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編排体例简说——明单元独当之任
基于单元统整视角解读单元,就是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发现其编排体例及单元的独当之任。
(一)单元整体架构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由以下板块和内容组成。
这是一个完整的单元,由单元篇章页、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
1.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句话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说的。风趣指的是有风味、有情趣;幽默指的是有趣可笑且意味深长。我们习惯于将风趣、幽默连在一起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风趣一般是指直截了当的有趣,而幽默则是意味深长的有趣,且常伴有夸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必要对风趣和幽默作上述学理上的严格区分,只需让孩子知道,这一单元人文主题强调风趣和幽默,实则是对一种高品质语言的需求和建构,是符合高年段学习特点的。
2.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阅读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阅读要素指向的是培养学生言语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通过言语感知言语背后的思维力;第二部分是表达要素: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漫画是用简洁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和事件,令人发笑的同时又能受到深深的启发。让学生看漫画,写想法,实则是将漫画的无声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是对学生言语思维的锤炼过程。
3.统整基点。从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分析中可以得知,这一单元统整的基点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再从表中看三篇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发现这些都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统领下,形成了有机的教学整体——体会风趣幽默的语言并试着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单元间高度的关联性促使单元编排的“统整思维”从隐性走向显性,规约着单元教学的方向。
(二)单元间纵横联结
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编排体系,“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在学生学习经验链中学生言语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它又将建构学生怎样的新的言语经验系统呢?笔者简单梳理了统编版教材与这一单元相关联的语文要素,试图发现该单元的前后关联性。
充分解读上表,就能发现统编教材整体编排体例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有序、有机地构成了学生语文的能力系统。
(三)单元独当之任
既然统编教材强调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语文能力整体有序编排,那么就要发挥单元教学整体功能,明白该单元的教学价值。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这就规约了该单元教学的方向——感知、理解、鉴赏高品质的语言。结合单元整体架构和单元纵横联系,该单元的独当之任就是——通过感受风趣和幽默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智慧及言语的思维力,发展学生鉴赏高品质的言语能力,优化学生言语经验系统。
上表清晰呈现出本单元确定独当之任的依据所在,再联系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就能进一步明确该单元的核心教学任务。从上表中还可发现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高度聚焦的,形成了系列化、结构化以及读写融合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单元的“整体”功能,这是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在体例上的重大突破。
二、单元教材统整规约——定核心学习活动
每一篇课文处在单元整体中就有了单元的规约,既与单元内其他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质,因而从单元统整的角度解读单元内的材料,就不应该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如何将课文作为单元整体下的材料作统整解读,形成单元教学合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呢?
(一)“新旧”对比显规约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三篇课文在人教版教科书中都出现过。这一单元是属于“旧文”重组后的“新单元”,这隐性显示出统编教材单元整体功能对课文教学价值的规约。
通过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统编教材的教学功能更加集中,通过前后联系形成教学整体。正如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教材)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教师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
(二)系统整合显“力量”
根据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先生的“同化和顺应”理论,理应将学习的过程变成系统性和结构化的过程,从而在不断累加和创造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学生学习经验的结构系统。这一单元是如何建构“语言之妙,思维之奇”整体的呢?
