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8 16:01:09 阅读:340 发布者:chichi77
齐鲁科学大讲堂65期网络教研简报
张店区科学教研团队
4月12日第65期齐鲁大讲堂如约开讲啦!本次会议分为三部分:课例展示、专家点评、卢主任总结。在张店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张苗苗老师的组织下,张店区的科学老师们相聚云端参加了此次活动。
1
课例展示
《描述我的位置》 王学慧
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王学慧老师执教的《描述我的位置》,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人物佩奇为线索,利用佩奇从学校到教室再回家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认识东西南北、远近等表示位置的词语,并学会了描述自己的位置。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先邀请佩奇来教室找同学们玩,让学生讨论出佩奇的路线并进行描述,让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巩固。然后利用找朋友的方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远近”一词,并通过传小球的游戏让学生对远近和东西南北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后面的佩奇回家环节,王老师引出了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并进行了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导航系统的强大,唤起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本节课,王老师在学生的座次上也进行了调整,使得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运动物体的位置》王浩
滨州邹平市青阳镇醴泉小学
王浩老师执教的《运动物体的位置》一课,以中国传统文化《江南》导入,让学生从中判断静止和运动的物体,以活动和游戏贯穿全课,做到了寓教于乐。在描述静止时自己所处的位置这一活动时,王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自己思考过后去进行活动,效果更加明显。
REMEMBER
《测量距离和时间》刘静
滨州市博兴乐安实验学校
刘静老师执教的《测量距离和时间》一课,以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了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为学生后面学习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刘老师提出问题:距离和数据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结合折线图去发现其中的关联。由于时间限制,在课上并没有得出结论,但刘老师的课程,通过做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和数学分离开,体现了课程的科学性。
2
专家评课
滨城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
王小琦
针对三位老师的课例,滨州市滨城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王小琦老师给予了点评。王老师从目标设计、教学亮点、 思考和建议三个方面分别对三位老师进行了点评。
3
卢主任总结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
卢巍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主任对本次的齐鲁大讲堂活动做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和总结,从更专业和深入的视角给我们以启迪,不断地激发我们对科学课堂的进一步思考。
卢主任指出,三节课虽然学段不同,但是是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都指向位置,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生活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卢主任通过这三节课,引申出了定位一词,指出老师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定位、科学探究目标定位、科学态度定位、科学技术与环境定位等引导学生更加精确地通过多重手段寻找自己的定位。
4
活动掠影
张店区全体科学老师
在教研员张苗苗老师的带领下,张店区全体科学教师对本期齐鲁大讲堂进行了观看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THE WORLD
EARTH DAY
新华学校 科学组
一.亲自感受知识生发
本次大讲堂的课例主要围绕描述位置和测量距离时间等的知识,此部分知识主要围绕大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感受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这些内容中真正的科学知识和定理并不多,但是要教给学生的是科学能力和科学习惯。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需要亲自感受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需要学生亲自测量,感受时间的长短,距离的远近。本次课中的三位老师,巧妙的设计出了有趣又好玩的课堂,亲自感受了知识的生发过程。
二.课上局面良好掌控
要想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所获得,那就必须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三位教师高超的教学本领和教学素养,让课堂形散而神不散,看似生动活泼,却一切都在教师掌控之中,教师大胆放手,学生有所获得。
三.完善活动承接
在自己准备课时,经常会遇到活动之间的连接问题,直到这次大讲堂课中,王老师评课时提出的教学中活动的逻辑顺序是提升探究效能的有效方法。让我意识到活动之间情境的设置还是情境的转换,都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华润实验 科学组
学习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第65期几位老的课,受益颇多,几位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值得学习。
一是概念建构指向明确,学习目标有序落实。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由教室位置引发探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从学校门口到教室门口,然后在教室内描述位置;随后走出教室和校园,描述小城中的一个位置。学生的观察学习视角逐渐变化,提升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二是科学设计教学情景。从教室座位布置入手,寻求最佳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辨认方向、判断远近;为“描述自己的位置”做好铺垫。教师创设“从学校门口到教室门口”、“朋友的位置”等教学情景,有利于同学们在不断变化中对“位置”进行思考、判断,促进了“可以用多种方式描述位置”的概念建构,发展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描述位置意义的理解。
