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与2011年版课标对比与新变化
四、课程内容
小学部分
(一)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内容要求】
2022年版
2011年版
第一学段 (1-2年级)
1.数与运算
(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例1).
(2)了解符号<,=, >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新增)(例2)o
(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例3).
(4)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新增),会整数加减法.
(5)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新增),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
(6)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新增)
2.数量关系
(1)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2)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例4和例5).
第二学段(3-4年级)
1.数与运算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例8).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感悟分数单位(例 9);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5)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例10),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新增)
2.数量关系
(1)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例11).
(2)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例12).
(3)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例13)、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
(5)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例14),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新增)
第三学段(5-6年级)
1.数与运算
(1)知道2, 3, 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例16).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新增)
2.数量关系
(1)根据具体情境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例17).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例18).(新增)
(3)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例19).
(4)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5)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的量(如=5)(例20);能探索规律或变化趋势(如y = 5x)(例21).
(6)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增)
第一学段(1-3年级)
1.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删除)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删除)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删除),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删除).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删除)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删除)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删除)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删除)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删除)
(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删除)
4.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删除)
2.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删除)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删除)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学业要求】(新增)
第一学段 (1-2年级)
1.数与运算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例6),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2.数量关系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第二学段(3-4年级)
1.数与运算
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能计算两位数乘除三位数.
能直观描述小数和分数,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形成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能描述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说出运算律的含义,并能用字母表示;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
2.数量关系
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能在真实情境中,合理利用等量的等量相等进行推理,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例15).
第三学段(5-6年级)
1.数与运算
能找出2,3,5的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
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和小数,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和两个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小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和数感.
能进行简单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并说明运算过程.能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数量关系
能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例17).
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描述估算的过程.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
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会计算比值,理解比值相同的量,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成正比的量y÷x=k(k≠0),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的量的实例;能根据给出的成正比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了解y=kx(k≠0)的形式,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计算另一个量的值.
能解决较复杂的真实问题,形成几何直观和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提示】(新增)
第一学段 (1-2年级)
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
数与运算的教学.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注重各自的特征,也要关注二者的联系.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
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教学中应注意,10以内数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验1〜9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通过9再加1就是十,体会十的表达与1〜9的不同是在新的位置上写1,这个位置叫十位,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个十用数字符号10表达.同理认识百以内数、万以内数.通过数量多少的比较,理解数的大小关系(例7).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
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 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数量关系的教学.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第二学段(3-4年级)
数与运算的教学.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和分数.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数的认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整数的抽象过程,知道大数的意义和四位一级的表示方法,建立数感;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感悟分数单位;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单位,进一步感悟十进制计数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
数的运算教学应利用整数的乘法运算,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除法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这样的过程中,感悟如何将未知转为已知,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通过小数加减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与整数运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运算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 算,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
数量关系的教学.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加法或乘法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知道模型中数量的意义.估算的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
常见数量关系的教学要在了解四则运算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中的加法模型是表示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乘法模型可大体分为与个数有关(总价=单价×数量)和与物理量有关(路程= 速度×时间)的两种形式,感悟模型中量纲的意义.应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利用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例15).
估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
第三学段(5-6年级)
数与运算的教学.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数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的意义,用列举、计算、归纳等方法,探索2, 3, 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形成推理意识.
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例22),理解、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数感.
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例如,在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目的是得到同样计数单位,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对分数表达的重要性,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运算都要在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感悟加减运算的一致性.
数量关系的教学.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
用字母表示的教学要设计合理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性质和规律.例如:用 字母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及其变形,“路程=速度×时间”表示为s = v×t,这个关系的变式表示为 v =s÷t,t=s÷v;还可以表达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感受字母表达的一般性.运用数和字母表达数量关系,通过运算或推理解决问题(例23),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估算教学要借助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估算的基础上,感悟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比和比例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字母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通过同样照片的放大与缩小、食品中原料的成分比等,理解比例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成正比的量教学要在具体情境中呈现两个成正比的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这个规律表示为y÷x=k(k≠0)的形式,也可以表示为y=kx(k≠0)的形式,感悟这两个表达式的共性与差异;引导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的成正比的量的数据,建立几何直观,为初中学习函数积累经验.
(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探索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增强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内容要求】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2022年版
2011年版
第一学段 (1-2年级)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新增)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新增)
第二学段 (3-4年级)
(1)结合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例26);(新增)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画角.
(3)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4)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新增)
(5)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6)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7)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第三学段 (5-6年级)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2);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周率(例22);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33).