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是作者的思维之奇。回顾本单元确定的核心教学任务,再结合上表,不难发现,激活学生多样的思维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风趣、幽默的语言所产生的言语力量,也能在以“思维”为抓手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教学系统,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系统。
(三)学习活动定航标
明确了单元统整解读的视角,接着就要考虑将解读到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课堂学习活动。根据本单元的特质,从“语言鉴赏、思维锤炼、言语表达”三方面综合考虑来设置学习活动。
1.基于不同的言语情境,品言语之妙——破解言之境。语言理解最好的途径是“语境理解”和“比较理解”,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语言风格迥异,但言语品质极佳,读完后都会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教学时应让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通过联系、比较的方式,感受语言之独特。因而根据单元课文特色确定了这一学习活动。
2.基于真实的生活问题,探思维之力——揭示思之径。思维是语言的外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是对言语思维的一次锤炼。把三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整合在一起,就会发现思维路径的不同。探究文本表达或者解析文本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会涉及言语思维的多个方面(比如言语目的、言语对象、言语时机)。
3.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究语言之趣——建构言语图式。表达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言、思维、情感和谐共振的结果。这一单元的表达应努力向“风趣和幽默的智慧语言靠近”。根据学生的言语认知基础,理解的风趣和幽默往往停留在“好笑”的层面。因而通过言语鉴赏和思维锤炼,希望学生的语言表达向高品质的语言靠近。
三个学习活动互为因果,逐渐递进,互相融合,最终指向这一单元的独当之任——品语言之妙,展思维之奇。
三、单元整体实施路径——精选学习策略
基于单元核心学习任务确定了三大学习活动。那么,如何统筹安排,才能使精选学习策略和学习活动相匹配呢?结合课文的特点,笔者精选了四条学习策略。
策略一:还原比较。
还原就是还原当时的语境(场景),然后在还原的语境(场景)中比较分析语言的优劣。比如教学《杨氏之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就可以还原当时的语境(场景)——在什么情况下,杨氏之子是这样回答的;杨氏之子除了这样回答还有其他的回答方法吗?当他听到这样的问话,他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你们觉得他这样回答是最妙的呢?结合语境——孔君平的语言“此是君家果”来思考。紧接着我们就可以分析杨氏之子应答之迅速、巧妙,从而体会语言背后杨氏之子的智慧。
策略二:移情体验。
移情体验就是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的思考过程。根据《追求理解教学设计》一书中所说的理解的六个侧面(自知、神入、洞察、应用、阐明、解释),移情体验属于“神入”这一侧面。在教学《童年的发现》时,就可以运用这一策略,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从而体会语言的调侃之味。比如“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当学生发觉语言描写有趣之后,让孩子化身为文中的小男孩提问: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来思考,当时的你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当学生“神入”之后,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我”的思维过程,从而理解“言语之妙、思维之奇”。
策略三:切身提问。
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化身为旁观者,站在课文外来观照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然后切身提问。切身提问是言语、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体会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的思维的最佳路径之一。
学了《杨氏之子》,若有机会采访杨氏之子,最多能问三个问题,请学生说说会问什么问题;学了《手指》,若有机会采访丰子恺先生,请学生说说会问丰子恺先生什么问题,如果采访手指,又会问什么问题;学了《童年的发现》,若有机会采访文中的“我”,最多能问三个问题,请学生说说会问什么问题。
以切身提问激发学生探究人物或作者的思维历程,然后再化身为文中的人物或作者试着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一来一去之间,破解了言语之妙,揭示了思维之奇,从而建构了新的言语图式,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策略四:整合发现。
整合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将_篇课文内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发现言语的秘妙。比如教学《手指》时,可以将描写大拇指和中指的段落进行整合,也可以将描写大拇指的段落与描写食指的段落进行整合,从而发现拟人、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感受丰子恺语言的幽默。
第二条路径是不同课文间的整合,如整合《杨氏之子》中风趣的语言与《手指》《童年的发现》中风趣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将三篇课文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发现不同语境中不同的言语表现和言语风格,从而提升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也逐渐发现了风趣语言背后的智慧。
四、单元统整煤型建构——助能力发展
基于单元统整的教学重点是统整,因而在统整的视域下,还要探寻基于单元整体下的课型建构,以课型的变化来突破课课各自为政的弊端,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进程。
1.单元导读课。在进入单元学习之时,与孩子一起浏览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激趣、了解等方式,制定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
2.单元精读课。根据核心学习任务,相应调整课文教学的次序,然后将单元内的课文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这单元先教学《手指》,再教学《杨氏之子》,再将《杨氏之子》与《手指》进行比较,发现风趣语言的不同路径,体会言语之妙和思维之奇。
3.单元习作课。统编教材注重读写融合,在单元精读教学时,学生理解了风趣幽默语言的不同路径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漫画的启示”的习作初稿,然后联系“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逐步逐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最终完成习作。习作教学分解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制订计划,独立书写,通过同伴互助、读写联结等多种方式,真正遵循统编教材“读写融合“的编排思路。
4.单元整理课。学会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后,通过整理、联结、图示化等学习方式,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梳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并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系统链接。
5.单元延展课。引进课外阅读资料,增加阅读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所得,在实践和运用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单元统整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寻,重在“统整”,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解读和统筹安排,打破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现状,实现系列化、结构化、体系化的教学,从而实现单元统整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