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活动第4期:智慧翻转,师生共进

2022/4/13 16:28:08  阅读:183 发布者:chichi77

929日上午语文教研组组织老师开展了智慧课堂听评课活动,由组长李欣老师借助智慧课堂平台教授《天净沙 秋思》一课。这节课借助现代化的教育媒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老师们看到了在智慧课堂中,师生共进的生动画面。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李欣

一、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课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小令中的画面,同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在景中体会感情,感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是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描述画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学生需要展开想象,去体会景物和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曲”和作者的基本知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想象描绘诗歌展现画面;(难点)

4、感悟诗歌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感情,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

四、教学方法、课时和教具

1、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情景教学法

2、课时:一课时

3、教具:PPT、绘画、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瓜果飘香带来丰收的喜悦,秋高气爽带来清风的慰藉,秋风萧瑟捎去游子的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来感受这秋天的思念。

(二)预习检查(课前发送检测题,课上教师补充、强调)

1、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2、关于作者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三)读“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配乐《琵琶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天涯

    问:这首小令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答:悲伤、伤感......

问:为什么马致远会创作出这样一首感伤的曲子呢?

补充背景: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四)感“秋思”

再次诵读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1、这首小令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是什么时候的景物?

秋日黄昏。

3、如果你看到这些景物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可能答:凄凉、孤独、寂寞......

(五)想“秋思”

根据小令展开想象,结合所画,描述其展现的图景,加入有关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写,内容不要删减,顺序可调整。

提示词:风尘仆仆、萧瑟、孤独、肝肠寸断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心中来,肝肠寸断。

(六)悟“秋思”

1、《天净沙·秋思》中所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渲染——凄清、萧瑟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全诗仅用28个字就将秋景描绘得如此生动,有什么妙处?用了什么手法?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十处景物各用“枯”“老”“昏”等词语修饰,让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暮色的笼罩下,融为一体。

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哪句诗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漂泊在外的游子此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如此萧瑟的秋景,让在外漂泊的游子感到孤寞、愁苦,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5、小令中描绘萧瑟的秋景和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绘凄清、萧瑟的秋景,是为了渲染孤寂、悲凉的气氛,由此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七)结“秋思”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唱“秋思”(合唱《经典咏流传》中《天净沙·秋思》)

不知道我为何要离去,带着太多你给的痕迹,多年后我还是能记起,你的温暖,你的样子;

    不知道我何时能归去,带着所有荣耀和委曲,多年后我还不能忘记,你的味道,你的声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你知道我一定会回去,带着所有曾经的往昔,我想把一切都告诉你,像片落叶飘向大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布置作业

与白朴的《天净沙·秋》作比较,体会两首曲子在感情基调、描绘画面以及表达感情等方面的不同。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七、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一课借助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教学,课前为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借助预习资料进行诗歌体裁、作者、内容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借助平板为学生发送预习检测题,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提前调整课堂设计。课上基础知识重点强调即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基本情感基调,主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自己课前所画,描绘诗歌展现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在描述中进一步感悟诗歌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感情,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本节课整体上环节完整,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进行互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整个课堂课前预习检测环节应该有一个简单的展示,课后应该有一个拓展延伸的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这样环节会更加完整。

2、在初步感知“秋思”和感悟“秋思”手法这两个环节问题设置可以更加精简,为当堂检测留出时间。

3、在进行导入、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语言还可以再打磨得更加凝练、生动。

4、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作为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提前准备绘画,和学生一起加入这个环节,这样更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5、七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发挥集体作用的习惯要进一步好好培养,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总之,从每一节课中反思,更多的是收获,自己也会始终秉持教育初心,站稳讲台上好每一节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