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提问?这是在备课时经常浮现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应了课堂提问的三个场景,也就是三类时机:一是驱动学生学习,二是促进学生思考,三是评估学生理解。
可以说,对于一节课,以及对于这节课的每一个学习任务,我们都可以通过驱动、促进、评估来完成一次小的学习闭环。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让每个问题都成为点燃思维的“火种”?本文基于三大场景、六种策略,提供了课堂提问的十八种工具,用好这套模型就够了。
课堂提问策略1: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激发学习兴趣,就是激发好奇心,包括四个要素:新颖、复杂、不确定、冲突。
(1)保留部分信息
呈现一个情境,人为隐藏掉其中的一些信息,让学生根据其他信息进行还原。
一位数学教师经常就地取材,用手边的工具做一些有趣的教学课件。
手机都有计时功能,老师录制了一小段视频:视频开始于一段1分30秒的倒计时,不一会儿,中间的数字消失了,学生只看到周围黄色的圆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均匀减少。直到显示右面这幅画面时,视频停止了。这时老师向学生提问:“现在还剩多少时间?”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圆的周长和分数的相关知识,通过估算来得出近似答案。
(2)让学生预测事件结果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预测总是会延伸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播放了《夺宝奇兵》的片段,男主人公正试图用一个沙袋调换机关上的一尊金像。在即将调换的瞬间,教师按下了暂停键,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能成功吗?”
无论学生答对与否,继续播放视频后,学生看到结果都会思考:“为什么能或不能呢?”
这是一节物理课,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理解一个概念——密度。
(3)制造认知冲突
冰块在淡水还是盐水中融化得更快?许多人会说,当然是盐水——冬天,洒水车向路面洒盐水以加快雪的融化。
实际情况如何呢?那就和科学老师一起做个实验吧。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左边淡水的冰块已经融化殆尽,而右边盐水中的冰块还清晰可见。
“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这个不一样,就是制造认知冲突的绝佳时机。当与学生经验不一致的结论出现时,学生会从震惊走向更专注更理性的思考,以求对背后的原理进行解释,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思维状态。
课堂提问策略2:
如何驱动学习任务?
当你准备一节课时,要对这节课的大致结构心中有数。这指的是,你要能够规划出这节课由哪几个学习任务构成。
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上有共性,学生大致在思考并回应三类问题:是什么?怎么回事?怎么办?与之对应了三类学习任务,分别是:概念获得,探究学习,问题解决。
概念获得,就是通过概念的正例和反例逐渐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获得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探究学习,就是通过调查、实验、阅读等方式收集资料来回答问题,做出解释。
探究学习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提出并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来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概念获得由教师主导。
探究学习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更侧重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让学生像高手一样做事,更侧重创造性思维。
了解以上三类学习任务后,我们就可以用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来驱动这些学习任务。
课堂提问策略3:
如何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
驱动学生学习后,我们要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了。
这一场景有两种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和支持学生表达。
思考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和加工,表达就是输出。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核心环节,怎么培养呢?重点是:重复使用思维工具,强化常用思维路径,逐渐形成思考惯性。
就引导学生探究而言,思维路径本身存在一些通性,因此思维训练可以找到一些通法。
这里主要介绍常见的三个思维路径,从观察到联想,从已知到未知,从假设到验证。
工具(1):从观察到联想(观察—思考—怀疑)
提问脚手架:
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思考:由此想到了什么?怀疑:你有什么疑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这样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强调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提供一个数据表格供学生观察。
仔细观察表格,提问学生注意到了什么?这个信息让学生联想到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问脚手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调整变化,但不变的是观察—思考—怀疑的思维路径。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直接提出问题。
工具(2):从已知到未知(思考—疑惑—探究)
提问脚手架:
思考:你对这个话题了解多少?
疑惑:你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疑惑?
探究:你怎么探究自己的疑惑?
对于这个工具,可以提供一个小学案例。老师给出“时间”这一主题,然后问学生:“你怎样看待时间?”用协作工具记录大家的想法,同时欢迎同学就一些想法提出问题:“你对时间有什么疑惑?”
工具(3):从假设到验证(预测—收集—解释)
提问脚手架:
预测:你预测的结果是什么?你的预测基于什么?
收集:你需要收集什么数据和信息?你将如何获得它?
解释:你如何解释数据?这和你最初的预测有什么关联?
