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师范大学陈文荣教授和汪甜老师的精心组织下,2021年浙派名师生物培训班于2022年5月25日至26日开展了为期2天的第五阶段线上研训活动。本次培训全体学员通过云端自主学习专家学者的新课程专题讲座,促进教学科研共同提升。
打造单元教学范式 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5月25日上午,江苏省生物学科特级教师、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陆敏刚老师带来了《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专题教研讲座,就基于学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在落实过程的关键问题做出了专业指导。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从单元教学到深度学习。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
陆老师从案例对比分析,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当下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当代教师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教育之变、教学之变,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观。
陆老师发出了教学五连问,令教师们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落实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老师们从中领悟了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陆老师围绕“课时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单元教学理念”,“大单元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两个问题展开深度讲解,强调了大单元设计的流程与框架,介绍如何设计一个大单元的六个部分,即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和学后反思,重点突出“学习目标下引领学习”“真实情景下展开活动”。并以“细胞结构单元”为例,分享了从知识技能、意义建构、知识应用三个水平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
从课时到单元,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设计中需要作出调整的地方。陆老师强调,课时教学主要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设计,堂堂清、节节清。并分析了课时教学难以形成学科大概念的原因,深入解剖了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教学的内涵与本质,总结了单元教学的三种类型,确定了大单元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
如何设计一个单元的学习?陆老师指出,建构大单元设计的流程与框架是关键,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和学后反思。重点突出“学习目标下引领学习”“真实情景下展开活动”。最后以“遗传与进化”和“细胞的分子组成”为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
从单元教学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以素养导向学习目标,围绕引领性学习主题,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和持续性的评价。陆老师表示,学生要深度学习,教师就要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教师在立足学生立场的基础上,主导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把握前后单元知识的脉络以及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学生们才能在素养的导向下,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挑战性学习活动,理解知识的本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后,陆老师还提出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合理制定教学设计和方案、聚焦核心问题、融入生活化元素、注重学科知识融合等。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构建实现学习力真实生长的深度学习范式。
技术赋能教学创新 智慧引领未来发展
5月25日下午,充电之旅继续,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石其乐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幽默风趣、干货满满的讲座——《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促进教学转变》。讲座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为什么在教学中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编辑与制作;Powerpoint新体验;教育APP助力教与学的创新。
石教授首先提出“技术是解决方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引发我们思考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然后进一步提出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SAMR模型,即从低层级到高层级依次为:替代、增强、修改、重塑。石教授列举了几个生动的教学案例,使我们很容易便理解了每个层级的涵义。层级越高,技术改变课堂的能力就越强,其中,重塑是层级最高的一种应用,当下广受推崇的翻转课堂即属于这一层级的应用。
接着,在数字媒体数据的编辑和制作方面,石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涉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个方面。比如OCR工具能很好地帮助老师们提取
中的文本,TTS工具能将文本自动转化为语音,Vector Magicd等能够将不够清晰的位图直接转化为清晰的矢量图等。石教授边介绍边演示,使我们很快便掌握了这些软件的使用技巧,这些软件的学习与应用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方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新天地。
然后,石教授以“平滑切换”为例为我们介绍了Powerpoint中许多隐藏的强大功能,让大家不由得惊叹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一软件,却其实只是掌握了其功能的冰山一角而已。石教授在讲授的过程中既为我们演示了一些精妙的操作技巧,还给我们解释了其中的逻辑原理,真正做到了让大家能够学以致用。
最后,石教授还为我们推荐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教学相关的APP,为我们演示了它们在音乐、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大大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真切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够为教学带来革命性变化,也提醒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顺应数字化潮流的到来。
