”。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反馈教师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要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首先需要更新全体教师的观念。学校管理层抓住每一次教师大会契机,强调正确的作业观、育人观,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只有通过自编校本作业优化作业设计,摒弃“题海战术”,才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必由之路,才能真正实现轻负高质。2016年学校出台了“自编校本作业——《课时跟踪》”的改革举措,有效推动各科自编校本作业改革的落地。
(一)理顺分工流程,建立编写机制
学校建立“校长→教学管理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垂直管理机制。以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为载体,理顺作业编写的分工与流程。从2016年暑假开始,首先由学校统筹协调、明确分工,要求各科教师进行校本作业的初稿编写。接着,在开学前的例行校本培训活动中,以备课组为单位,参照“团队列名法”研讨模式逐个发言、集体研讨、逐课检查,共同商定作业的修改。然后,教研组组织三个年级备课组交叉审稿,并进行二次修改。最后,由教学管理处组织专家审稿。经此一系列的编改流程,一套自编校本书面作业——《课时跟踪》面世,它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五门学科共30册作业。其中,数学、科学共12册已正式出版,有效促进了校本作业设计质量与教师作业设计水平的“双提升”。
(二)理解分层要求,坚持素养导向
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基于学生立场,加强作业与学习内容、生活经验的联系,考虑不同层次学力水平,设计不同梯度的分层作业(见表1)。
表1 梯度分层作业
从表1可以看出,学校编写的校本作业体现了明显的分层要求,不同的习题结构梯度分明,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水平等实际情况弹性布置“必做”+“选做”的作业。从作业内容看,各科作业与课时进度匹配,力争做到“学-教-评”的一体化。习题还侧重生活化真实情境的创设,符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素养导向。
(三)厘清学科本质,彰显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在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精神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学科本质。在作业设计中不同学科的习题也要体现差异性,如语文的阅读作业比重较大,凸显阅读对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层次选择不同的阅读篇章,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如,历史与社会的地理部分通过填图、绘图、识图等形式设计习题,以“图”为媒,充分培养与考察对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了区域地理的空间感知和空间思维,彰显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二、创新作业形式,开发校本实践性作业
校本化的实践性作业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作业,包括赏析、制作(绘制)、科学观察、社会调查、表演等动手操作和体验类作业。校本实践性作业着重体现内容的适标性、形式的趣味性、评价的过程性。
(一)建构课程体系,体现适标性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了基于实验主义的活动性作业形式,把活动作业看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零散的、碎片化的实践性作业聚焦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进阶学习。因而,开发体系化的实践性作业成为必然选择。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它为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方向指引,所以,实践性作业设计要与课标相匹配,体现适标性。以下为科学学科的实践性作业的框架体系(如图1)。
图1 科学实践性作业框架
(二)活化作业形式,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子。为贯彻“双减”政策,学校依托教材单元目标,基于学情,突出趣味性,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乐于学、在做中学。如学校开发的趣味实验课程中,有“红糖制白糖”“制作咸鸭蛋”等生活实践类作业,有“自制简易电动机”“制作浮力秤”等小发明类作业,也有“指纹检查”“观察植物切片”等观察类作业。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富有趣味性的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
(三)关注评价设计,注重过程性
实践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前期指导下,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边做边学,最终形成学习成果的学习实践活动。但由于很多实践性作业是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只能看到最终呈现的“作品”,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难以全程跟进调控。所以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实践性作业的内容设计,并给予学生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指导,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方法支架、程序支架达成活动目标。如针对科学“趣味实验”中的“提取叶绿素”这一任务,教师在设计方案中就提示学生“研磨用石英砂或SiO2以利于充分研磨,加入CaCO3以保护叶绿素”等细致的方法指导。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作业过程用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过程诊断和监控。为了更好地引导学习进程,实践性作业要重视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三、“1+1”作业设计校本实践的问题与改进
(一)完善校本书面作业迭代机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业越来越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部分学科作业在开放性、创新性、综合性等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上体现并不充分。
为了深化作业设计改革,学校要求各个备课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基于真实复杂情境,设计考查学科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富有认知挑战的学习活动,经历知识的加工、消化、内化,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任课教师每学年根据作业完成反馈情况,将校本书面作业修改建议汇总到学校教学管理处,下个学年由教学管理处组织各教研组对作业进行修改、完善,实现《课时跟踪》每学年的更新迭代。
(二)优化实践性作业量的控制
实践性作业因学习主题和任务不同,作业时间弹性较大。特别是有很多综合性强的实践性作业,往往需要长时段、多轮次才能完成。若同一时段几门学科实践性作业同时布置,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与“双减”政策是相悖的。为了更好地优化实践性作业量的控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改进。
1.“长时段”作业与“短时段”作业结合
学校要求各备课组、教研组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时,务必将完成该项实践性作业预估时间考虑到设计方案中。原则上“短时段”实践性作业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一般安排在平时或周末;“长时段”实践性作业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五一”“十一”假期。如语文备课组开展的“红星剧场传红心”实践性作业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先后经历了红色经典《红岩》阅读、片段选取、剧本改编、量化评价表制定、道具准备、排练、彩排、宣传海报制作、正式演出、表彰等一系列流程,从项目导入到结项长达2个月。类似综合性强、多任务的实践性作业只有经过长时段充分准备,才能确保作业效果。
2. 尝试跨学科作业整合设计
实践性作业是主题式综合学习活动,坚持从学生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的作业整合设计。如语文教材中的大量经典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史料,语文学科的“话剧表演”可以从中国近代史相应的历史事件、人物中选取题材,实现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历史剧表演”的整合。突破学科界限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具有学科内和学科间综合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历史理解、语言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校以自主编制的校本书面作业取代传统的教辅练习,开发实践性校本作业取代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构建符合校情、基于学情的校本作业体系,形成了“1+1”校本作业设计与开发模式。优质作业的有效供给,加强了作业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使作业不再只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更成为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它将有利于构建绿色生态的作业环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助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转自:“老师成长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