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4 16:04:18 阅读:296 发布者:chichi77
情境做载体,问题做导向
——记中等生的高考备考策略
2022年4月8日(星期五)上午,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学科在永和中学进行高三级校际教研交流活动,参加的学校有新塘中学、香江中学、仙村中学等,同时教研员邓治国老师和中心组组长严兴旺老师莅临指导。活动目的是通过观课、议课,共同探讨立足本校现状的高三物理后期复习策略,本次活动共有两个流程。
一、永和中学杨婉华老师授课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二、评课与备考交流
听完杨老师的公开课后,四校物理老师及邓老师、严老师在会议室进行评课交流。
(一)杨老师阐述教学设计思路及进行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要求将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联系起来,运用这些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能量、系统和守恒观念。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上存在两个困难: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缺乏发散性思维;二是不能从题目中提取隐含信息用于解决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问题引导的方式,从易到难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分析题目,确定研究对象、过程,然后列方程,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在能力提高方面,通过让学生改编例题进行拓展延伸,自主设问与解答,从出题人的角度主动联系已有知识进行解题,提高综合能力,逐渐克服面对综合题时的恐惧心理。
本节课的优点:在新教材原图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显化做题思路。
在课堂优化上,可以适当减少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自主经历审题、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并且让学生展示这个过程。从展示中找准学生的易错点并进行纠正,解决学生思路的“卡点”,提高学生下次做题的解题速度。
01
(二)评课兼谈后阶段高三复习备考工作
于红涛老师:
杨老师该节课的优点:
1.设计完整,有展示、有讲评、有分析、有提升;2.有学生讨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利;3.此课细致,每个点都讲得非常到位,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题目;4.学生改编题目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有想法、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
董定辉老师:
1.例1来源于教材上的一个练习题,并做了改编,使题目有由简单到难的梯度的改变,这个改编设计是比较好的;2.从让学生改编题目可看出杨老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改编题的难度比较大;3.不理解位移与相对位移的概念,导致学生只会死记公式,这是普遍问题。
湛华梅老师:
这节课问题引导有效的帮助学生找出了解题的关键,很多时候,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知道先分析哪些,要怎么分析,解题思路是不清晰的,而杨老师这节课作问题引导,给学生细化了解题过程,同时杨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是比较深的,课标与课本的要求都能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上。在分析过程时,如果画成过程图,学生分析会更加清晰些。
彭桃老师:
杨老师这节课从问题导向开始,一步步把题目分解,分析每个小过程的条件,步骤清晰,分析到位。
何俊清老师:
1.选题非常符合高考的物理情境,通过情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2.例1改编题回归教材,题目来源新教材,符合高考出题方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从例1到拓展题,已经把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的几种常用模型都涉及到了,如果能把几种模型再具体些就更好了;4.书写方面,如果能让学生再注重一下符号细节要符合题中所给的就更完美了。
陈燕老师:
杨老师基本功扎实,准备充分,细节很到位,就是有点不放心学生,一直需要去做引导,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多做多讲,可能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表达是否规范,理解是否到位),从而更能及时解决问题。现阶段学生更愿意自己做,同时,学生有课堂表现欲,如果能讲解题目,他们会更有成就感,课堂收获更大。
曾昭义老师:
物理是无题不模型,没有模型就没有物理,所以物理讲题就是讲模型。杨老师该节课总体上体现教师的能力很强,对应研究对象受什么力,做什么运动,有什么动量变化,有什么能量变化,把这四点结合起来弄清楚明白,整个力学体系都没有问题了。如果从高一一直把这种问题引导习惯培养起来,改编题目的能力也能一直培养起来,学生的能力不可估量。建议上课的时候如果能注重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把过程图、始末位置状态画出来就更好了。
孙超老师:
杨老师作为一个只有四年教龄的老师,成长很快,好到不知如何夸赞了。建议:1.例1中冰块从移动斜面最低点到最高点过程是水平面方向上动量守恒,这个要讲清楚点比较好;2.例1选题很好,概括了动量的所有模型,如果能把例1展开具体些再加上改编题中的曲面应用,再把能量、动量守恒定律讲更透彻些就更好了。
严兴旺老师:
1.高三复习阶段关注学生学的状态比教师教的状态会更多或更有效果一些,所以在课堂上我记录了学生学的时间。从整节课时间安排上,学生共有三个阶段自主学习的时间。第一阶段:开课时学生讲题,用时大概3.5分钟,第二阶段:学生练习,用时大概也为3.5分钟,第三阶段:学生改编题展示,用时5分钟,一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用时12分钟,说明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2.整节课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做题规范非常好,模仿老师解题、做题非常到位,这是永和中学所有物理老师在平时共同努力培养学生习惯的好结果;3.这节课可能缺一些学生思维体现过程,整节课很细,但又会有点像把饭嚼碎了喂给学生吃一样,缺乏学生自己嚼自己品味的过程。其实情境1中我们已经做好了导向和规范了,在例1和拓展题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了。学生学不好物理,很多时候恰恰就在于他没有经历分析的过程,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老师凭借经历认为他们存在某个问题。
蒋立志老师:
杨老师的课可以用“细腻、套路”四个字概括。“细腻”体现在杨老师注重细节、规范,“套路”体现在每一道题的问题导向都是一样的,有规律的,如果一直这样要求学生去做,学生就会觉得物理简单了。当然,学生的读题能力又会阻碍“套路”的形成,“读题”如果能把题目拆分成一个个小过程,那么学生的能力又会更进一步。
(三)邓治国老师总结发言
课很精彩,评课也是掏心窝的,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把课上好,就课论课,不避讳问题,所以评课也精彩。相信大家听了彼此评课的话,再结合自己的教学,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份收获是很有价值的。
杨老师这节课的亮点:
1.复习素材回归新教材。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不要忘了这个常识。对新教材的练习进行改编,变成教学的案例,然后改编拓展,思路清晰。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基础一般的学生首先要弄通教材的练习,高考命题立足课标依托教材,有可能考查教材上的情境。
2.导学案处处有启发。教师为上好一节课,做了她想做的一切设计。怕学生看不懂,所以用具体形象的情境作为载体,怕学生不理解,所以选择分层设计问题,怕学生放弃,所以将思路的点拨都付诸文字与小问题,……,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不断去训练学生,有灵性的学生,解题思路会非常清晰。从学案角度看,已经是把过程做到极致,可见备课者花了时间与精力,而且用心做事情,这是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
这个学案放在任何一间学校里都可以用,只是用法不尽相同,对于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几乎不用讲,顺着学案设计的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有所体会;对于永和中学的学生来说,老师需要讲,但要讲什么呢?怎么讲?专题复习是要注重理解深度的,现阶段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在深度上进行挖掘。那么如何体现深度?个人感觉是要在学生的思维体验上做文章。如何让学生能从知识到结构到思维步步提升步步为营,这是我们想要做也一直在做的事情。
一般生源的学校备考的几点做法:
1.“反者,道之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本节课的呈现来看,教师包办的部分比较多,要反其道,让学生动起来,在身体的动中思维也动起来。一节课,如果看不到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老师帮他的,就像学生听懂了把答案抄在试卷上,但是一做就不会或做不对,那么原因是他们的身心没有经历从审题到画过程图到列方程到解出的整个过程,可能教师会觉得讲得很顺畅,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走也很顺畅,但是这个顺畅是否带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或者说培养了核心素养,可能需要打个疑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过于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普遍的批判。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式省略了学生对事物知觉认识的过程,封存了学生身体知觉参与认知发生状态的丰富性、不确定性、情感性、想象性和个性化,学生只会重复表达书本上的话语,而不能展现自己对事物的根本认识和理解。
2.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满堂问的课堂不是好课堂”、“问题多的课堂也不是好课堂”,“没有问题的课堂更不是好课堂”,就如一张试卷所有学生几乎得满分与一张试卷所有学生几乎都〇分,都不是好试卷。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学生有问题是很正常的事,生源一般问题也一般。“怕出问题,所以不让问题出现”,总是担心一节课一讨论就会出问题所以就讲多点,学生提出问题又认为问题太“简单”,贻笑大方,怪学生基础差思维慢。对问题背后的原因不了解,过了就算了。但是学生有问题、出现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学生懂了哪些没懂哪些,才能知道学生“卡”在哪里?基础再差,也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恰好“卡”在某个点上而已,如果包办替代了,就没办法把“卡”点找准,对“卡”点对症下药。
教师需要静下心来,不能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系统工程。高品格由思维层次决定,能力强是指思维方法多。
3.专题复习的本质目的是学科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不能直接传授,学生要自己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得来的。思维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如果不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永远是慢的,只有一天天一次次让学生尝试去做去训练,他们的思维才能更快一些,才能在高考中宝贵的75分钟内去做更多的题,有机会多一分就尽全力拿下。
学生的要求其实也不是很高,只要围绕经典题,高频考点,以思维体验为目的设计过程就一定让更多的学生顿悟。王后雄建议的高中物理学习四个思维方法:
①模型化∶抓住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模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形式。②多级性: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必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③多向性∶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或者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这是求异,也是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④转换性∶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在物理学中是常见的。这些思维方法是人终身学习的基础。
4.注重审题,让学生学会将情境与公式正确匹配,这是底线。物理情境如果能对应物理公式,物理问题就能解决。如果学生只记得纯粹的公式而不能把情境里面的物理量变成公式里的物理量或是学生看了情境不能构建情境中的物理模型,也不能分析或提出情境能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答题就只能凭印象混了。从多年的高考年报来看,学生不审题,张冠李戴的现象明显,学生审题不清晰,粗心大意丢分的比比皆是,实际上这些分都应该可以得手的,关键是正确的审题心态,画运动的过程图,标注不同状态的物体的物理量,采用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等分析方法确定原理,最后让公式与题中的物理量对应起来就可以得不少分,在新高考背景下在广东省命题趋势下,高考物理得到满意的分不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