(4)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知道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了解这些图形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认识圆锥并探索其体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对于简单物体,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例34).
(7)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第一学段(1-3年级 )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删除)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删除)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删除)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第二学段 (4-6年级)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删除)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删除),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删除),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删除)
【学业要求】(新增)
第一学段 (1-2年级)
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分类.
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成部分图形的名称;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例24).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例25).初步形成量感.
第二学段 (3-4年级)
能说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与区别;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简单问题;能辨认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简单物体所对应的照片或直观图.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说出直角、锐角、钝角的特征,能辨认平角和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能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会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根据边的相等关系,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能说出图形之间的共性与区别(例28).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能描述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通过具体事例描述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例29),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会测量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在解决图形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第三学段 (5-6年级)
探索并说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通过对图形的操作,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根据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会用圆规画圆,能描述圆和扇形的特征;知道圆的周长、半径和直径,了解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是一个定值,认识圆周率;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能辨认这些图形的展开图,会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认识圆锥,能说出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锥的体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能说出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和体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以及容积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换算,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实际问题.
对于简单物体,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例34),能把观察的方向与相应形状图对应起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提示】(新增)
第一学段 (1-2年级)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测量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第二学段 (3-4年级)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到探索特征,并进行图形的度量.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概念.通过观察长方体的外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缘认识线段,感悟图形抽象的过程.
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给定线段的等长线段,感知线段长度与两点间距离的关系(例26),增强几何直观.
结合实际情境,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借助动态演示或具体操作,感悟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差异.
角的认识教学可以利用纸扇、滑梯等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场景直观感知角,利用抽象图形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并比较角的大小.利用学具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启发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边的特征知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过程中,感悟这几类四边形的共性与区别(例28).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图像与观察方位对应,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
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长(例29),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采用类比的方法,感知图形面积的可加性,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第三学段 (5-6年级)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通过对平面图形性质的认识,感知数学说理的过程.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基于给定线段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的过程,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32),并说出其中的道理,经历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说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形成推理意识.可以从特殊三角形入手,通过直观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增强几何直观.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如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经历体积单位的确定过程,通过操作、转化等活动探索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借助折叠纸盒等活动经验,认识立体图形展开图,建立立体图形与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圆的教学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圆的特点,利用圆规画圆,加深对圆的理解.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的过程,认识圆周率,讲述祖冲之的故事(例22),加深对圆周率和小数数位的理解,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传播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操作探究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2022年版
2011年版
第二学段 (3-4年级)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例27).
(2)在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新增)
第三学段 (5-6年级)
(1)能根据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在实际情境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35).
(2)能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表示点的位置,理解有序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例36).
(3)了解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在方格纸上进行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能借助方格纸设计简单图案,感受数学美,形成空间观念.
第一学段(1-3年级 )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删除)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删除)
第二学段(4-6年级 )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学业要求】(新增)
第二学段 (3-4年级)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直观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利用平移或旋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空间观念.
第三学段 (5-6年级)
能根据指定参照点的具体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所处位置;能在熟悉的情境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35),形成几何直观.
能在方格纸上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确定点的位置,理解有序数对与对应点的关系(例36),形成空间观念.
认识比例尺,能说出比例尺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会按给定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能在方格纸上,按给定比例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能在方格纸上描述图形的位置,能辨别和想象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以及旋转90°后的图形(例30);能借助方格纸,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变化特征.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例31),能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形成推理意识.
对给定的简单图形,能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能说出设计图案与简单图形的关系.
【教学提示】(新增)
第二学段 (3-4年级)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教学.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组织有趣的活动(例30)或布置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长作业(例31),帮助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感知特征,增强空间观念.
第三学段 (5-6年级)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图形位置的表达,理解坐标的意义;通过图形运动的观察和表达,体会坐标表达的重要性,为未来学习数形结合奠定基础.
图形的位置教学可结合教室里学生的位置、电影院里观众的位置等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方格纸上的点,用有序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相对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说出物体所处位置,例如,“书店”在“人民广场”北偏东30°方向,距离 300米的地方.教学时,可结合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演示点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位置确定方式的合理性.也可以结合军事演练等素材,渗透国防教育.