三是适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王老师通过微课引入我国自主研发使用的北斗导航系统,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和实力,另一方面又让孩子们在感受科技发展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勇气。
潘南小学 科学组
今天线上参加第65期齐鲁大讲堂,学习了三节优秀课例展示: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在专家评课环节,由滨州市滨城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王小琦做精彩讲评,最后由卢主任总结。
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在导课时,引用了汉乐府名篇《江南》一诗,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特别让人耳目一新:
1.在思考问题中感受古诗词之美
本课导课引用汉乐府《江南》一诗,通过诗中鱼和莲叶5个方位的描述让学生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同学们在对静止、运动思考判断的同时,会低吟这首诗。低吟这首诗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这首古诗词语言的简洁明快、音调的回旋反复、意境的优美隽永。
2.充分的观察、测量,为建构概念做了证据支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科学课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上,教师分别引领学生对“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运动的?”“利用方向盘、软尺来描述位置”等问题进行活动,学生们的活动时间分别达到了5分钟、6分钟。充足的时间保证了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的细致展开,有利于学生获得数据与证据,有利于认识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怎样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什么是参照物。
3.顺应前已知,提出新问题
本课是在低年级段学习完《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描述我的位置》后进行的。在课的开始,教师提出同学们在以前是“用前后左右和远近”进行描述位置的,结合这个基础进行思考,由此提出什么是运动的?什么是静止的?从而引发新的研究。
王小琦在精彩讲评中指出,重视在课时教学中以思维发展支撑概念建构的作用
(1)利用关键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课时教学关键问题是引导学生建构概念的重要“思维支架”。本节课的关键问题——(在新的场景下)怎样描述位置更好?这节课上师生找到了关键问题,关键问题的作用发挥也比较明显。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如减短导课的时间,将关键问题稍早提出,让后续探究问题的活动时间更加更充分;再如,利用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已有旧知与新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2)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以及前面的学习基础来思考本课时的问题
在课的开始,教师提出了“我们以前学习了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来描述位置,请你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这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大概念建构的衔接性与发展性,关注到学生的前概念,但本课中其他环节还拘谨于自身的活动,与后续教学的联系不大。建议将本课的探究、研讨、拓展多个环节做内容指向与所用时间的统筹,注意探究活动、研讨活动的落脚点与单元教学总方向相关联,使学生在感受描述位置的多种方法中体会描述位置的意义,发挥单元整体作用,体现大概念的建构。
张店区实验小学 科学组
学习了65期齐鲁大讲堂,聆听了三节优秀课例以及王老师和卢主任的精彩点评,受到很多教益。其中刘静老师的《测量时间和距离》一课,引发我很多思考。
1、刘老师的课涵盖面广,设计细致,精心琢磨的态度可见一斑。通过广泛搜集和甄选,全面展示了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此领域科技的发展进步有了整体全面的认识。
2、选择灵活生动的形式,活泼有趣的媒体素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成功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3、注重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忘渗透认真的学习态度,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给严谨的科学课以更多的人文气息。
4、设计的实践活动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驱动力强,热情高涨,更能保障了学生的全身心投入。
5、通过图表的形式分析整理测量的数据,利于观察分析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6、当课堂容量偏大,实践活动偏多时,适当地甄别取舍就很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适当分割,在一堂课内集中力量探究一个核心的知识点,通过层层累进的实践、分析、抽象、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方面的概念融会贯通,更益于学生的进步。
张店区莲池学校 科学组
观看第65期齐鲁大讲堂,我们认真学习了: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三节优秀课例展示。
这三节课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井然有序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的在玩中学。
《描述我的位置》这一课王学慧老师打破了常规的学生座次方式。撤掉课桌,学生均单人座,横成一排,纵成三列。这样设计让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活动,而不是做一个看客。同时这样设计还有利于学生们在不同活动中改变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能更好的为"描述自己的位置”做好铺垫。
《运动物体的位置》这一课王浩老师也针对“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运动的?”,“利用方向盘、 软尺来描述位置”等问题进行活动,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每个活动中都能细致观察,并得出正确结论。
《测量距离和时间》这一课刘静老师设计了多处的测量活动,而且学生要在教室的不同区域来完成任务,但是无论哪个活动,不论在教室的什么位置,学生都能互不影响并有序的进行测量,而且活动结束后都能放好材料。通过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刘老师在活动前一定做了准确细致的准备。
总之这三节课都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科学秘密,而且探究活动中做到了活而不乱。
修文小学 科学组
