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教学中史料选用的思考
2024/10/30 17:54:27 阅读:88 发布者:
史料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料教学也是必备而且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实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必经途径。毕竟,史料实证的前提是要有真实、可靠、详实的史料做支撑。
面对浩瀚的史料之海,各种史料喷涌而出,一节历史课堂上选用哪些史料合适?选用多少史料合适?史料的选用如何把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和把握,选取有益、有用、有效,而且适量、有限度的史料进行教学。
首先,选用史料要符合主题。确定一个教学主题后,选用史料就要符合这个教学主题,小选题或者跨学科的主题,都要让史料符合要求,切中主题,命中要害,并且要展示全貌,将时空观念渗透其中,不能断章取义的去选取、运用。
比如在讲述选必1第17课中“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内容时,可以运用课本上的“史料阅读”中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这段史料,而不必去在茫茫史海中去“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课本中选用的史料是编者经过千筛万选得到的,符合小标题的教学主题。
沈为慧老师在《研读教科书 理解教科书》的讲座中讲到:“教师在网络上检索课件、寻找设计;备课时修改课题、变幻子目;堆砌书本外图文、播放视频。实则是标新立异。”
在平时,老师们总是放弃教材中的很多史料,然后去到处寻找、下载课件,修改,为我所用,实则不必,将教材研究透彻了,懂了,通了,也就符合教学主题了。
所以,选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选择符合教学主题、能够切中教学需要的史料,才能对教学主题进行阐释,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集中教学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选用史料的量要适当。信息化时代,史料的展示非常容易,大屏幕上一翻页,一大段史料就出现了,而且字比较小,教师可能对史料内容烂熟于心,可苦了学生,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学生,本来看不清楚,加上字又小,又不熟悉史料内容,努力地去看,刚看了两三行,教师就开始讲述了,而且三言两语后,就翻页了,讲了写什么内容,一片茫然,这样的史料教学运用就是无效的。
“比如,每节课45分钟的课堂中,史料引用的数量要有限制。要尽力避免历史叙述、历史解释中的史料滥用,防止史料过度充斥课堂,‘一用到底’。”适度运用史料,进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却不能一股脑的全部用史料进行教学,固然,历史重视实证,但也要照顾到其它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偏坡于一个方向。
所以,在选用史料的量上要适中,简单的、熟悉的史料可以多用几则,是无妨的,因为学生也熟悉,但是对于负责的史料则要慎重,一则或者两则就足够了,而且教师要讲字体放大,需要标注解释的要标注出来,因为语言诉之于文字之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再次,史料的选用要有限度。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史料的内容是相对的,有正向的,也有反向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用史料一定要选取有正向价值立场的史料。
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选用史料是一定要注意限度。对于上古时期的传说,要辩证地去解析,为主题所用,而对于后世的演绎、传说,则要慎重,不能一概用之,甚至经过考量后,可以弃之不用,另寻史料。
“历史教育史尚真、尚美、尚善的,引用史料必须以此为限度。”不能将戏说的碎片故事当做史料去进行实证,不能将杜撰为某些人所用的史料进行实证,不能将所谓的“春秋笔法”撰述的史料进行实证,选用的史料要符合“真、美、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比如,五四运功中,有多种不同角度的史料,都描述了同一件事情,在选用的时候要符合“爱国”这个主旋律,而不宜将一些个人主观臆断的猜想,立场模糊,回忆不真切的史料作为实证史料。
总之,在史料教学中,要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需要对史料进行有效选择,要以教学主题为中心选择史料,要选用适量的史料进行教学,要有限度的选用史料,才能让史料教学发挥出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效用,同时也对其它核心素养所有培养。
转自一个人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