图形的运动教学可借助方格纸,引导学生画出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以及补全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变化的特征,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引导学生会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按给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前后图形的变化,感受比例尺的意义,加深对比、比例的理解.根据学情,可组织剪纸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化规律,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空间观念.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作设计,可以通过制作数学板报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创作成果,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由浅入深,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感悟数据分析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
“数据分类”的本质是根据信息对事物进行分类.学生经历从事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程,感悟如何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标准,依据标准区分事物,形成不同的类.在学习统计图表时,学生将进一步认识数据的分类,从中感悟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不仅为统计学习,也为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包括数据的收集,用统计图表、平均数、百分数表达数据.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数据,其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可以呈现和刻画这些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并定性描述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
【内容要求】
2022年版
2011年版
第一学段(1-2年级)
1.数据分类
(1)会对物体、图形或数据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第二学段(3-4年级)
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例39).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着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3)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和分析数据.
(4)能读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的简单统计图表.
(5)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例40).(新增)
(6)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合理应用统计图表和平均数(例41),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新增)
第三学段(5-6年级)
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1)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合理述说数据分析的结论.(新增)
(2)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呈现相关数据,解释所表达的意义.
(3)能从各种媒体中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读懂其中的简单统计图表(例44).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5)在简单的实际情境屮,应用统计图表或百分数,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新增)
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及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在实际情境中,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第一学段(1-3年级)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删除)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删除)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删除)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删除);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删除)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删除),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学业要求】(新增)
第一学段(1-2年级)
1.数据分类
能依据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制订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对事物分类;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例37).
第二学段(3-4年级)
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能收集、整理具体实例中的数据,并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数据,说明数据的现实意义.
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例42),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第三学段(5-6年级)
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数据,或者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能把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功能,会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能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例45),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问题.能在认识及应用统计图表和百分数的过程中,形成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
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能列举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判断简单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根据数据提供的信息,判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提示】(新增)
第一学段(1-2年级)
数据分类的教学.要重视对接学生学前阶段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物体的简单分类,在亲身参与的动手活动中感悟分类的价值,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共性与区别,学会分类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 体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例38), 为后续学习统计中的数据分类打好基础.
第二学段(3-4年级)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的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感悟收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用数学语言表达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条形统计图教学要通过现实背景,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的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知道条形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量的多少,借助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比较不同类别事物的数量.
平均数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所具有的代表性,通过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表达总体的集中状况.例如:某篮球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某地区玉米或水稻的平均亩[1]产、某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经历收集体现社会发展或科技进步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例43).
第三学段(5-6年级)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的教学.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图;在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数据的随机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例如,表达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逐年增长、某学生身高的逐年增长、某地区一个月最高温度的变化等.体会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知道针对不同问题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逐步感知统计学基于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准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
百分数教学要引导学生知道百分数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 既可以表达确定数据,如饮料中果汁的含量,税率、利息和折扣等,也可以表达随机数据,如某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某城市雾霾天数所占比例等.建议利用现实问题中的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利用百分数可以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作出判断、制订标准(例46).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自然界和生活的情境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如下周三是否是晴天,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等,知道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普遍存在;感知随机现象的基本特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以这样的程度也可能以那样的程度发生.让学生感知,许多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例如,一个袋子里装有若干不同颜色的球,学生通过有放回地摸球试验记录,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判断各种颜色球的多与少,发展数据意识.
(四)综合与实践
【内容要求】
2022年版
2011年版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釆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
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的意义,主要涉及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在下面三个学段的表述中,为了便于理解,分别列举了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名称及具体活动内容,仅供参考.在教材编写或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不同的主题名称,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但要关注主题内容的选取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主题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
第一学段(1-3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4-6年级)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学段(1-2年级)
【内容要求】(新增)
主题活动1:数学游戏分享
在具体情境中,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例47).
主题活动2:欢乐购物街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货币的意义,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例48).
主题活动3:时间在哪里
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例49).
主题活动4:我的教室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例 50).
主题活动5:身体上的尺子
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利用这些“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空间或其他物体,积累测量经验, 发展量感(例51).
主题活动6:数学连环画
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述说一个含有数学知识的小故事,表达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52).
【学业要求】(新增)
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游戏分享.能比较清晰地描述幼儿园和学前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内容,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数量、图形、方位等数学知识的理解;能说明或演示自己玩过的数学游戏内容和规则,在教师的协助下能带领同伴一起玩这些数学游戏.
欢乐购物街.积极投入模拟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 认识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反思并述说购物的过程, 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
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能说出钟表上的时间;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我的教室.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给定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别其余三个方向;了解物体间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身体上的尺子.能运用测量长度的知识,了解身体上的一些“长度”;能用身体上这些“长度”测量教室以及身边某些物体的长度;能记录测量的结果,能与他人交流、分享测量的经验,发展量感.
