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家观点|北师大名师钱志亮:缩短师生在校时间;将“教师弹性上下班”落到实处

2022/4/15 9:09:15  阅读:360 发布者:chichi77

他是我国第一批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师从我国特殊教育学科奠基人朴永馨,博士师从著名教育理论家劳凯声,因其涉猎特殊教育、学校咨询、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教师教育等诸多领域,被许多网友称为儿童发展、教师成长的“百科全书”——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名师”钱志亮。他在新作《学生发展问题咨询》中特别强调:“学生发展问题指的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有被克服、矫正的可能性,是一个满怀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可现实中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问题学生’,这是一个结论性的、终止性的概念,是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其后遗症无可估量。教师和家长需要了解学生问题现象,分析成因,实施救助。”

钱志亮,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教育要基于对生命的了解

《教育家》:您在《学生发展问题咨询》中总结了生理发展问题、行为发展问题、社会能力发展问题、个性发展问题、非智力因素问题、学业发展问题六类学生发展问题。这其中比较集中、难以解决的是哪一类?

钱志亮:难以解决的不是具体某一类问题,而是拓宽教育者的知识面、改变观念和态度。我的老师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基于对生命的了解,由了解到敬畏、珍惜、尊重、呵护再到爱,层层递进。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基于爱。

爱从哪里来?根本点就是对生命的了解:每两个受精卵只有一个能成功着床,每八个受精卵中会有一个胎死腹中,每15~18个胎儿出生时,有一个会遇到出生障碍,每25个孩子生下来有一个会存在先天缺陷,每40个孩子中有一个会活不到五岁而夭折。活着就是生命史诗中最大的成功,与那些没能活下来的生命相比,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又算什么!

教育者看待学生问题,一定要基于对生命的了解。学生的发展问题其实主要可归为生理和心理两大类——

生理问题主要包括感官、运动、神经协调和内脏四个方面。比如所谓的粗心,往往就是孩子的视知觉、前庭平衡和本体觉发育遇到了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因剖宫产剥夺了他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前庭平衡和本体觉的学习机会。又如新冠肺炎损伤的器官主要是肺,前段时间,在莆田、天津、西安等地的疫情中,好多感染者是儿童。众所周知,中考是要考体育的(女生必考800米、男生必考1000米),我提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评估一下,新冠肺炎最终会对肺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那些感染过新冠肺炎的孩子,体育中考时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是否合理。

心理问题主要分为“认知”和“社会”两个方面。认知方面包括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社会方面主要包括“三自(自知、自理、自控)”“三知(知人、知境、知规)”。

生理问题我们要交给医生,心理问题则需要教育跟进和心理干预。举例来说,现在多动症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到医院治疗大多是开药,但面对多动症儿童,教师能不能从课堂管理的角度来帮助他?实践证明,这完全可以做到。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了一门课叫“儿童发展问题诊断与咨询”,就讲到要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变换学生感知的通道,将他们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全部调动起来;第二,可以为学生提供讲课纲要,让他们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第三,教学方法要多元,不能仅靠讲授,还要有讲解、讲演、讲练;第四,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问和复述。此外,还有包括目光期待、皱眉谴责、摇头谴责、增大音量、手势暗示、课堂提问、停止口授、声向变化、缩短距离、规则重申、委婉提示、故意忽视等在内的“课堂上维持学生注意力的18个策略”。

《教育家》:教育观念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您看来,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有哪些特别的成长诉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这些挑战?

钱志亮: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存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如今,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知识以信息化的方式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不同媒介源源不断地获得想要的知识。这时,人脑能够记忆的知识再多也顶不过一个芯片,再满腹经纶也比不上百度搜索引擎。因此,未来的社会、未来的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图书馆、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会用图书馆的人、爱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会个性化思考的人。

手机、平板电脑,已成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尤其是互联网5G技术应用之后,它们成了人类历史上渗透最广泛、普及最迅速、影响巨大、最深入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移动终端产品。会不会借助移动终端来学习,是今后拉开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差距的关键。那么,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正确使用移动终端的方法还是一禁了之?值得我们深思。未来已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积极地去应对,而不是拒绝。我们可不可以借助手机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不可以借助手机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教学生如何文明使用手机?这些都是教育应该回答的问题。

“双减”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教育家》:20221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2022年,“双减”政策继续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方向需要作出怎样的调整?

钱志亮:家长首先要明白:“双减”之下,孩子们不仅仅比智力因素,更要比非智力因素,不仅仅比知识储量,还要比综合素质;双减,不是减学习态度,更不是减勤奋度;双减,不是不学,而是要更加自主、更加勤奋,要更讲方法、更讲策略地学。

当前,教育的关注点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把孩子的学习能力看作是海上漂浮的冰山,水面之上的是看得见的学习力(即知识和理解),而水面之下的是看不见的学习力(兴趣、动机、态度、策略、习惯、意志力、创造力等软技能)。一座冰山水面之上的体积一定是由水面之下的体积决定的。所以,教育的关注点,一定逐渐从“水上”转至“水下”。

《教育家》:家长和教师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学习热情?