4月12日,我们认真聆听了齐鲁大课堂65期,本期是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三节优秀课例展示。三位教师教学设计很有创意,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率高,专家老师点评清晰,我收获很多。
1、 教学设计新颖,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贯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在教授过程中,先易后难,层层递进,由室内扩展到室外,结合平面图及日常经验描述位置,拓展环节再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总结知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讨论实验现象、集思广益,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3、 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导入新课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在认识、了解各种测量工具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动脑探索,进而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张店区公园新村小学 科学组
花开有期,绽放有时。齐鲁科学大讲堂第65期滨州专场如约而至。本次学习基于低中年级的学情,分享了三节课例:王学慧老师执教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执教的《运动物体的位置》以及刘静老师执教的《测量距离和时间》。 通过观看这三节课例和倾听专家点评,收获颇多:
一、科学课堂中学习环境和教学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观察、辨识和描述。科学经验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基于生活实际来设计活动,基于真实情景来完善活动承接,让学生通过有效的科学活动来探究和发现。
二、严谨概念建构。科学概念要求非常严谨。学生通过有效活动来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为概念建构做好铺垫。
三、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和发展,实施有深度的探究活动。课堂中以问题为引导,助推学生思考,以不断的发现和认知来进行知识概念系统的梳理和呈现,达到深度学习。
四、单元整体发展为基础,做好课时活动的规划。把握好单元核心概念与各课时子概念的统一和衔接。科学知识既有同主题新旧知识的衔接,也有跨年级同主题相关知识深度的衔接,我们要基于大概念,整体掌握整个小学学段的科学知识学习体系,从而更好的进行年级的科学知识学习。
重庆路小学 科学组
本周听取了三位老师精彩的课堂,三位老师的课堂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立足大概念,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展开。其中王学慧老师执教的《描述我的位置》一课给我们印象深刻,她的课堂很有特点。
首先她的课堂组织形式打破常规的课堂形式,撤掉课桌,学生均单人座,这样的座次安排有利于学生快速辨认方向,判断相对于中间位置的远近,学生在参加不同的活动时便于改变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其次老师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置了情景和游戏,以小猪佩奇贯穿整个课堂,老师设置了“从学校门口到教室”、“找位置”、“传球”等游戏让学生学会用“前、后”,“左右”、“远近”等方位描述位置,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激发了学生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绿杉园小学 科学组
4月12日,我们聆听了齐鲁大课堂65期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三节优秀课例。三节课例主要要围绕描述位置和测量距离时间等的知识,即大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三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王学慧老师老师巧妙构建且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课堂和学生服务。如打破常规的学生座次方式,且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不断变化中对“位置”进行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王浩老师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测量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刘静老师的课测量活动比较多,她针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作了周密的安排和细致的准备,使这类课上得活而有序。三节课例,基于学生经验,经过有效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经验认知进一步得到提升。
东方实验学校 科学组
本周二,我们在线上认真聆听了齐鲁科学大课堂65期滨州专场。本期由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三节优秀课例组成。
这三节优秀课例主要讲述描述位置和测量距离时间等知识,讲明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这部分知识其中的科学道理并不是很多,但却每一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比教授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习惯。教师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身边的校园和教室入手,范围从大到小,由广及深。从学校门口到教室门口,再从教室的位置引发新知的探究。学生的视角随着位置的变化不断变化,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测量距离和时间这一课中,刘老师用了传统文化故事“龟兔赛跑”,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虽然刘老师布置的测量位置多任务多,探究测量过程中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但是学生们在操作时和操作结束后做到了井然有序。同时,学生们在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也思考了测量工具的进化史,发现测量工具的不断演变离不开人类的思考和探索。
与以往的科学课不同的是,这三节课与生活密切相关。这为我们以后在上这种类似课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我们也会注重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又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城中小学 科学组
