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4 15:19:12 阅读:485 发布者:chichi77
为落实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坚持宝安区小学英语教学主张“音正达意,浸润融合”,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保障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小学英语学科)在我区顺利开展,4月7日,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小学英语基于学科主张“浸润融合”之国测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英语培训专家,深圳市督学工作室主持人禹明主任作为主讲人,全方位剖析国测。区教科院副院长朱利霞博士,区教科院小学教研部刘琼主任,区小学英语教研员黎忠老师、黄锴老师以及区内公民办学校共1077名小学英语教师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
01
从源而起,了解国测
禹明主任
活动伊始,禹明主任为大家明晰监测的目的:旨在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要求,重点监测学生“五育”教育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各级政府完善教育政策,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全面客观的数据依据和参考。简言之,国测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监测,理清“五育”教育的落实状况,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教学提升。
About监测周期
自2007年以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已进行至第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2007年至2014年,此周期为起步阶段,数学和心理被列入监测科目。2008年,广东省参与了第一周期的监测。但是,数学和心理的成绩并不理想。在此周期中,还分别对福建、吉林、青海、广西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监测。继而在2013年,对初中英语进行了监测。整体来看,第一周期仍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第二周期于2015年拉开了帷幕,其周期时长为5年,至2020年。基于第一周期的探索,进入第二周期的监测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形成了我们国家独有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公布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方案决定对语文、数学、科学、德育、艺术、体育等六个学科进行监测,英语学科未被列入检测范围。其缘由大抵是在第一个周期英语检测过程中,由于各地技术条件的偏差,监测听力存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困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英语学科被重新列入第三周期监测科目。第三周期列入监测的其他科目还有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语文、艺术、德育、科学、劳动,从监测的科目来看,第三周期监测旨在全面践行“五育并举”。基于前两个周期的经验,第三周期的监测分年度分科目进行,第一年度监测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第二年度监测语文、艺术、英语;第三年度监测德育、科学、劳动。2022年是第二个年度,今年5月,将对语文、艺术和英语实施监测。
About监测形式
国际上,现行的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多为小学四年级、中学八年级。我国参照国际做法,四年级、八年级也被定为监测对象,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每年5月在340个县/市/区,分别以每个样本校30名学生的数额抽取12所小学、8所初中参与监测。监测工具为测试卷和问卷,其中美术、体育科目以表现性测试进行,也属于测试卷的范畴。而问卷的参与对象除学生外,还包含各层级教育管理者、科任教师、班主任等相关的人员。
About反馈形式
监测完成后,国家监测中心将生成国家监测报告、省级监测报告、区县级监测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相应下发至各参与单位。
About监测周期
自2007年以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已进行至第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2007年至2014年,此周期为起步阶段,数学和心理被列入监测科目。2008年,广东省参与了第一周期的监测。但是,数学和心理的成绩并不理想。在此周期中,还分别对福建、吉林、青海、广西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监测。继而在2013年,对初中英语进行了监测。整体来看,第一周期仍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第二周期于2015年拉开了帷幕,其周期时长为5年,至2020年。基于第一周期的探索,进入第二周期的监测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形成了我们国家独有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公布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方案决定对语文、数学、科学、德育、艺术、体育等六个学科进行监测,英语学科未被列入检测范围。其缘由大抵是在第一个周期英语检测过程中,由于各地技术条件的偏差,监测听力存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困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英语学科被重新列入第三周期监测科目。第三周期列入监测的其他科目还有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语文、艺术、德育、科学、劳动,从监测的科目来看,第三周期监测旨在全面践行“五育并举”。基于前两个周期的经验,第三周期的监测分年度分科目进行,第一年度监测数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第二年度监测语文、艺术、英语;第三年度监测德育、科学、劳动。2022年是第二个年度,今年5月,将对语文、艺术和英语实施监测。
About监测形式
国际上,现行的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多为小学四年级、中学八年级学生。我国参照国际做法,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也被定为监测对象,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每年5月在340个县/市/区,分别以每个样本校30名学生的数额抽取12所小学、8所初中参与监测。监测工具为测试卷和问卷,其中美术、体育科目以表现性测试进行,也属于测试卷的范畴。而问卷的参与对象除学生外,还包含各层级教育管理者、科任教师、班主任等相关的人员。
About反馈形式
监测完成后,国家监测中心将生成国家监测报告、省级监测报告、区县级监测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相应下发至各参与单位。
About反馈内容
监测中心反馈报告内容包含三项:
(1)学生学业水平表现成绩。学生学业水平分别以量尺标准分与表现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反馈。量尺分数,是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采用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得到学生能力分数后再转换成的测验标准分数。它具有不受测试题目差异和题目难度影响的特点,从而使得在统一监测年度完成不同题目的学生分数具有可比性。表现水平,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解释,说明达到某个分数段的学生能做什么,也称为水平等级内涵描述。监测中心采用国际常用的等级划分方法,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测试题目的内容和能力,运用教育测量学的相关技术,将学生的学业表现分为四个水平段:水平I(待提高);水平II(中等);水平III (良好); 水平IV (优秀)。每个水平等级也有相应学科掌握情况的内涵描述,包括对内容、能力的描述。实际上,学业水平等级的划分界线也源自当次监测学科的分数,所以各学科标准分对应的水平等级划分也有相应的差异。
此外,报告对学科试题所监测的能力范围,有细致的分析。例如,八年级的语文包含了五个指标,即经典名著欣赏能力、古诗文通读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实用性文本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检测报告通过图表形式呈现出各个指标的能力分布情况,以及在县、市、省、国家层面的表现水平的差距对比等,由此通过学生学业成绩清晰呈现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状况等。
