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法|多元视角实现深度解读

2024/10/31 14:53:16  阅读:19 发布者: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课文解读是实现有效备课、高效教学的第一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深度解读课文的三个视角。

紧扣文体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丰富,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教师依据文体研读课文,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特质,进而设计教学。

例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课后第1题为:

默读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这道题明确提示我们关注小说“三要素”: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通过回答这道题,能够把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展开的叙述特点。此外,通过情节塑造人物、传达情感,也是小说的重要特点。教师可以围绕情节,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研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当孩子追猴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时,水手们的表现是什么,他们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危险?孩子的遇险是偶然还是必然?船长开枪逼孩子跳水,体现出人物的沉着果断,但他对于孩子的遇险是否负有责任?处理紧急事件时,角色的双重身份(船长和父亲)各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从情节出发,指向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的分析,引领学生走向文本阅读深处。

回归原著

统编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经典名著的节选。结合原著研读课文,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节选自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主人公严监生因为这个片段成为“吝啬鬼”文学形象的经典代表之一。传统的教学都强调并批评严监生的吝啬,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严监生死前也不忘挑掉一茎灯草,的确很吝啬,但他是为了不浪费灯油,一定要对此进行批判吗?这提醒笔者,经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多面的,是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

于是笔者查阅了《儒林外史》原著,发现严监生为帮助犯了案的兄长,花十几两银子请客送礼;两个舅爷赶考,他各给了两封银子,一共五百两;妻子患病,用的都是人参、附子等名贵药材;妻子病亡,他处理后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可以说,严监生对兄长仗义、对舅爷慷慨、对妻子大方,唯独对自己吝啬,舍不得花钱看病吃药,甚至临死前都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照明。这样的严监生,是吝啬的,也是温暖、善良的。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教学《两茎灯草》时可以结合原著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复杂与多面。

联系作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位作者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因此,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研读课文,有助于读出文字的深层内涵。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意象清新、文笔优美、饱含深情,由景及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给读者深刻启迪。文章开篇用了一个十分优美的排比句,通过燕子、杨柳、桃花三个美好的意象,营造了一个如春风拂面般充满希望的境界。

然而,文章后半部分流露出哀伤、彷徨的情感,倒数第二段末尾作者感叹:“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语气变得十分沉重,甚至有一丝悲愤,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时光流逝太快?

查阅资料可知,《匆匆》创作于1922年,当时社会正处于五四运动高潮过后的失落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同一年,帝国主义列强在美国华盛顿签定《九国公约》,加深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危机,让朱自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和痛苦。虽然他当时已经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对他而言,个人的成就再多再广,终会“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时代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才不算“白白走这一遭”。

《匆匆》中表现出的悲伤与沉重,既是朱自清先生对于时光有限、人生苦短的感叹,也体现了他对家国命运难以把握的无奈。纵使岁月匆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节操,发扬一位民主主义战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有限的生命长度赋予无限的广度、炽热的温度和凝重的厚度。

总之,有效教学离不开对课文充分、全面、深入的解读。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合理使用教材,让教学走向深入。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