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以《蜘蛛开店》为例谈阅读教学中坡度的构建

2022/6/2 8:40:59  阅读:209 发布者:

《蜘蛛开店》这个故事契合儿童的经验和想象,富有童真童趣,编入二年级教材,除了要借助故事情境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训练句段之外,还要关注其独特的故事价值,一是情节的一波三折;二是反复式结构,这是童话故事常见的结构特点,正是基于这种反复式的结构,故事的线索也就跃然纸上,为学生讲故事提供了框架、理清了脉络。

课文有三幅精美而夸张的插图,它们为这个童话故事增加了几分人文色彩,与课后的练习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也让故事的线索更加清晰明了,为学生讲故事做好了铺垫。故事到这里好像画上了句号,其实不然,情节意犹未尽,给儿童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编的空间,这就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有了深度的挖掘,有了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训练。

要知“寂寞”先躬行

教师一:

出示句子: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蜘蛛为什么要开店?

1:无事可做,所以就找点儿事做。

2:我觉得他可能跟我们有时候在家里一样,很无聊。

3:可能是蜘蛛一个人实在是太寂寞了。

师:(出示词条“寂寞”)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1:这两个字都是宝盖头。

师:谁来体会小蜘蛛的心情?谁能读出小蜘蛛的寂寞?

师:想一想你一个人在家的情景,再试一试。

教师二:

出示句子: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

师:谁来读一读?

师:咦,谁会做蹲的动作?(请一学生上台示范,理解“蹲”)

师:(引导说话)星期一的时候,这只蜘蛛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星期二、星期三的时候……晴天的时候……雨天的时候……

师:这时才扶起蹲在前面的“蜘蛛”,不由得问他,小蜘蛛感觉怎么样?

生:哎呀,我真的是太无聊太没意思太寂寞了。(学生的表情和语气都很夸张)

师:多么无聊多么寂寞的蜘蛛啊!于是,他决定做一件事,他要开店啦!

教师一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寂寞”的滋味,揣摩蜘蛛“寂寞”的心情,体会文字背后的温度,所谓感同身受,就是如此。在读的层次上,也是有讲究,有分寸的,先是自读自悟,其次是教师的点拨、引导,再次是移情入境,步步为营,引领学生和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蜘蛛的“寂寞”就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教师二也是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感悟“寂寞”的,不过在处理的方式上,化难为易,从小处着眼,“蹲”是个动词,教师借助直观的动作,让学生上台做一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易于理解。教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空间,让无聊来得更真切,更具体,那就是语言情境的设置,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晴天到雨天……让前面的蹲着的“蜘蛛”度日如年,这时“寂寞”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比单纯的自读自悟、设身处地更加高明、自然而有效。有了如此真切的体验,蜘蛛的心情以及接下来的故事就有了情感的基调,也才能合情合理地发展下去。

未成曲调先有“歌”

教师一:出示交流的句式:蜘蛛卖          ,顾客来了,是一只            。(相机贴词语卡片:卖口罩、河马、卖围巾、长颈鹿、卖袜子、蜈蚣)

师:这个故事有趣吗?根据黑板上的线索,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二:

(学完蜘蛛卖口罩的故事,课堂过半,学生已经略显疲劳,注意力已经明显下降)

师:同学们,看,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了儿歌呢!来一起读读,小手拍起来。

课件出示:

想要卖口罩  想要卖围巾  想要卖袜子开店挂招牌  开店换招牌  开店换招牌来了大河马  来了长颈鹿  来了小蜈蚣织了一整天  织了一星期  匆忙吓跑了

师:想要卖什么?  生:想要卖口罩。

师:嘿! 生:开店挂招牌。

师:咦?  生:来了大河马。

师:唉!  生:织了一整天……

师:这首儿歌把三个故事串起来了,来,音乐加动作来一遍!