(2)校际间的发展差异。报告中除了纵向反馈参与单位的情况外,还会进行横向对比参与单位在同级单位中所处的位置、差距等。具体来看,报告以散点图形式,划分四个区域:校间差异小学业成绩高、校间差异小学业成绩低、校间差异大成绩高、校间差异大学业成绩低。通过散点分布,可以清晰了解目前具体学校学生学业水平的情况以及与所有参与学校的差异。教育管理单位通过对报告的二次解读与分析,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真正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3) 影响学科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影响学生学业水平因素有很多,而通过监测可以分析出在众多因素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例如课时量、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管理等。
02
找准定位,促教提质
作为国家级别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的特点。在全方位介绍国测体系后,禹明主任引领大家如何在监测中发现问题,找准定位,从应对监测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英语课堂教学。他指出要做到“四要”。
要做到认识充分
英语学科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地区把中考一百五十分降到一百二十分,也有的地区取消小学阶段的英语期末考试,在改革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面对英语教学与评价的改革变化,而我们需要持开放的心态、反思的态度、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要充分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国家课程设置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更有意义,其工具性是作为我们走向世界的语言桥梁之一。而在其人文性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兼备全球共同体意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大任。
要严格落实课标
随着监测的推进,我们更需要重视基于课程标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国家的监测,从根本上就是衡量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认真学习、理解和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这是首当其冲的一点。
其二,通过国测,了解本区情况,看到差距,发现不足,找准定位,开展基于课程标准、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第三,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要改进教学方式,首先需要注意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考试试题中均需避免机械记忆内容,而应将知识置于情境中进行学习理解与掌握,围绕课标要求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在这点上,与黎忠、黄锴两位老师提出的宝安区小学英语“音正达意,浸润融合”的学科教学主张不谋而合。
要实现改革提升
通过监测,要学会从中找出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以此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与管理。在以往的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课外作业类型、练习时间、师生关系、户籍、性别、课堂积极性、学校类型、教师资历等这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通过了解相关因素,进行二次解读,改革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讲话, 提出“破五唯”,而在2021年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指南》中,要求在践行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针对小学英语而言,年级越低,过程性评价更为重要。每个学校生源不同,学情不同,真实的过程性评价更能体现发展水平,更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提升。因此,对监测数据的二次开发,对教育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极具指导性意义。
要做好监测准备
监测是政府行为,而政府需要得到教育质量的真实数据。所以在参与监测的时候,首先是避免作假。例如,在开设术科课时量方面,没有如实填报,监测结果会显示师资队伍人数充足,政府将不再增加配额,这样一来,与实际情况相违背,失去了监测的意义。其次,监测不是应试,我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正常教学,不搞题海战术。具体而言,针对英语学科,主要是监测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情,扎实推进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03
有的放矢,精准指导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测相关工作,区小学英语教研员黄锴老师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第三周期关于小学英语的国测时间定为5月26日,准备监测,实际上是根据核心素养,区学科教学主张,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其次,了解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即将步入线下教学时,要注意做好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注意复习课和新课相结合,有的放矢复现旧知。
针对如何应对国测,黄老师提出了要“抓好语言四个能力”、“保证教学四个要素”的精准指导。“抓好语言四个能力”要抓好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1)在“听”方面,既要注重听力、读图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语境的感知,避免机械操练“听到什么就可以选什么”的此类练习;
(2)在“说”方面,国测将以人机对话方式开展,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完整表达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加网络口语测试的训练;
(3)在“读”方面,要注重阅读量的适切性及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历年期末调研中的阅读材料,关注图表、应用文体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
(4)在“写”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写作训练,开展写作指导,可引导学生构建好写作的框架,如看图写话要如何观察,抓住关键信息,根据信息实现知识链接,最后实现有意义的、规范的语言表达。
“保证教学四个要素”,要在课程设置、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个要素去反思问题、改进教学。
(1)在课程设置上,英语学科是否保证充足适合的课时量?课时量是否足够?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2)在学习兴趣上,课堂教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是否能当堂达成?
(3)在教学方式上,是否使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否运用解读、建构、生成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把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转变;
(4)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过程性与伴随性评价,实现评价伴随教学,不仅限于纸笔形式的评价,还更要注重口头等表现性评价,同时要做到适时评价、及时反馈。
最后,黄老师强调参与监测的学校要形成梯队管理机制,保障监测工作层层推进,一一落实。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04
提高认识,借机促优
最后,区教科院小学教研部刘琼主任在会上强调“国测在平时”的筹备思路。
首先,要高度重视
基于国家义务教育监测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在国测中受到关注度相对更高,英语作为首次参与监测的学科,各校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借力参与国测的契机,做好自评自改,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其次,要正确认识
刘主任强调,国测不是临阵磨枪,而是对照学科素养实施精准的课堂教学,不应为了国测而采取应试教育,而应在区域层面纵横教研的指导下,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要借机促优
国测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的测量工具,具有很强的可参考性。不管是否列入本次抽样名单的学校,均可视为一次促优的契机,引导教师及学校管理层重新审视学科教学工作,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理念,再到学科主张,是否做到真正的融合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本次教研活动,干货拉满,极具理论性及指导性,不仅为我区小学英语国测筹备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进一步夯实宝安区小学英语教学主张“音正达意,浸润融合”的课堂实施,推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