正如石教授所言,技术仅仅是器物层次,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工具支撑、辅佐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而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模式的变革和体系的重构才是更重要的话题,是数字化时代到来之际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重点。石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大家听得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相信通过这次讲座大家都获益良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转变的探索。
规范选题与摘要 提升投稿命中率
5月26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的李高峰教授带来了《中学生物教学论文撰写与实训》的专题讲座。李教授从专业期刊投稿的视角,分析选题、论文的题目、论文中的标题、参考文献、文章的摘要等误区与规范,从而提供投稿命中率。
论文的选题做好六个关注点:(1)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把握时机;(2)查看期刊年度重点选题;(3)查看期刊的栏目设置;(4)选题新颖,有独创性;(5)面向世界,研究国外的教育教学;(6)要进行研究,不要写“经验总结”。
论文题目拟定的原则包括主题突出、内容清晰、简短精炼、准确无误。论文题目拟定中常见的问题包括(1)题目笼统;(2)具有日常用语、文学化描述;(3)具有两个或多个主题;(4)将“课题研究题目”作为“论文题目”;(5)选题过大;(6)具有冗言赘语。
论文中的标题六个注意事项:(1)从形式上看,标题可以是词、词组或句子;(2)标题可以分层;(3)标题是对论文题目的细化和深化;(4)避免:小标题以下犯上;(5)不要:把“研究对象”作为小标题:(6)反对:以“成果”代替小标题。
文章的摘要八个注意事项:(1)用第三人称撰写,不要用第一人称;(2)摘要要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3)应该直接陈述论文的主要观点,不要谈背景信息及常识性内容;(4)不要把摘要写成论文的引言;(5)不要把摘要写成“研究了什么的简介”;(6)摘要不要引用文献,不要评论和解释;(7)拥有与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8)明确具体,简短精炼。
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深刻分析大多数老师的论文撰写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精准指导提出改进对策。李教授的这场讲座,受益颇丰,点点滴滴受用终生,点击心弦。
分析生物教材特点 以生为本精准施教
谭永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编审(正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从事生物课程教材研究20 余年,参与人教版大纲版教材修订,全程参与新课标生物教材编写,担任新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册主编。已出版《中国百年教科书史生物学卷》《生物学课程哲学》等专著;发表研究论文几十篇,其中C 刊、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兼任《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等学术期刊编委。
5月26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教授给名师班做了非常精彩和实用的讲座,谭教授从分析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和特点、高中生物教材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新教材使用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新教材特点与时俱进,挖掘教育价值
教材依据课程标准选取内容,主要内容总体保持稳定,体现基础教育教材内容选择上的基础性;教材知识内容的难度总体维持在原教科书的水平上。首先新教材的栏目和呈现形式变得更加有条理性,进一步加强各章节内在联系,注重大概念和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在整本教材中的位置。必修教材框架结构和组织主线更清晰,比如《分子与细胞》以细胞为基本生命系统为组织主线,《遗传与进化》以人类对基因的探索历程为组织主线。
新教材中各章章首页继续保留引言、题图与格言警句等方式,但引言和
都特别注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体现问题驱动,为通过本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较好基础。各节问题探讨从思维热身转向更加具有贯穿性、统领性的情境创设。
谭教授认为新教材中学生活动整合类型、挖掘教育价值。实践育人: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后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就是习题更加具有创新性,题干中不仅加强思维的引导性,而且科研报告改成习题的情境也很精彩。
新教材修订以生为本,发展核心素养
谭教授认为新教材落实发展核心素养要求聚焦概念,发展素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内容聚焦大概念、核心素养为宗旨。而落实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途径包括以科学事实、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提升素养。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无论在章首页,还是各节,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都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立体渗透,整体综合。即生命观念的融合、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融通;隐性与显性方式的结合。新教材中立足学科,但不限于学科,全面育人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新教材使用创设情境,实现全面育人
谭教授指出教学情境有“境”容易,但有“境”,更应有“情”。好的教学情境来自生活,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思考、善于寻找生活与学科的连接点。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有“境”更应有“情”,谭主任参考专家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好的教学情境的特点具有可信、可亲、情深、理蕴、意远五个特点。
最后谭教授对于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温馨提醒:第一尽量把章首页和章小结利用好和使用好;第二需要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标题,因为这些标题往往体现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地位和价值;第三尽量挖掘各章节的内在联系;第四是把教师用书和课程标准用好,发挥最大的效益和功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转自:桐庐中学生物教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