数学连环画.能简单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能结合生活经验或者通过查阅资料,编写含有数学知识的小故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连环画中数学知识的意义及蕴含的数量关系,能理解他人数学连环画中的数学信息及关系,学会数学化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提示】(新增)
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在学生入学的第1~2周安排“数学游戏分享”主题活动.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幼儿园生活中经历的数学活动,表达自己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收获,分享在幼儿园玩过的数学游戏,邀请同伴一起做这些数学游戏等,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生活,顺利开始小学数学的学习.
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涉及货币、时间等常见量的认识,以及方向、位置的学习.应当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知道货币价值、了解时间意义、辨别方向和位置,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除了包含对常见的量的数学知识要求,还要关注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例如,“欢乐购物街”,不能将教学目标仅聚焦在“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还应考虑将“积极投入模拟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能够反思并述说购物的过程”“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等作为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
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例如,“欢乐购物街”,可以设计4学时完成:第1学时回顾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第2~3学时筹备、开展购物活动,可以与学校“数学节”或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整合;第4学时反思、评价购物活动的收获,积累反思与交流的经验,拓展金融知识.
主题活动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反思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
主题活动的评价是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关注过程性评价,对照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例如,“欢乐购物街”,活动之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确定学生的课前知识基础和经验.第1学时,评价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第2~3学时, 设计学生自评工具,指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活动过程;第4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互评.
主题活动内容的确立可参照以上案例,依据本学段数学知识的内涵、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自主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活动,如纸的厚度(例53)、神奇的七巧板、最喜欢的故事书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学段(3-4年级)
【内容要求】(新增)
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年、月、日,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认识方向”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主题活动1:年、月、日的秘密
知道24时记时法;认识年、月、日,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初步的应用意识(例54).了解中国古代如何认识一年四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55).
主题活动2:曹冲称象的故事
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例15),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主题活动3:寻找“宝藏”
在生活情境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了解“几点钟方向”,会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发展空间观念(例56).
主题活动4:度量衡的故事
知道中国在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知道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例57).
【学业要求】(新增)
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独立思考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理解;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
年、月、日的秘密.知道24时记时法与钟表上刻度的关系,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简单历法知识;知道一年四季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古代是如何通过土圭之法确定一年四季的,培养家国情怀.
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形成问题意识.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
寻找“宝藏”.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能在平面图上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描绘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判断不同物体所在的方向,以及这些方向之间的关联;能把这样的认识拓展到现实场景中,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正确判断方位;进一步理解物体的空间方位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了解用“几点钟方向”描述方向的方法及其主要用途,能在现实场景中尝试以站立点为正中心(圆心),以钟表盘12个小时的点位来说明方向.
能尝试设计符合要求的藏宝图,能从他人的藏宝图中发现、提取信息并解决问题,提高推理意识.
度量衡的故事.会查找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提升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了解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表达量的多少,知道计量单位是人为规定的;了解计量单位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发展与度量精确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不同的量进行分类、整理、比较,丰富并发展量感.
【教学提示】(新增)
第一学段的主题活动,侧重认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量,例如,元、角、分等人民币的量,时、分、秒等时间的量,以及认识东、南、西、北等四个方向.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度、量、衡等更为广泛的量,认识年、月、日等更为一般的时间概念,认识八方,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应用性的数学问题和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提升应用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中国古代那些与量有关的概念的由来,培养家国情怀,积累学习经验.
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从故事引入,弓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理解质量单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运用“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称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质量,感知“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感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与第一学段相同,第二学段也可以设计长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可设计5学时完成:第1〜2学时,可以联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觉,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质量单位的意义,了解一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第 3〜4学时,可以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入手,让学生经历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提出如何测量庞然大物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究度量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5学时,鼓励学生回顾与反思主题活动的过程,分析度量策略的数学原理,感悟两个基本事实,以及如何基于这两个基本事实思考现实世界.
主题活动的评价.在第一学段强调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关注创新性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只要策略和方法是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得到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策略和方法就是创新,就应当予以鼓励.要引导学生经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过程,鼓励学生个体和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独特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创造 的热情,形成创新意识.
活动实施的保障.对于一些复杂的操作性活动,需要认真准备活动实施所需要的设施,如“曹冲称象的故事”,需要提前收集与质量度量相关的素材,作为学生探究的补充资源;需要准备不同的测量工具,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共性和差异;需要了解学生称重实践可能需要的物品(如设计缩小版的“称象”学具);等等.
