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对现代诗并不陌生,也有一定学习兴趣,但套路化、灌输式的教学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黄媚老师认为,高中现代诗教学应具备“文体、教材、学生”三种意识,挖掘诗歌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发挥教材助学系统功能,科学设置学习目标,促进深度学习。请看——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青春的价值”。该单元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单元,编选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中外经典现代诗作品,旨在通过这些“青春的吟唱”,激发学生的青春激情,学习诗歌表达的独特手法。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并不陌生,也有一定学习兴趣。但据笔者观察,不少教师在现代诗教学方面仍存在套路化、灌输式讲授等弊端,学生很难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获得学习成就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也难以实现。笔者认为,高中诗歌教学应具备“文体、教材、学生”三种意识,方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文体意识
依体而教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路径。文体不同,教学目标和重点自然不同。教师不能以教小说的方式教诗歌,也不能以教散文的方式教文言文。对于现代诗,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其自由的言说形式、独特的意象选择、丰富的情感内涵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这一篇”与“这一类”在言说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
比如,对于《沁园春·长沙》,常规教法包括诵读文本、介绍创作背景、分析景物特征、总结情感等;教学重点为分析毛泽东笔下独特的秋景,感悟伟人的开阔胸襟、凌云志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等。这样教虽然关注了诗歌意象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但忽略了诗歌最重要的特点——言语表达形式,使教学缺少对诗味的品读。对诗歌而言,鉴赏言说方式比品读言语内容更为重要。教师要对诗歌字、词、标点符号使用和句式选择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言说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尝试换词法,提问:“湘江北去”中的“去”改为“流”怎么样?“竞自由”中的“竞”改为“争”怎么样?“携来”改为“随同”怎么样?“击”改为“飞”怎么样?“翔”改为“游”怎么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感受到这些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对毛泽东的领袖气质、革命情怀等有了更深的感触。
宋人苏轼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现代诗同样如此。诗歌语言表达的反常之处往往藏着作者的巧思。比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按照正常的逻辑,“努力”应该是“毁坏”和“创造”的前提条件,作者郭沫若为什么要把“毁坏”放在第一位?经过讨论,学生认为这体现了诗人对推翻旧世界、旧文化的迫切,只有毁掉旧的才能创造新的。由此,学生对于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和诗人奔放热烈的创作气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教材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设置了助学系统,将教学结论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师生。但不少教师出于以往的教学习惯,常常只关注课文,而忽略了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以及注释、插图等助学内容。教师应增强教材意识,将助学系统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等,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架、设计任务等方式开展现代诗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题为“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其中第1小题要求学生“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这为教师明确提示了教学重点,即建立“意象—情感”之间的关联,但教师不能直接“拿来”,而要将其转化为情境、任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在鲜活的认知过程中把握意象、理解情感。比如,教学《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可以在意象与情感之间搭建“所在诗句”和“特征”两座桥梁,指导学生填写表格,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建立“意象—情感”的有效关联。
对于学生熟悉的意象,教师可以采用联想法,引导他们以旧知带新知,盘活知识储备。比如品读“洪涛”,可以联想与江、河、海有关的诗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感受附着在意象之上的磅礴情感。对于“地球”等新鲜的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索言语之间的内涵:地球是人类的生存之地,作者为何要让“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学生联系五四时代背景,不难理解“地球”喻指旧世界、旧文化、旧势力,它们阻碍了新世界的建立和新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推倒”。
学生意识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教师的“学生意识”一般通过指导小组讨论、依据学情设置问题、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方式来体现。美国学者康妮·M.莫斯和苏珊·M.布鲁克哈特在《聚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一书中提出“学习目标是实现有意义学习和有效教学的首要原则”,这为教师提供了践行“学生意识”的另一种路径——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实现有效学习。
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实现主体为教师,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表现,通常体现为“教师—文本”的单边学习,“教师—学生”“学生—文本”的多边学习容易被忽视,从而遮蔽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学习目标则是“用来指导学习,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深入理解大量信息、技能和思维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以清晰理解的学习目标,让学习真正发生。
学习目标的设置建立在课程目标、本单元学习目标、未来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比如,《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可设置为“(学生)能够背诵上片”“(学生)能够通过换词法说出毛泽东诗词语言的妙处”;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可设置为“(学生)能够画出‘意象—情感’结构思维导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的学习目标可设置为“(学生)能够运用‘意象—情感’结构解读诗歌”。教师在上课之时就要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尽力缩小学生之间的认知差距。
总之,教学现代诗歌,教师需要具备“文体、教材、学生”三种意识,挖掘诗歌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发挥教材助学系统功能,科学设置学习目标,从而革除诗歌教学套路化、灌输化之弊,提升学生语言和思维品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