教师一以填空的方式出示的句式,提纲挈领,像线穿珠一样,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故事的线索找了出来,简单、清晰、明了,留给学生的可能是无限的遐想,也可能是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故事是有情节的,决不是文字的简单拼凑。

相比之下,教师二更懂学生,显得更有智慧。在教材的处理上有侧重,三个故事没有平均发力,而是以第一故事蜘蛛卖口罩为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用一首简单的儿歌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长,儿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朗朗上口,易读易学,与教师的合作读让课堂保持了生机和活力;二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梳理,知识是需要强化的,教师运用儿歌的形式把故事的脉络进行了加工再创作,特别是“嘿!”“咦?”“唉!”这些词是主人公心情的写照,也让儿歌有了人情味,让故事瞬间焕发出生命力;三是有效地减缓了学习的坡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讲故事是本课的难点,分解目标、化解难度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纵观课堂,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讲好一个故事,再帮学生梳理强化情节,提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再加上音乐和动作共同演一演。多种体验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教师自始至终都和学生一起经历互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这为学生无拘无束地讲故事扫清了心理上的障碍。

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师一:

师:(指着黑板上的词卡)看,线索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试着把小蜘蛛第一次开店的经历讲一讲。

师:哪位同学来讲给大家听?

1:蜘蛛每天都趴在网上很无聊,就开了个店卖口罩,结果来了只河马,他织了一整天。

师:谁还能讲得更完整,更生动?

2:从前有一只小蜘蛛,他每天从太阳升起到夕阳西下,一直都趴在网上,感到非常无聊,他想来想去,做点什么好呢?有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挂了块招牌,上面写着“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了,一会儿工夫,就来了第一位顾客,原来是河马先生,他说最近新冠肺炎特别厉害,家里的口罩都用完了。蜘蛛一看河马的大嘴巴,就傻了,他想:答应吧,实在是太难织了,不答应吧,挂出的招牌怎么能收回?犹豫了一会儿,他还是硬着头皮应下了。直到傍晚,一只口罩才织完,小蜘蛛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他一头扎进了被窝,心里暗暗叫苦,嘀咕着,明天还是织围巾吧,口罩真是太难了!

师:你们喜欢听哪个同学讲的故事?

生:第二个同学。

师:为什么他讲的故事你们听得这么入迷呢?因为他把蜘蛛的心情都讲出来了,回家后把蜘蛛第二次、第三次的经历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师二:

课件出示蜘蛛的招牌: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师:谁来帮蜘蛛叫卖?(生1读)

师:听到蜘蛛的叫卖声,第一位顾客河马来啦!比一比蜘蛛与河马,说说河马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2:河马的嘴巴很大,织的口罩肯定也很大!(学生笑)

师:(随机点一名学生)小蜘蛛看到顾客是一只河马,心里会怎么想?

3:有点后悔了,真不应该开什么店,织什么口罩!

4:左右为难,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呀!

5:免得让人笑话,还是接下这个活儿吧。

师:(创设情境,想象说话)天刚蒙蒙亮,蜘蛛就          ,他心里想:口罩好难织啊!

中午,蜘蛛              ,他心里想:口罩好难织啊!

晚上,                       

师:蜘蛛老板忙了一整天,累得趴在蜘蛛网上,腰酸背痛,手脚发麻,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教师一从线索入手,让学生对照线索讲故事,学生要补充的内容不太明确,大多数孩子一筹莫展,或者就像第一个学生那样,把关键词串起来就是故事,这显然不是教师的初衷,又或者有极个别的学生能讲得绘声绘色,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二注重了方法的习得,关注学生体验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以人为本,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把体会蜘蛛的心情作为重点,特别是对“一整天”的理解很巧妙,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渗透了情境说话训练,把讲故事的目标进行了有效的分解,降低了难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在螺旋上升的难度递增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最近发展区”,也为讲好后面的两个故事做好了铺垫。

所谓“坡度”,就是指适当的难度,没有难度的阅读,学生久而久之会变得敷衍,枯燥乏味,而没有坡度的阅读,又让学生敬而远之,心生畏惧。教师一对教材的理解有自己的思考,教学目标也很明确,在教学策略上比较简单,缺乏学习方法的构建,具体表现在学习坡度的设计上,有点粗线条,跨度比较大。而教师二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有深度的思考与二次加工,对于重难点进行了目标分解,适时进行点拨和提示,善于给学生搭石铺路,课堂也显得轻松活泼,寓教于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建平台、搭梯子,让学生在阅读途中拾级而上,既保持着登山的热情与执着,又能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阅读乐趣。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宜都市清江教育集团)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