钱志亮:人类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最低能耗原则,避免无谓的能量消耗,自然选择将惰性深植于人类基因和神经元中,通过低代谢率提升了人类祖先的存活率,人总是希望减少支出体力和心力,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回报。所以懒惰是困扰人的一个大问题,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一种精神上的依赖,也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现。对孩子来说,主要体现在懒得动脑(拒绝思考、习得性无助)、懒得动身体(不爱运动、总想拖延)、懒得动手(光说不做、心动没行动)、懒得动笔(不记笔记、不写作业)、懒得动心(得过且过、没有激情)。懒惰会导致执行力和意志力的下降,没有兴趣、爱好,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无动于衷,总觉得身心疲惫、萎靡不振,没什么开心时刻;无组织纪律,不愿受到约束;没时间观念,总想着明天做。身懒,会毁掉健康;心懒,会毁掉梦想。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认知疗法。我经常讲的一个道理就是“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如果你每天多做1%,就成了1.01,一年365天,1.01365次方是37.7834。如果每天少做1%,就成了0.990.99365次方只有0.0255,相差是1482倍。也就是说每天进步一点,一年以后你将进步很大。每天退步一点点,你将在一年以后远远被人抛在身后。那么,五年、十年呢?两个同样努力的人,我们把差距缩到更小些——万分之一,即对方每天进步万分之二,你比他多万分之一,也就是万分之三,如果把时间拉长到5年来看,这个比例就是1.72881.4405;若是十年就是2.98872.0749,竟有了近50%的差距。微小的勤奋,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就非凡,微小的惰性,日积月累亦会带来巨大失败。

此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其一,让孩子学会审视,判断自己的行为到底是消极懒惰还是正常放松,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一行为是否影响了完成任务的正常效率。其二,通过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如即时奖励、厌恶疗法、惩戒等。其三,改变环境,家长要重视家风的建设,教师要加强班风的建设。其四,让孩子学会自我关怀。无论在什么情景之下,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想办法照顾好自己,留出休息时间,给自己一个缓冲区。比如设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过高,也越容易自我放弃。其五,学会制定计划。以假期计划为例,不仅要有一个整体计划,还要细分到每个星期、每一天的小目标,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规划,以此来对抗惰性。此外,还可以锻炼意志力,例如闹钟响了就强迫自己起床,不找任何借口。

《教育家》:“双减”以来,很多教师表示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大。近日,两会代表委员为“双减”下“减轻教师负担”发声。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钱志亮: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的课堂,重要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双减”的主要任务。因此,要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精力去备课、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高教学技能。如果增加过多教学之外的任务,教师们哪有精力做好这些?

我一直反对两句话。一句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人的发展是由先天因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的。先天因素和主观能动性是内因,环境和教育是外因,而事物发展主要由内因决定,所以这句话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万能论”的观点。但就是因为这句话,很多教师折腾了自己、折腾了以这个学生为中心的每一个人,甚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句话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个唯心主义“主观决定论”的观点,太多的家长和教师用这句话把孩子的成绩不好只归因于主观努力不够,但忘了这里面有个前提,它必须是一根铁杵,如果是块石头呢?那就不能磨针了。根据石头的大小、形状、质地将其加工成艺术品,岂不价值更高?教育是“来料加工”,教师的工作是凭良心尽最大努力,把原材料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善于发现、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为教师减负,我有三点建议:一是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在校时间,向课堂要内涵和质量,而不是去抢课外时间;二是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将所有特级教师的课通过网络技术和线上教学面向教育不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开放、共享;三是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并坚持落到实处,如采取正副班主任“两拨倒”的方式,一拨早来早走,一拨晚来晚走,定期调换。在这一问题上,教育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调整和改进。

扬善去恶,教育需要“双肩挑”

《教育家》:教育中儿童的缺席、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教育走到今天,从孩子的视角来看是什么样的状况?

钱志亮: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及科学三个科目上均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学生的教育满意度在79个参加测试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名倒数第七,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教育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形而下的教学,一是形而上的德育。“教”的内容属于技术层面,“育”的内容属于价值层面,如果把“育”从中抽掉,“教育”就会沦为训练与操作。从学生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在教学上是成功的。从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来看,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怎么办?我们需要寻根,找到教育的起点,看着教育的终点,审视我们所走的是弯路还是直线。

教育是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必须与“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相一致。首先,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教育必须抑恶,通过每个学科的每节课传递核心价值观,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教育还必须扬善,让学生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形成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政治抱负、民族气节、宽容气度、进取精神。

新时代教育逻辑起点的调整,导致教育任务的变化,而教育任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其方法、过程、途径、策略、手段的不同,新时代教育的逻辑起点定位是人性善恶兼有,所以教育必须定位到扬善去恶、化性去伪。

教育的终点在哪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必须心中有他人、胸怀国家和大局、心系民族复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在哪里?“本”就是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一直都在强调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怎么立德?树什么人,怎么树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相时而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他们传递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品质?这些都应该渗透进每一个家庭、每一节课当中去。

—  END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3月刊第2期,原标题《钱志亮:教育的关注点,正从“水上”转至“水下”》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视频推荐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11月—2022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