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涉及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跨学科内容,需要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统筹设计与实施.
与第一学段相同,第二学段也可以自行设计主题活动的内容,但要指向综合数学知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设计具有操作性的活动.如制订旅游计划(例58)、你有多少根头发、学校中的数学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
第三学段(5-6年级)
【内容要求】(新增)
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涉及“了解负数”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主题活动1: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知道负数在情境中表达的具体意义,感悟这些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进一步发展数感(例59).
主题活动2:校园平面图
在实际情境中,综合应用比例尺、方向、位置、测量等知识,绘制校园平面简图,标明重要场所;交流绘制成果,反思绘制过程,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例60).
主题活动3:体育中的数学
收集重大体育赛事的信息、某项体育比赛的规则、某运动员的技术数据等素材,提出数学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61).
项目学习1:营养午餐
调查了解人体每日营养需求,几类主要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调查学校餐厅或自己家庭一周午餐食谱的营养构成情况,提出建议;开展独立活动或小组活动,设计一周合理的营养午餐食谱;形成重视调查研究、合理设计规划的科学态度(例62).
项目学习2:水是生命之源
调查了解生活中人们使用淡水的习惯及用量,结合淡水资源分布、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城市生活用水的处理等信息,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制订校园或家庭节水方案,尝试设计节水工具或方法, 提高环保意识,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例63).
【学业要求】(新增)
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独立思考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经历实地测量、收集素材、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积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策略和方法的经验,形成模型意识与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具体事例体会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海拔等,能表达具体情境中负数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对多个事例的归纳、比较,感悟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校园平面图.结合本校校园的实际情况,能制订比较合理的测量方案和绘图比例;能理解所需要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有序展开测量;能按校园的方位和场所的位置,依据绘图比例绘制简单的校园平面图;能解释绘图的原则,在交流中评价与反思;提升规划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体育中的数学.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所要研究的关于体育的内容与范围;会査找相关资料,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与他人交流合作,运用数学或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能积极参与小组间的交流,说明自己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理解其他小组所解决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思路;感悟数学在体育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营养午餐.在对人体营养需求和食物营养物质的调查研究中,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用扇形统计图整理调查结果,分析如何实现营养均衡;经历一周营养午餐食谱的设计过程,感悟在实际情境中方案的形成过程;形成重视调查研究、合理设计规划的科学态度.
水是生命之源.能合作设计生活中用水情况的调查方案,并展开调查,在调查中进一步优化方案;会查找与淡水资源相关的资料,从资料和实地走访中筛选需要的信息,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应用意识;根据问题解决中的发现和收获,制订节水方案, 尝试设计节水工具或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水资源保护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理解.
【教学提示】(新增)
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学习某些数学知识,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借助气温、海拔等事例了解负数表达的实际意义.在“校园平面图"中,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测量、画图等方法解决问题.在“体育中的数学”中,可以与体育课相结合,记录、整理和呈现某些体育项目活动中的数据,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学段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应用的一般性过程,包括有价值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探究、数学结论现实意义的合理解释等,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营养午餐”“水是生命之源”,可按照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活动设计.学生可分组,发现、提出与“项目”相关的问题,分工协作完成计划,反思交流问题解决中的收获、感悟.例如,“营养午餐”作为项目式学习,应当遵循项目式学习的要求,对问题进行完整的设计和规划.其中包括知道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甚至还要知道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需要知道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比例;需要调查并分析学校食堂或自己家庭午餐的营养状况;需要用统计图表整理调查结果,可以用百分数表达相应数据,用扇形统计图呈现各自所占比例.
学生需要分工协作完成调查分析.如上所述,所要调查分析的内容很多,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分工负责,以长程活动的方式进行,最后归纳总结.可设计6学时完成 “营养午餐"的学习.其中第1〜2学时,分别调查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几种主要食品所含营养物质,计算相应的百分数,看懂相应的扇形统计图;第3〜4学时,收集学校食堂或自己家庭一周的午餐食谱,分析其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类似的统计分析;第5学时,综合所有数据,分析午餐营养与人体所需营养之间的关系,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达成人体对午餐所需营养的共识;第6学时,把学校或自己家庭午餐营养统计数据与达成的共识进行比较,提出改进建议,并且 设计一周的营养午餐,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可以釆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等灵活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展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有反思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模型意识.
除上述主题内容外,还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内容,如垃圾回收与利用、身边的一棵树、城市公共交通路线图、寻找黄金分割等,以保证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申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
转自:仙游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