预测—收集—解释是科学探究常见的思维路径。来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一个案例《嫦娥一号是如何发射升空的》: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物体被抛出的速度非常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实际就是在让学生进行预测。在活动1模拟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收集的问题。而活动2的小组讨论,就是对活动1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释。
所谓问题串,在技术层面可以先从学生各个学科常见的思维路径出发,为学生搭建思考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分步思考。熟练之后,对学生可以撤除脚手架,对教师则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理解丰富问题串的形式,使其带有创造性。
课堂提问策略4:
如何支持学生表达想法?
对于支持学生表达想法,这里介绍一些工具。
(1)从观点到依据(主张—证明—提问)
提问脚手架:
主张:你的观点是什么?
证明:提供论据支持。
提问:你为什么怀疑这一主张?还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让学生发表观点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言之有理”,通常原则是结论先行,提供支撑。这里有一个结构化表达的工具,作为学生言之有理的脚手架,那就是主张—证明—提问。
从对数学定理的猜想证明,到对历史事件的历史解释,再到有争议的辩题,无不体现着从观点到依据的逻辑思考。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就是带有局限性。“提问”这一步就是为这一点而准备。
(2)从联系到变化(联系—质疑—观点—变化)
提问脚手架:
联系:文本和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联系?
质疑:你认为文本中的哪些观点、立场或假设存在问题?
观点:文本有哪些发人深思的观点?
变化:通过分析文本,你的思想和行为有什么改变?
阅读文本后,先通过和自身经验建立联系,从而让学习产生意义。再回到理性思辨,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下一步行动,这是阅读引发学习的常用思维路径。
(3)从经验到反思(经验—困难—困惑—洞见)
提问脚手架:
经验:有哪些关键的行动推进了你的思考和学习?
困难:有哪些事情是你必须克服的?
困惑:你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
洞见:在这一点上,你对这个主题有什么新的见解?
素养是在对经验的反思中发展的,因此一定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足反思的时间。
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学者理查德·保罗曾说:“在学校学习中,学生掌握的思维工具很少,结果是总以一种无意的方式依靠我们的天生能力进行思考。”
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就要在课堂上重复使用这些思维工具,强化常用思维路径,逐渐形成思考惯性。
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得到训练,而不是依靠本能。
课堂提问策略5:
如何评估学生的理解?
评估意义理解的目的是通过提问来聚焦、核查及校准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有三个重要的方法可以使用:理解性提问、归纳和演绎提问、生成性追问。
(1)理解性提问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理解层次的认知过程包括7个子维度,我们可以分别用一个结构化问题指向不同的子维度,这样就有不同的方式来核查学生的理解,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的第一个工具——理解性提问清单。
解释: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什么是......?
举例:你能举出一个......的例子吗?
分类:......属于哪一个类别?
总结:如何用一句话概括......?
推断:......有什么规律/模式?
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说明:为什么....../......的依据是什么?
(2)归纳和演绎提问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提问来引导:
①指向归纳(找共性)的问题: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你的猜想是什么?
概括一下你的结论?
你能类比前面的过程得出哪些信息?
从刚才的活动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经验?
②指向演绎(用共性)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你如何证明你的观点?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你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通过这个定理你能得出什么推论?
从这些条件出发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生成性追问
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追问策略:
学生的常见问题 | 启发式追问示例 |
是的/不是 | 为什么? |
诗歌是一种情绪 | 你能再解释说明一下吗? |
它们不一样 | 在什么情况下不一样? |
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 | 你能举一个不会飞的鸟的例子吗? |
那得看具体情况 | 那么需要取决于什么条件呢? |
我不知道 | 能说说你困惑的点吗? |
这种层层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从表层认识逐步深入到本质理解。
这三个工具各有侧重:理解性提问帮助我们全面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归纳和演绎提问帮助我们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生成性追问则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课堂提问策略6:
如何通过提问总结一节课所学?
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框架的结构化提问来帮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所学内容。
(1)定义式总结框架
当我们在课堂结束时需要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时,可以使用定义式总结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四个引导性问题:
要定义的概念是什么?
这个概念属于哪一个更大的类别?
在这个更大的类别里,什么特征能将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分开?
这个要定义的概念下面,还有哪些不同的类别?
(2)辩论式总结框架
在议题探讨课程的总结环节,教师可以使用辩论式总结框架来帮助学生梳理观点。这个框架包含四个引导问题:
基本观点是什么?
怎样引出某个论点?提供了什么样的例证或论述来支持这个论点?
是什么限制了这一论点?
(3)问题解决式总结框架
在问题解决课的总结环节,教师可以使用问题解决式总结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四个关键问题: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哪个解决方案最有可能成功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总结框架能有效帮助学生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无论是定义式、辩论式还是问题解决式框架,教师都需要在课堂结束前预留适当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化的问答进行总结。通过让不同学生参与讨论并记录要点,这些框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还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