4月12日,我们迎来了第65期齐鲁科学大讲堂,通过聆听三位教师的优秀课例,让我们获益匪浅: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小猪佩奇为切入点,将整节课贯穿起来,设置了四个活动,第一,结合学校平面图及学生日常经验,通过帮助小猪佩奇找录播室描述教室相对校门口的位置。第二,教室内帮助小猪佩奇找朋友,让学生利用东西南北、远近来描述相对位置。教师创造性的座位排列,让教室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游乐场。第三,传球游戏,教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相对位置的理解,虽然花费时间较多,但非常有必要。第四,通过帮助小猪佩奇回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介绍北斗导航系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科技的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展环节回到真实情境,让学生画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以诗歌引入,通过分析鱼和莲叶的运动、静止及其位置情况,让学生在对静止运动思考判断的同时,感受中国古诗词的优美。其次,利用小车、橡皮、方向盘、软尺来描述位置等问题进行活动,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帮助学生认识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怎样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什么是参照物。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内容丰富充实,首先,刘老师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其次,刘老师精心准备各种和微视频,向学生介绍测量工具、计时工具的种类和发展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认知。第三,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层次清晰,每个实验步骤指导明确,易于学生把握知识内容,并且顺利的开展实验。第四,刘老师最后通过表格和统计图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数据整理方法,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凯瑞小学 科学组
动起来的学生
4月12日,清明节后,我们又一次迎来齐鲁科学大讲堂,开启了本周的学习成长。这次聆听了三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三位老师都让学生动了起来。
王学慧老师的课例《描述我的位置》中她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座次,学生在班级里做成了一个“十”字,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探究活动中描述我的位置。这次的课堂首先会让学生有新鲜感,耳目一新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中间进行座位变换活动中也会做得更好,知识内化也很好。
王浩老师的课例《运动物体的位置》中一开始就是学生对小车、橡皮了解运动状态:运动和静止,后面的环节中学生进行实践时,学生动了起来,在这个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刘静老师的课例《测量距离和时间》中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合作,合作的方法简明、扼要,温馨提示上对学生的分工也是说明到位,六人小组就动起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所以他们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结果也是很明显。
这次听课我们意识到一些类型的科学课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收获更多。
凯瑞小学北校 科学组
每周的科学大讲堂如期而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满满,具体如下:
一、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参与某项活动主要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具有好动、活泼、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情,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从而激励着孩子解决问题。
两位老师课堂伊始都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位老师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带领孩子分析古诗《江南》初步体会本课所学内容。第二位老师通过《伊索寓言》中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两节课的导入都是有趣高效的,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科学课堂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模拟试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两位老师课堂中设计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包括实物、和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
充分把握课堂生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迸发,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科学教学才更有生机和活力。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努力。
柳泉艺术学校 科学组
4月12日我们观看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第65期,本期科学大讲堂,由滨州市三位优秀教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课例,王学慧老师的《描述我的位置》、王浩老师的《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刘静老师的《测量距离和时间》;及专家点评和卢主任总结。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
首先, 情境导入设计巧妙。《运动物体的位置》导课引用了古诗《江南》,通过鱼和莲叶位置的描述来判定谁是运动,谁是静止的,同时也能感受古诗词意境的优美,学科融合的恰到好处。《描述我的位置》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贯穿整节课,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学习积极性很高,从教室座位布置引导学生快速辨认方向;由易入难,层层递进。 其次,三位教师课堂掌控的很好。能看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素养,课堂生动活泼,教师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另外,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注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融合了其他学科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几节课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在科学这片沃土上充实自我、不断前行!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