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处理好四对关系
2024/10/31 15:00:42 阅读:17 发布者:
深与浅
阅读程度有深浅之别。对于一本书,浅层阅读主要关注一本书的结构布局、辞藻技巧、人物塑造等,深层阅读则着眼于对思想情感、眼界格局等的分析挖掘。
教师教学要能做到深入浅出,自己先深入阅读整本书,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向学生推荐分享,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阅读,既把握人物、情节等要素,也开阔眼界,加深对人生、社会的认识。阅读不同书籍,也要把握好深与浅的关系,和教材内容相关或是教材推荐的书,如《边城》《老人与海》等,要尽量深入地读,也就是精读;教材配套的读本和一些当下的畅销书适合浅读,也就是泛读。
内与外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课内阅读,通过分析一篇篇经典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打通课内与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如此。
课内,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析单篇课文,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课外,学生主动阅读更多的图书,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高中生的阅读往往是被动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是需要一线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对此,问题引导是一种有效方式。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曾引导学生对贾府的环境进行设疑与释疑,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互动,许多学生意犹未尽,我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在课外阅读《红楼梦》更多章节乃至整本书,深入探究。
厚与薄
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是古人读书治学的有效门径,值得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借鉴。把书“读厚”,是指读书过程中注重书籍之间的比较和联系。我注意培养学生的“磁场意识”,用一本书带动多本书的阅读。
比如在梳理教材中苏轼诗文的基础上,建议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系统了解这位北宋文豪;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其他学者写的苏轼传记,感受不同视角下历史人物的复杂多面;苏轼传记中出现了王安石、欧阳修等北宋文学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相关书籍,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对教材相关选文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还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时记录心得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把书“读薄”,形成个人阅读资料库。
读与写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相比于单纯的摘抄,我更建议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学生每周都要进行批注阅读;读完一本书,要梳理总结心得感悟,撰写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我会组织专题读书报告会,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对于优秀习作,我会鼓励学生主动向报刊投稿,并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平台。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学生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越来越多,他们的读写劲头也越来越足。
整本书阅读教学重在过程。也许阅读成果无法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但坚持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气质,塑造学生的品格。语文教师决不能把整本书阅读试题化,而应正确处理上述四对关系,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